馬 旭
(吉林財經(jīng)學校,吉林 吉林 132300)
大語文時代,語文學習是開放式的學習,書本知識變成了媒介和通行證,通過它打開語文世界的大門,在大師經(jīng)典作品中、文化典籍中和生活中獲取更豐富的知識。關于大語文教育的實踐,開始于課堂,發(fā)揚于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博大與深廣[1]。閱讀,讓我們與大師對話,體悟文風文法,寫作,讓我們學會用自己的筆抒寫故事,表達感悟,而當我們帶著我們讀過的書本和撰寫的作品走進實踐中,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升華自己,讓自己變得有修養(yǎng)、有思想。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唯有在閱讀、寫作與生活實踐中,才能找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閱讀的本質(zhì)是對文本的理解和解讀,是一個思考、分析和總結的過程,更是與作者的一次深入對話,文本本身即是對生活與思想的描摹,是生活的濃縮與凝練,文本中的人與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閱讀,就是要學會思考并帶著自己去發(fā)現(xiàn)他們[2]。學會閱讀,最終讓我們學會熱愛生活,這也是大語文時代下,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
接下來,我們走進文本,帶著自己的思考,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文章中尋找答案。這時,千萬不要做個陌生的聆聽者,要學會和作者交朋友,嘗試與作者對話,不要有畏首畏尾的想法,即便是文學大師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更何況是在他的作品中,更容易接觸到他的內(nèi)心。
“我欣賞著米洛斯的維納斯,一個奇怪的念頭忽地攫住我的心——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作者直抒胸臆,拋出自己的觀點,非常有震撼力!如此大膽的觀點,讓我們眼前一亮。我們可以將這理解為一種寫作方法,但更直接的感受是作者帶給我們的坦蕩和真誠。就如同初見一個陌生的師長,讓你絲毫沒有拘束感,可以敞開心懷和他盡情地交談。而接下來的敘述,則更顯得平易近人!
“據(jù)說,這座用帕羅斯島產(chǎn)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維納斯像,是19世紀初葉米洛斯島的一個農(nóng)人在無意中發(fā)掘出來的,后被法國人購下,搬進了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
“我并不是想在這里玩弄標新立異之說。我說的是我的實際感受?!?/p>
每講述一段關于維納斯的故事,每一段的描摹和闡述,作者都循循善誘,沒有一絲的矯揉造作,似乎在等待著我們的回應,也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當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平和,自然也就會放下很多顧慮,自然而然地打開思維的籬杖,勇敢地去思考和想象。
當我們?nèi)ソ庾x維納斯的時候,我們也會在生活中去尋找如同維納斯這樣的“殘缺之美”,藝術與生活從來都是孿生兄弟,當我們走在特色的主題商業(yè)街頭,看到各色各樣的雕塑——折斷的樹枝、駝背的老者、滿身荊棘的戰(zhàn)士等等這些,都是殘缺美的直觀表達,斷臂的維納斯只有一個,而這種深入人心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卻比比皆是[3]。藝術家們有刻刀再現(xiàn)歷史、文化,終極的目的都是為了抒寫心中對世界美的贊揚。作為閱讀者,我們也是一樣,不僅要從經(jīng)典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知識,鍛煉思考能力,還要從生活中尋找鏡像去印證自己的思考,可以用筆記錄下我們所感所見的一切,如同《米洛斯的維納斯》這樣的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作文和寫作,僅差一字,卻是不同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作文,是刻意為之的文章,而寫作,則是心隨意至的表達。二者有著非常明顯的區(qū)別,作文,其實是寫作的初級階段,是基本的寫作規(guī)范與寫作方法的運用,是詞句用以表情達意、說明事理的鋪陳,大語文時代賦予了作文這項技藝更多的意義,也引導我們力爭將每一次下筆都變成一次用心的寫作。
動筆之前,我們要明白,你所創(chuàng)造的文字矩陣和故事都是對內(nèi)心思想的表達,如果實在不知道怎么動筆,那就跟隨自己的感覺來下筆,準備寫作的對象無論是具象的還是直觀的,只要有一點能夠打動自己,就不妨將這一點作為突破口,更直白地說,就是怎樣能感動自己,就怎樣動筆。在不背離寫作原理和對象本質(zhì)的前提下,寫出自己的開場白,反而非常精彩。如著名思想家恩格斯的名作《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開頭,就這樣寫道: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jīng)永遠地睡著了?!?/p>
這句看似平淡的敘述,表達了恩格斯對摯友馬克思深切的思念和緬懷,其中有濃厚的戰(zhàn)友情,沒有厚重磅礴的感慨,沒有悲痛欲絕的嘶喊,這樣的文字真的是從心底流出的,他們彼此深厚的情誼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沉淀,早已超越了凡俗的友誼,伙伴離開,送別之語才能這樣無暇真切。我們在寫作中,也要找到這種感覺,直覺是大腦對世界最真實的回應,我們把這回應化作文字,也許就是最好的表達。
視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角度,是寫作能否精彩的重要前提[4]?!对隈R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作者恩格斯以歷史、人類的視角定義了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度,讓人肅然起敬,認識到他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他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他的逝世是巨大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chǎn)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p>
合理和恰當?shù)囊暯?,將會賦予文本和故事以無比震撼的力量,也增加了整個文本的力量和價值,使整篇文章顯得愈發(fā)厚重。
恩格斯之所以能寫出如此震撼的作品,源自他于馬克思幾十年深厚無比的友誼,在科學和思想領域,他們更是深深相知的知己,堪比伯牙子期。正是這樣感同身受的經(jīng)歷,讓恩格斯可以對馬克思作出準確且無可挑剔的評價。對馬克思的成就,恩格斯能夠如數(shù)家珍,這一點是馬克思身邊的其他友人無法做到的。因此,這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最有發(fā)言權的就是恩格斯,最應該去發(fā)言的也應該是恩格斯。
從閱讀到文本,我們不斷找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通過對文本的精讀和理解,我們認識到要真正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就要到實踐中去,從中汲取營養(yǎng),學會觀察、記錄,主動磨練自己,才能真正地獲得成長[5]。
世界包羅萬象,精彩紛呈,唯獨缺少發(fā)現(xiàn)它的眼睛。認真觀察周圍的人、事、物,養(yǎng)成搜集素材的習慣,將課本和經(jīng)典作品中讀到、感受到和學到的知識進行對比,才能清晰地看到,所謂的經(jīng)典也都是來自生活,來自作者不斷地觀察與積累,正是從千百個觀察到的素材中找到最精彩的那個,才成就了今天我們讀到的名篇。作為語文學習者,我們要明白,生活就是一本精彩的語文書,我們要時常翻開它,從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因為每走過一處,你的經(jīng)歷就會增加一點,就會變得更豐富。不要吝嗇讓自己去經(jīng)歷,只有不斷地走出去,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地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真實的自己,找到成長的源頭。
除了學會觀察,我們更要學會記錄。這里我們所說的記錄,不是簡單地記下昨天、今天發(fā)生的事情,而是一種有價值的記錄。比如,我們今天看了一場精彩的電影,那我們不僅僅要在日記本上寫下:今天,我看了一場電影,它的名字叫xxx,導演是誰?演員是誰?主要講了什么故事?還要融入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將自己的觀點寫出來,對電影所表達的主旨,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主人公的經(jīng)歷,要有自己的看法,對故事的敘述方式,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是倒敘、插敘還是蒙太奇等等??赐赀@部電影,你要從中找到它所表達的真諦,找到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哪種身邊也存在的人,哪種社會現(xiàn)象,哪種潮流??梢院敛豢鋸埖卣f,做個影評人,比做一個觀眾,要更有價值和意義。
懂得觀察,精于記錄,更要懂得磨礪的意義。因為,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成長的唯一途徑。在語文學習領域,我們一直相信身教大于言傳,更相信自己的磨練終究會迎來思想的堅韌與升華。帶著書本給我們的知識,我們邁開腳步,去身體力行地接觸世界。比如,參加一次拓展訓練營,挑戰(zhàn)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充分打開自己的身體,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磨練意志,獲得身心的成長。相信當你拓展歸來,你的筆下所記錄的這次經(jīng)歷的文字將是最真實、最具真情實感的。去參加一次助殘助孤公益活動,在與這些特殊社會群體相處的過程中,感受他們的堅韌品質(zhì)和不屈服于生活的精神,回過頭來再讀保爾· 柯察金的故事,相信你對他的認識無疑又增進了一層。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經(jīng)典作品少時閱讀和中年時閱讀有不一樣的體會,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因為經(jīng)過了磨礪,你的素養(yǎng)升華了,相應對文本的感悟也不同了。
大語文時代,從書本到生活,從閱讀、寫作到實踐,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個人成長的有效途徑,我們將從課本中閱讀到的經(jīng)典還原到生活中,就能夠獲得新的感悟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