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強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四局小學,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600)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將知識直接告知小學生,小學生學習被動,缺乏探究興趣,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而且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往往是獨立學習,思維局限,探究能力有限,學習效率低。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提升小學生學習自主性,并加強學生間交流、合作,拓展其思維,鍛煉其學習能力,以團隊的力量促使學生們獲得更大的進步,使其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入、牢固。
在分組方面,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人數(shù)的確定,每個小組分多少人才合理呢?小組中學生人數(shù)太少,小組數(shù)量就多,學生們互動、交流的范圍存在較大局限,教師管理不便。小組中學生人數(shù)太多,合作起來就比較混亂,而且無法全面顧及每位學生,或者出現(xiàn)聊天、嬉戲等情況,擾亂課堂秩序[1]。為了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效果,我們認為每個小組4 人或者5 人比較合適,按照常規(guī)的班級總人數(shù),可以劃分為8-10個小組,這樣的小組規(guī)模便于教師管理,也有利于學習的開展。
分配成員時,需重要考慮學生差異性,以成績差異為例,如果一個小組中全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另一個小組中全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兩組實力懸殊較大,在合作過程中,成績好的這一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快速的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沒有必要合作,而成績差的這一組完成任務就非常困難,學習效率很低,而且看到其他小組已經完成任務,其自信心還會受到打擊。可見,對于組內學生的成績水平來說,要體現(xiàn)出“組內異質”的原則,讓每個小組中既有成績好的學生,也要成績一般的學生,還包含成績差的學生,這樣成績一般以及成績差的學生就能從成績好的學生那里學習到高效率的學習方法,而且這樣的分組還實現(xiàn)了“組間同質”,在各組實力均衡的情況下進行比賽,學生們的積極性會更高[2]。再如性格方面,有的學生性格外向、活潑、熱情,有的學生內向、沉默寡言,分組時將性格迥異的學生們分到一個小組,既有外向的學生,也要內向的學生,這樣就能讓外向的學生帶動內向的學生,促使內向學生表達。所以,成員的分配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況,才能使他們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小組合作學習中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兩個角色,首先我們看教師這一角色的分工,教師在這一模式中不再是主導地位,而是參與者、引導者。教師要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主動改正錯誤,少走彎路。在小組內學生出現(xiàn)分歧時,教師要向小學生說明合作的意義,引導他們樹立正確觀念,化解學生間的矛盾,幫助他們營造和諧的小組合作氛圍。再來說學生這一角色的分工,一個團隊需要明確團隊內每個人的職責,將每個人的能量充分發(fā)揮出來,才能達到最佳的合作效果。比如,小組內要明確誰做記錄、誰上臺發(fā)言、誰負責管理、誰負責總結等等,小組組長可以根據(jù)上周表現(xiàn)每周選舉一次,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將新授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然后通過大量的習題來幫助學生理解新授知識,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一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對此,教師要改變這種“保姆式”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空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小學生在開放性的環(huán)境中對新授知識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掌握其規(guī)律[3]。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為例,這一節(jié)中長方體、正方體的性質、特點是新授內容,也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章的基礎性知識點,如果教師將這部分知識點列舉出來,直接告訴小學生,學生學習就非常被動,而且思維越來越懶惰。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給每組發(fā)放小棒、接頭等教具,然后讓小組內學生合作搭建一個正方體模型、一個長方體模型,然后在黑板上列出兩個圖表,圖表中以填空的方式提出問題,比如長方體有()棱,長度相等的棱有()組等等,讓小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觀察、討論表格中的括號應該如何填寫。小學生一邊合作搭建模型一邊思考問題,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兩種模型的特點及規(guī)律,通過自主探究而獲取了新知識,不僅鍛煉了小學生觀察、分析能力,還使其感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和理解。
在難點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直接告訴學生解題的方法或者思路,學生們會快速的明白,但是掌握并不牢固,而且數(shù)學問題千變萬化,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只要稍微轉化一下角度,學生們就會被迷惑,無從下手,出現(xiàn)思維障礙。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們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4]。以《有余數(shù)除法》為例,教師可以先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情境,將學生們以4 人一組進行分組后,給每個小組分配一些糖果,小組間糖果的數(shù)量并不相等,然后教師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一名學生扮演主人,其余三名學生扮演客人,主人要用糖果招待客人,為了公平,主人分給每位客人的糖果數(shù)量是相同的,那么最后會余下幾顆糖果呢?小學生們在這樣的趣味情境中立刻被激發(fā)出興趣,組內學生興致勃勃地互動起來,分完后各組匯報結果。有的組剩余0顆,有的組剩余1顆或者2顆,然后教師再問學生們,有剩余3顆的時候嗎?有學生立刻回答:沒有,要是剩下三顆,就又能分給每人一顆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小學生們深刻地理解了“余數(shù)小于除數(shù)”這一理論。
小學生面對數(shù)學問題出現(xiàn)意見分歧主要是兩種情況,一種是一題單解,有的學生進入認知誤區(qū),因此得出了錯誤的結果,但是自己并不清楚因何而錯。對于這種分歧,教師如果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并告訴小學生原因,這種被動的方式一方面可能無法徹底地讓小學生信服,一方面容易引發(fā)小學生的挫敗感,使其失去探究的信心和質疑的勇氣,不利于其日后學習。對此,教師不要馬上宣布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們對不同意見進行小組討論,在各抒已見、辯論爭執(zhí)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自我糾正錯誤的思路,促使學生們在集體智慧中取長補短、充實自身。另一種是一題多解,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意見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補充的,此時教師不要將學生們的思維局限在教科書的答案或者教師預設答案上,要鼓勵學生們發(fā)散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小組合作集思廣益,促使學生們多角度思考、處理問題,尋找不同的解題思路,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比如,□+□=10、8-□=□這類題目的答案就是多樣化的,對此應用小組合作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拓展學生思維。
在構建數(shù)學知識體系時,需要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體現(xiàn)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有些教師對知識的整理歸納就是將重點提煉出來,再向學生們灌輸一遍,由于學生們對這些知識已經熟悉,因此在學習時興趣度不高,覺得枯燥。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指導學生們通過合作來整理出知識點,并運用表格、提綱或者圖片等來體現(xiàn)知識規(guī)律。以“長方形、正方形”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講完相關內容后,先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一是與長方形、正方形相關的知識有哪些?二是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學生們通過合作討論,一起將知識點進行梳理,比如針對第一個問題,有的學生說周長,有的學生說面積,還有的學生或單位換算等等,將其列為提綱后,對每一個知識點繼續(xù)擴展,比如周長這一知識點中,長方形周長是(長+寬)×2,正方形周長為邊長×4,學生們一起交流、探討,將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同時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參與度低,而且以個人能力能夠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非常有限。小組合作學習是將學生們置于一個團隊中,有了團隊其他人的帶動,小學生懶惰、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被改變,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團隊合作中,激發(fā)其團隊意識,同時團隊是聚集了多名學生的能力,通過探討、分享、合作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還使學生們從其他學生身上學習到更多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和創(chuàng)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