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小學 劉 靜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豐富的音樂作品,比如:中外民歌、管弦樂曲、舞曲等,其中歌唱課的比重較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偏重歌唱教學內容,由于音樂欣賞方面網上質量高的資源較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研究作品背景、音樂要素,分析曲式等,因此許多教師在遇到欣賞內容時往往避重就輕點到即止,以至于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有限,而在欣賞教材中中國民族音樂、戲曲文化題材的內容占有相當比重,我們作為中國民族音樂、戲曲藝術的傳承人,應該將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繼承和發(fā)揚,我在此以《京調》一課為例,說一說如何更好地進行民族音樂作品欣賞教學。
音樂欣賞,首先要知道音樂的產生,因為音樂旋律的背后隱藏著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曲家想要傳遞的內容,音樂旋律有作曲家直接創(chuàng)作的,也有作曲家借鑒音樂的元素演變而來的,了解音樂的產生,可以讓學生對音樂有求知欲,對于學習作品有很大的好處,對于學生養(yǎng)成好的鑒賞習慣具有深遠的影響。
以蘇少版五年級下冊《京調》一課為例,這部作品是顧冠仁先生1960年根據京劇西皮原板和西皮流水音調改編的一首民族管弦樂曲。首先我們要了解,這是一首模仿京劇唱腔的旋律改變而成的樂曲,樂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領奏,模擬人們熟悉的京劇唱腔,配以輕快流暢的伴奏音型,構思別具一格,表現了一種歡快喜悅、生動活潑的情趣。除此之外,還要了解西皮原板和西皮流水的區(qū)別,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也就是我們說的一強一弱,而西皮流水是有板無眼,只有強拍,沒有弱拍,這也是作品的特點:兩個主題分別模仿京劇的兩個不同唱腔,體現出作曲家對京劇藝術的熱愛以及對傳承戲曲文化的熱衷。
經研究,這部作品西皮流水的部分是由《蘇三起解》的唱段演變而來,不難發(fā)現,他們的旋律是非常相似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學習《蘇三起解》來了解和對比《京調》當中的旋律片段,找出音樂的原型,挖掘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來源,追本溯源,讓音樂學習更有理有據。教師可以通過哼唱《蘇三起解》的旋律和模仿身段動作,了解京劇的基本功以及西皮流水有板無眼的唱腔,通過對比發(fā)現蘇三起解的速度比較平穩(wěn),帶有訴說的感覺,而《京調》的速度稍快,竹笛作為主奏樂器演奏出輕快明亮的曲調,節(jié)奏更加緊湊,讓人耳目一新。
音樂教育是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學生可以借助傾聽來感知音樂的美,欣賞音樂作品,要養(yǎng)成好的聆聽習慣,我們要習慣性地聆聽音樂的演奏樂器、表現情緒、速度、節(jié)拍、曲式結構、主題音樂、旋律的關系等,這樣才能聽懂音樂。
了解音樂的產生之后,教學重點就是聆聽音樂、分析作品了。這首作品是2/4拍,速度是中速稍快,作品的由模仿京劇的唱腔改編而來,主奏樂器是竹笛,竹笛與樂隊的合作演奏將整首作品營造出歡快、愉悅、熱烈的氣氛,A+B+A+B+A的曲式,前面有引子,后面有尾聲。引子部分模仿京劇中典型的西皮原板過門,各個主題之間由一句過門銜接起來,A段旋律宛如京劇旦角的演唱,來自京劇《玉春堂》選段《蘇三起解》,B段旋律是西皮原板唱腔,像是京劇中旦角兒甩出的水袖一樣優(yōu)美,最后A部分的配器發(fā)生變化,加入了打擊樂器的演奏,速度加快,情緒更熱烈、歡暢,將音樂推向高潮。音樂的最后一句也就是樂曲的尾聲,韻味濃郁,突然放慢速度,由笛子吹出模仿散板的京劇唱腔結束全曲。整部作品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將京劇元素以笛子與樂隊的形式演奏,創(chuàng)新發(fā)揚了京劇藝術的魅力,讓當代人也能被京劇的魅力所感染。
音樂篇幅較長的作品往往有幾個樂段或主題構成,不同的樂段中有不同的主題音樂,《京調》這個作品由A、B兩個主題組成,A和B主題分別是西皮流水和西皮原板唱腔,也就是說兩個主題的強弱規(guī)律是不同的,所表現的情緒也不同,如果用圖形去表現的話,主題A是點狀,主題B是線條狀,在聽覺上主題A是突出竹笛的演奏,而主題B是復調織體,由竹笛與樂隊兩條旋律交織而成,是該作品的抒情對比段。音樂作品整體是采用輕快流暢的伴奏音型,構思別具一格,兩個主題交替出現,最后將音樂推向了高潮,表現了一種歡快喜悅、生動活潑的情趣。
分析音樂的框架,掌握作品的脈絡,這是養(yǎng)成聆聽習慣的重要內容,也許對于一些篇幅比較長的或者旋律比較復雜的作品,還不能立刻聽出段落框架,但是多嘗試多聆聽,欣賞作品的能力就越來越強。
音樂的主題一般是一個完整的樂句,往往表現為一條清晰明顯的旋律。在音樂課堂上,記住音樂的主題,并用適當的手段表現音樂,是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
《京調》這首作品的兩個主題表現了不同的音樂情緒,模仿了西皮流水和西皮原板的曲調,在篇幅冗長的音樂作品中找出主題旋律,是欣賞這部作品的重點內容。
比如A主題的旋律是(見圖1):
圖1
這段旋律由三個樂句組成,一、二樂句相對較短,第三樂句較長,并且用了很多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緊湊,營造了活潑歡快的氣氛,音樂中板的聲音比較清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打板的動作去記憶音樂主題的節(jié)奏特點和音樂感覺。除此之外,創(chuàng)編歌詞是學生個人思維與集體思維碰撞的過程,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靈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段音樂歌唱性強,我們還可以加入歌詞去記憶它,歌詞中伴有京劇的元素特點:
生旦凈丑角色全,
唱念做打不簡單,
無色的油彩臉上畫,
鑼鼓一響它就開演,就開演。
這個主題一共出現了3次,最后一次速度更快,打擊樂器的使用更為密集,把我們帶入更加熱鬧、熱烈的氛圍中,我們可以模仿鈸的節(jié)奏0 X0 X去表現音樂,感受音樂緊密、熱鬧的氣氛。
主題B旋律和主題A產生鮮明的對比,這段旋律共有四個樂句,它舒展、飄逸,與第一段活潑的情緒截然不同,竹笛演奏的旋律聲部和樂隊演奏的聲部相互交織,讓音樂具有流動的線條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該主題旋律可以用怎樣的圖譜來表現,并嘗試用線條表現主旋律:
通過圖譜,我們發(fā)現四句旋律中第三句最長,這些線條讓你聯想到什么呢?像是絲帶一樣連貫飄逸,又像是京劇中飛舞的水袖,我們可以模仿京劇表演藝術家們甩一甩水袖,感受這個主題音樂連貫的特點。這個主題除了竹笛演奏出飄逸的主旋律,還有樂隊演奏的聲部與之呼應,像是復調,表現的時候用不同幅度的水袖或是扇子、絲帶等表現旋律的交織形態(tài),借助不同的道具表現竹笛與樂隊的出現順序,用表演的方式記錄并呈現B主題。
中國戲曲藝術是民族音樂的精髓,地方音樂文化的縮影,作為當代民族音樂的傳承人,我們應該走近民族音樂,了解戲曲藝術。作曲家用不同的旋律詮釋藝術,不同的主題表現音樂,我們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特點,分析音樂的脈絡,體驗音樂的情感,掌握主題的旋律,讓中國戲曲藝術在小學生音樂課堂中生根發(fā)芽,讓戲曲藝術在他們音樂學習生涯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