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其中的“大同”理想一直鼓舞和激勵著歷代的仁人志士,也是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禮記·禮運》假借孔子之口,以“天下為公”作為大同社會之綱,是一個賢良在位、講究誠信和睦的社會,有著平等友好的社會關系,財富為大家共同享有,人人都要為了全體成員的利益而工作。人與人之間充滿互助與相愛、有著良好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養(yǎng)老送終、教育兒女、撫恤鰥寡孤獨都由社會負擔,權謀欺詐和盜賊橫行消失,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人人安居樂業(yè),個個健康成長,具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被稱之為“大同”社會。
這種“大同”理想,儒家有,墨家有,道家也有。從“小康”到“大同”,這是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們的共同理想。不僅在古代,即便是近代,“大同”理想仍然是仁人志士們的心愿。比如,清代光緒時期主張變法維新的康有為著有《大同書》,向往“大同”世界。
可見,人們向往“大同”之世,并主張從“小康”進入“大同”,這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元旦賀詞中指出:“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將有助于我們不斷邁向歷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