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中娟 杜小梅
(1.濟寧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 山東 濟寧 273155;2.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 濟寧 273165)
“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句話簡短有力地闡明了教師的職責,即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教師履行這些職責的主要途徑就是口語表達。古典修辭學的核心是勸說,教育即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對學生進行勸說?!爱敶揶o學理論認為修辭是一門如何有效表達的藝術,是人們運用話語促使他人形成一定的態(tài)度或引發(fā)一定行為的交際行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也是一種促使他人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有一定改變的行為?!盵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在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態(tài)度或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等多個層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由于課堂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不恰當而造成教學效果不良,對學生起不到良好的引導作用,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比如教師言詞的過激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傷害。如何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說服三原則作為說服受眾的“人工”手段,對修辭者提高演講說服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三種手段分別是人品訴諸(ethos)、情感訴諸(pathos)和邏輯訴諸(logos)。教師合理運用這三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其提高言語表達水平。
人品訴諸指的是“修辭者的道德品質(zhì)、人格威信,亞里士多德稱人品訴求是‘最有效的說服手段’,所以演講者必須具備聰慧(也可譯作明智)、美德、善意等能夠使聽眾覺得可信的品質(zhì),因為‘人格對于說服幾乎可以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2]68。修辭者的演講目的是說服受眾,同樣的話由不同的人說出來,說服效果也不同。這是因為修辭者的品格在演講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受眾更愿意相信人品良好者的演講。人格不只包括修辭者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人格威信等品格,也包括修辭者在演講中通過語言表達所建構的自我人格形象。受眾雖然主觀上更愿意相信道德品質(zhì)高尚者的演說,但對有一部分信任也來自演講者的演講內(nèi)容,而不只源于受眾對演講者人品的預先認知。
教師可從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人品訴諸”借鑒經(jīng)驗,在語言表達中具體表現(xiàn)為“道之以德”。教師要想提高語言表達水平,需將明智、美德、善意三者內(nèi)化于心。明智意味著教師必須表現(xiàn)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有知識的、睿智的人,他/她對自己所講的專業(yè)知識非常熟悉且擅長;美德意味著教師必須表現(xiàn)出他/她是一個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的人,他/她真誠地相信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善意意味著教師必須表現(xiàn)出他/她是一個善良敦厚的人,他/她說服學生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學生考慮而不是出于他的私人目的。明智、美德和善意三者彼此依存:沒有明智,教師會說出不恰當?shù)挠^點誤導學生;有明智,但沒有美德,他/她就不會在乎學生的發(fā)展;即便教師既明智又有美德,但沒有善意,他/她也不會真誠地幫助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shù)叵驅(qū)W生展現(xiàn)能使其信服的品質(zhì)。學生如果相信教師真關心自己的成長及發(fā)展,他們就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將修辭人格定位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當然是因為如果修辭者得不到受眾的信任,則他的話不管聽起來多么雄辯,都不會被當一回事,因而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3]56當學生相信教師是德高望重、教導有方、良師益友時,他們更愿意相信教師教育自己時所講的話,教師的話會更有說服力。由此可見,人品訴諸是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信任關系的重要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也需適當?shù)赝ㄟ^語言表達建構自己的人格。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還應為人師表,展現(xiàn)善意、真誠、寬容等良好品質(zhì)。這不僅能讓教師在品行方面以身作則,還可以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情感訴諸指的是“通過對聽眾心理的了解來訴諸他們的感情,用言辭去打動聽眾,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動之以情’。它是通過調(diào)動聽眾情感以產(chǎn)生說服的效力,或者說是一種‘情緒論證’,主要依靠使聽眾處于某種心情而產(chǎn)生。演講者通過帶有傾向性或暗示性的語句向聽眾施加某種信仰和情感來激起感情并最終促使他們產(chǎn)生行動”[2]68?!霸谛揶o互動過程中想辦法調(diào)節(jié)受眾的情感,使之處于最易于接受說服的狀態(tài),因此是達到修辭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3]57對于演講者所講的相同內(nèi)容,受眾情緒狀態(tài)的不同,反應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皝喞锸慷嗟略凇缎揶o學》中討論了諸如喜怒哀樂、憂慮、嫉妒、羞愧等人類幾乎所有的情感。在他看來,情感不是影響人們做決定的非理性障礙,而是對不同情境和論辯模式的理性回應。”[2]68演說者要善于辨別受眾的情緒,并在演說中加以合理利用。當受眾的情緒被演講者打動時,其演講的說服力也會隨之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受眾愉快或憂傷、喜愛或厭惡等情緒狀態(tài)不同時對同一件事所做出的判斷會有所不同。
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感訴諸,可以指導教師的語言表達,具體表現(xiàn)為“動之以情”。教師在與學生的語言交際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及愛好等。教師應該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如果學生感到教師是平等、真誠地與其進行對話交流時,學生會從心底里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
教師的情緒對教學效果起著明顯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積極正面的情緒會比消極負面的情緒更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保持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愉快的情緒。這種積極正面的情緒也會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擁有良好的教學情緒,需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性,既要做到不把生活中所遭遇的負面情緒帶到教學中去,又要做到在課堂上把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的情緒因?qū)W生表現(xiàn)的好壞而大起大落。當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好時,教師應給予肯定和贊揚;當學生的表現(xiàn)不如意時,教師也不能氣急敗壞地辱罵學生。這種言語暴力不僅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傷害。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不斷轉(zhuǎn)變觀念,在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高教師口語表達藝術。”[4]201教師應選擇恰當?shù)恼Z言來講解教學內(nèi)容,且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這樣的教學更能打動學生的情感,提升其學習效果。如果教師能做到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語重心長地教導學生,學生也會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用心良苦而更愿意努力學習。這樣便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教師的教育便會如春雨般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
理性訴諸是指,“言語本身所包括的事?lián)c或然式推理證明,即‘邏輯論證’;因此,理性宿主即是對理性推論的研究,也是對言語邏輯的研究?!盵2]69演說者只有采用恰當?shù)姆绞阶C明事情的真相正如自己所說,才能使演講產(chǎn)生說服力。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說服只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通過‘證明’,才能得到實現(xiàn)。用他自己的話說,任何時候,只要我們‘通過每件事本身包含的說服因素’確立起關于這件事的‘真實或者顯然真實的情況’,我們就是在應用言說本身包含的道理來達到說服目的?!盵3]58演講者向受眾表明某種觀點時,論證方式不同,所達到的說服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演講者要抓住推理的核心,選擇恰當?shù)恼撟C方式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理性訴諸”在教師的語言表達中具體表現(xiàn)為“曉之以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規(guī)范的言語,即教師上課時應使用普通話,注重自己的口語表達,避免說有語病和歧義的話。教師向?qū)W生講授的內(nèi)容應當是清楚、明確且符合邏輯的?!皼]有科學的、合乎邏輯的、經(jīng)過藝術化處理的內(nèi)容,再好的聲音表現(xiàn)力也沒有教育的價值?!盵4]203為保證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內(nèi)容的邏輯性,教師備課時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反復思考。教師若剛踏上教學崗位,甚至應逐字逐句地推敲所講的每一句話,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課堂語言的邏輯性,盡量避免說出不經(jīng)大腦思考的、無邏輯的話。
亞里士多德認為,演講者必須掌握演講主題才能把握演講論證的本質(zhì)。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命題表達也需要牢牢把握住每堂課的主題,并圍繞主題來展開其教學內(nèi)容。教師講課盡量簡潔明了,切忌晦澀難懂、離題萬里,讓學生不知所云。如何保證教師講課切題呢?可借鑒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中所提出的題旨和情景。簡單來說,題旨和情景指的就是語境,進一步來講,“所謂‘題旨’,陳先生解釋說‘題旨’就是‘立言的意旨’,包括作品的主題思想、寫作者的主觀因素、風格上的追求和語體上的選擇。所謂‘情景’,陳先生指的是寫文章或說話時所處的種種具體環(huán)境,也就是陳先生所說的‘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時’‘何如’?!盵5]32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表達不僅要緊扣每堂課的主題思想,還要考慮課堂的具體情境,“六何”的思考,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每堂課的“目的”“事項”“對象”“時間”“地點”和“方式”。[5]3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理應熟練地掌握所授學科的知識內(nèi)容,并能靈活地加以運用,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在講解某個問題時,應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論證,讓學生懂得其中的推理和邏輯。教師可以運用具體的事例來闡述觀點、概念和立場,典型的事例會幫助學生更清晰、更深刻地認識到問題。
人品訴諸、理性訴諸和情感訴諸是“為了達到‘說服’的共同目的而通力合作——品格吸引人,情感打動人,理性以理服人”[2]70。這三種訴諸方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修辭者為達到說服目的,往往將說服原則的三個要素相互聯(lián)系,融會貫通,并加以靈活運用,幫助其演講取得良好的說服效果。
把西方修辭學中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說服三原則與教師的語言表達結(jié)合起來,是一種有效提高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教師,作為特殊的演講者,應將亞里士多德的說服三原則巧妙地用于課堂,對學生做到:“道之以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融合說服三原則的教師語言表達不僅有助于增強說服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收獲知識、開啟心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從而實現(xiàn)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