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斌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優(yōu)良品行的塑造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開展德育工作,已經(jīng)成為學校、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相關工作實施的措施與策略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班級管理 德育 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6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閱歷的增加、學生能力的提升,學校、班主任所面臨的德育工作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對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觀念、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做好學校、班級的德育工作,學習新的德育方法,掌握新的德育方式,順應時代發(fā)展,貫徹、落實社會對德育工作的要求和責任。
一、高中教學中德育工作的作用
(一)良好的德育工作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多數(shù)高中生的年齡為16—19歲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學生有了自身初步的價值觀,有主見、有想法、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展示自身價值并且不愿意受到過多的約束,但是學生自身的價值觀仍舊不夠完善,甚至容易受到錯誤觀念的誤導,因此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德育,將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同時,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的升學壓力,如何在學業(yè)壓力與學生德育工作之間進行平衡,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繁重的學習、升學壓力之下,高中階段的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而在不少家庭教育當中,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人生觀培養(yǎng)并不夠充分,孩子容易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因此,在學校、班級內開展充分的德育工作就極其重要。
(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會從自身行為、日常的待人處事、學習習慣等多方面影響自身的進步與發(fā)展。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個性鮮明、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更易受不良習氣的負面影響。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將德育工作做細、做足、做長遠,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判斷力、自制力,個人行為舉止也能因此得到進一步的規(guī)范。
(三)促進班級有序、正確地發(fā)展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學管理與水平是學校的核心工作,但是這也容易讓許多教師只注重學科教學工作,而忽視對學生進行相關德育的工作,以至于學生會在不經(jīng)意間習得一些不良的習慣,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學科知識教學工作與學生德育工作本就是共同促進、相輔相成的,并不彼此分離。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就等同于讓學生遵紀守法、團結友愛,進一步促進學科教學順利、有效地開展。
二、高中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
(一)教育教學中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
高中生的思想、身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在學校中大部分的時間均用于學習各學科知識,教師能否利用這些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對學生身心能否健康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還能避免學生出現(xiàn)一些不良的習性以及相關心理健康問題。
(二)班主任自身對德育工作的價值定位、理念與工作方式
當下,部分班主任對班級學生的德育工作相對忽視,甚至只注重學生的學科成績,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相對簡單,一味使用“說教式德育”開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成效并不明顯。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教育之時,缺乏規(guī)劃和明確的教育目標,德育工作相對盲目,效果不明顯。形式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對德育理念的接受程度不佳,難以讓學生共情,產(chǎn)生價值認同感。
(三)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的認知度
高中階段的學生精力充沛、對新生事物充滿激情,向往獨立自主,但是同時自我行為控制能力又相對薄弱,容易出現(xiàn)相對極端的思想和行為。因此,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難度高、覆蓋廣,要求班主任具備與學生有效溝通、應對處理各種突發(fā)情況的能力,不能依靠單一的說教開展德育相關工作。
三、開展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對德育工作的價值認同度
班主任對班級德育工作的認知與價值定位,會直接影響到班級學生對德育工作的認可度。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更要注重積極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關注學生的德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程度,并進一步提升師生對德育工作價值的認同感。
(二)提升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的實踐能力
1.堅持“以人為本”
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發(fā)展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盡量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進而讓學生對德育工作形成高度的認同感,同時讓學生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樹立良好的是非觀、價值觀。同時,班主任應當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心理變化給予足夠的重視,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潛在的思想行為問題,并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規(guī)范,全方位強化德育工作。
2.班主任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班主任對班集體的引領作用不言而喻,學生會從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中進行學習,因此班主任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獲得學生的信賴與認可,通過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三)從學生基本學情出發(fā)開展德育工作
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育管理活動,強調“管理”,不少班主任、教師將管理式德育工作當成主要內容,單純依賴嚴苛的管理方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限制。而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向往獨立自主,渴望自身價值得到體現(xiàn)的階段,一味地限制管理,不僅不能實現(xiàn)德育的目標,更有可能引起意外的沖突事件。所以應以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依據(jù),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違背學生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意愿,以公平、公正、平等的態(tài)度開展德育教學工作,引導學生發(fā)展。
(四)注重“言傳身教”,避免“說教式德育”
榜樣的力量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應更加注重隱性教育,避免依賴單一的、枯燥的“說教式德育”。喋喋不休的說教,不僅不能對學生起到應有的作用,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班主任以自身日常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準則,為學生樹立形象的、直觀的參照模板,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感染和德育,是提升德育工作成效和質量的最佳途徑。
(五)深化師生的有效溝通機制
良好、有效的溝通是促使德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礎和發(fā)展途徑。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只應接受教育而不應該讓其有表達、呈現(xiàn)自身想法的機會,這是極其錯誤的觀念。不僅不能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更易于形成新的問題。在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表達機會,一來有利于教育者獲取、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和出現(xiàn)的問題,二來有利于良好的師生溝通機制的形成。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平等、真誠地與學生開展對話,建立積極有效的、反饋式的溝通機制,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促進德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六)發(fā)揮全員參與德育工作的優(yōu)越性
在德育工作中,如果單方面地依靠班主任開展教育工作,不僅工作任務繁重,而且也不一定能取得全方位的德育效果,所以班主任應該發(fā)揮引領作用,搭設班級同學與科任教師間的橋梁,促使科任教師、家長、社會全員參與到學生的德育工作中來,多維度地開展德育工作。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成長經(jīng)歷,受到不同的社會因素影響,各自所形成的思想發(fā)展及學習觀、生活觀不盡相同。班主任對其在校內的行為表現(xiàn)能及時掌握,而在校外、家庭中的表現(xiàn),亦應該通過定期、不定期的電話聯(lián)系、家訪等形式的家校溝通進行了解。對需要學校幫助進行相關德育的家庭及時給予幫助,對家校間德育理念不同、甚至沖突的問題及時解決,促使家校之間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德育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
以學生的發(fā)展和需要為出發(fā)點,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工作有序開展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平等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基本學情,實施民主式、合作式、包容式的德育管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倡學生自我管理反饋評價機制,對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陳健《新時期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的路徑探究》,《考試周刊》2020年第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