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琴 酒泉職業(yè)技術學院
美育指的是審美教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欣賞及創(chuàng)造美,進而提升他們的情操與素養(yǎng),使其獲得對美的辨析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舞蹈作為三大藝術之一,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內容,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審美觀念指的是個體對美的總體認知與感受,是人類世界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作為一種具有尚美精神、向善意識及求真價值的藝術類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影響與塑造。一方面,在舞蹈賞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和查閱各類舞蹈視頻與資料,拓展他們的舞蹈審美認知,使其擁有審美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帶領學生進行實踐練習與創(chuàng)編舞蹈,進一步拉近學生與舞蹈藝術的距離,使其真切感受到舞蹈藝術的美,并轉化為學生的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堅持以高尚與先進為追求,摒棄錯誤與落后的審美意識。
舞蹈是通過形體動作表現美的藝術形式,因此,在練習舞蹈時,學生應具備良好的身體基礎,包括柔韌性、平衡性、力度、速度及準確性,也包括良好的身材儀態(tài)與體形,從而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逐步達到塑造良好形體的目的[1]。
在舞蹈教學中,藝術創(chuàng)造是終極教學目標,更是實施美育的核心所在。在舞蹈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創(chuàng)作與表現的空間,在不同的情境、環(huán)境或音樂氛圍下,讓學生跟隨情緒與靈感,做出美的動作與姿態(tài);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能力。
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學生具備審美能力的基礎,首先,舞蹈作為對人體動作與姿態(tài)進行加工及美化形成的藝術形式,對學生體態(tài)有著一定的要求,而要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tài),學生必須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與技巧。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不僅自身在訓練中需要掌握科學的指導方法,在開展學前教育活動時,還需要針對幼兒的肌肉、骨骼及呼吸等生理機能情況,制訂科學的訓練方案,以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其次,幼兒舞蹈還具有鮮明的特征,是直接表現兒童內心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還需要培養(yǎng)幼兒感受、發(fā)現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他們具備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與情感表現。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在成為幼兒教師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相應的專業(yè)知識,以作為引導幼兒審美能力發(fā)展的基石。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幼兒教育中開展舞蹈教學,不僅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還需要運用合理的語言進行引導示范,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培育和引導,一方面要注重示范,即通過自身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表現與表達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納,并為美育滲透提供新的路徑;另一方面則要轉變語言的表達特征,引導學生在面對幼兒時,采取形象化、表現力強的語言表達方式,由此不僅可以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還能激發(fā)幼兒的舞蹈學習興趣,讓幼兒愿意在舞蹈學習活動中接受美的熏陶與啟迪。
創(chuàng)造美是美育教育中的關鍵,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較弱,對外界事物缺乏理解與了解,幼兒教師需要在引導過程中強化主題的引導作用。所以,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以服務幼兒教育為中心,調整舞蹈教學的內容與方式。首先,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應進一步了解幼兒舞蹈的特征,能夠根據幼兒的身體素質能力與特點,創(chuàng)編出符合幼兒年齡的舞蹈。其次,還應全面了解幼兒的身心特點與學習需求,能夠根據幼兒的身體素質及興趣方向,創(chuàng)編出符合幼兒意識觀念的舞蹈,在難度選擇上要選擇低難度舞蹈,在音樂選擇上要偏向兒童音樂,在作品內容設計上要具備故事性與趣味性,甚至可以利用繪本、兒歌、動畫形象等進行加工與表現。
舞蹈與音樂往往是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中,教師應全面強化學生對兩種藝術形式的理解與認知,進而實現學生審美意識的提升。音樂具有表現情緒、營造氛圍、引導節(jié)奏的重要功能,在舞蹈的配合過程中,學生需要有良好的音樂理解能力,這樣才能將舞蹈與音樂的表現力融為一體。尤其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應從幼兒音樂入手,既要賞析其中表達的兒童情趣,又要體會其中的美感與藝術風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節(jié)奏感,促進學生舞蹈動作的協(xié)調發(fā)展。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聆聽節(jié)拍較強、鼓點鮮明音樂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音樂與舞蹈的同步節(jié)奏,并形成正確的主觀感受;其次,教師應要求學生將音樂與舞蹈融合,在舞蹈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身體與動作表現音樂的節(jié)奏與情感,由此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最后,教師還應將教學內容落實到專業(yè)知識上,通過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使其進一步深化理解舞蹈的內涵,對舞蹈有新的認知[2]。
在美育視角下,舞蹈教學還應通過落實審美訓練的方式,提升學生對藝術與美的感知能力。首先,舞蹈的美是通過肢體與動作表現出來的,而這就需要學生對人體的肢體美與動作美有全面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欣賞與實踐訓練兩種方式來達成目標。一方面,教師可通過播放舞蹈藝術家或團隊的舞蹈視頻,讓學生感受各種舞蹈動作、身形姿態(tài)、形體特征及動作造型的美。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際訓練,逐步將感知美轉化為身體動作,真正建立審美的標準與內在價值觀。其次,舞蹈的審美還與自身的體形儀態(tài)有著直接聯(lián)系,因此,教師還應強化學生的形體訓練,通過引導學生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從而提高學生內在的氣質與感染力,比如,可以利用芭蕾教學的基本方法進行訓練,通過站立、小跳、蹲、腳位、軀干、姿態(tài)的組合練習,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表現力與氣韻感染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心理暗示或審美引導的方式展開訓練,通過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更加充分地融入舞蹈中,從而達到身心合一的審美表達效果。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中,要想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審美思維發(fā)展,教師還需要通過豐富教學素材與內容的方式,從激發(fā)審美興趣入手,推動學生審美思維的拓展與發(fā)散。首先,教師應以生活為基礎,通過多媒體展現人們在生活中不經意間的舞蹈動作,讓學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生活中美的觀察與欣賞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舞蹈藝術的理解,體會到美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這對于學前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其次,為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節(jié)美的理解,教師應利用信息化資源與設備開展教學,如可通過微課等方式呈現舞蹈教學內容。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自行完成學習,還可以將演示動作進行慢放與重播,通過反復觀察與思考,感受舞蹈的表現力與情感,并掌握賞析與表現細節(jié)美感的技巧。這樣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舞蹈的審美能力,使其能從細節(jié)中挖掘審美特征。同時,教師還可以將一些趣味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如網絡上走紅的幼兒舞蹈、動畫制作的舞蹈等,通過更多的元素與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感受到舞蹈的樂趣的同時,更愿意深入思考與探究,從而從審美興趣發(fā)展到審美思維。
在美育視角下,舞蹈教學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同樣需要改革與完善,教師應進一步提升對學生審美能力的考查,以提高審美意識在教學評價中的影響力。首先,教師應在學生考試中增添審美能力考核項目,比如,可以增加讓學生即時賞析評價舞蹈片段的題目,要求學生在觀看舞蹈視頻后,在規(guī)定時間內做出評價。這樣既可以考查學生的臨時應變與語言組織能力,又可以考查學生對舞蹈審美的理解能力及專業(yè)知識水平,是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有效方式。其次,教師還應構建以美育為核心的評價體系,針對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表現,如專業(yè)知識學習、實踐訓練、演出活動、實習活動、考試考核等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建立標準化的美育評價量表,并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價打分,以此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在當前高職學前教育環(huán)境下,美育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和培育的內容,在舞蹈課程中,教師應緊抓專業(yè)知識、語言能力及創(chuàng)編素養(yǎng)三方面的培育路徑,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強化理解與認知、感受藝術與美感、豐富素材與內容、完善評價與考核機制等有效策略,實現對學生審美意識、能力、興趣及思維的重點培養(yǎng),讓學生成為具備良好審美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