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指各地方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時代風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這些精神的文物、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杰出人物、傳統(tǒng)建筑等,主要包括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改革開放史等歷史文化資源。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把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的教學全過程,對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綱要課的有機融合,極大地豐富了課程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教師拓寬教學的知識面,開拓教學空間,教師和學生可以在更為廣闊的有形或無形的空間,運用寬廣、宏遠的歷史視野,進行互動,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1],為高校切實推進“四史”教育,推動課程的守正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通過將看得到、摸得著的,最接近現(xiàn)實,令學生感到親切、樂于接受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促使轉變教學理念,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積極傳導主流價值觀,增強學生對綱要課的認同度與親切感,增強綱要課教學的獲得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2]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不斷提高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等,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可以在步入社會后,增強對經濟社會發(fā)展趨勢把握能力,用自己所學助推區(qū)域經濟融合發(fā)展。
地方歷史文化類別多,不僅精神底蘊深厚,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而且時代價值豐富。[3]挖掘地方歷史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不僅可以豐富綱要課的教學內容,而且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闡釋,使學生了解其寶貴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身體力行,自覺承擔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結合時代元素,弘揚地方優(yōu)秀歷史文化,為其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增添新的動力。
當前,高校綱要課在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等方面都在進行探索,對特定地域、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綱要課教學結合進行了改革和實踐。但是,如何選擇并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因地制宜地融入教學過程,取得教學效果,實現(xiàn)和教材內容的有效銜接和有機統(tǒng)一等方面的探索有待進一步深入[4];如何推動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改變和考核評價方式的變革,構建的綱要課教學模式,達到知識傳輸和能力培養(yǎng)一體化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
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高?!熬V要”課教學,既是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親和力的需要,又是課程建設要求。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精心選取融入高校綱要課教學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科學系統(tǒng)地進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
第二,將種類豐富、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教材主要內容,進行合理分類,密切結合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思路,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學生對教學重點的認識,使內容繁多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第三,應意識到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綱要課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更要從歷史教育的角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分析問題與辨別歷史是非、把握歷史規(guī)律的能力,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第四,教師應調查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資源與高校“綱要”課教學結合的可行性,課內外教學的可操作性、體系性,根據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選取符合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并且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
根據課程需要和課程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內在聯(lián)系,將獨具特色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融入高校綱要課教學,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放在整個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去呈現(xiàn),促使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變革,不僅能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學生文化底蘊,還能改進教學,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xiàn)從學生從知識輸入到能力輸出的轉變,促進教學實效性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恰當而有效的融入,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完成教學目標,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獨具特色的地方歷史文化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正確判斷社會發(fā)展方向,推動實踐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1.案例穿插教學
通過恰當運用、比較分析或榜樣示范,在教學中適時穿插地方志、人物傳記、重大事件等地方歷史文化的相關內容,或把地方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學習的重點內容,與形象生動鮮活的人物或事件相結合,在講道理過程中講史實,將生動案例和豐富理論相結合,顯性講述和隱性滲透相結合,確保教學內容可認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2.任務驅動式教學
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根據學習的內容以及教師的提問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互動,將小組討論的結果通過課件展示、微視頻播放、探究歷程分享等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匯報,通過教師點評、小組互評等方式發(fā)現(xiàn)不足,加深對重難點問題的認識,真正獲得知識,學習的主人的身份,不斷補充完善。
3.音像視頻教學
收集和整理反映地方發(fā)展變化及體現(xiàn)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音像資料,在課堂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打造有效思政課堂。加大展示、感知、討論等與學生互動內容的比重,學生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變遷、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改革所進行的偉大實踐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增加“四個自信”,增強“四個認同”,更加自覺地將思想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4.專題式教學
以教育部的專題教學指南為依據,突出教學重點,將課程劃分為若干專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并且提高教師使用教材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提高“綱要”課的針對性、理論性,實現(xiàn)教材的系統(tǒng)性與教學的專題性有機結合,進一步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5.網絡教學方式
加強地方歷史文化線上資源數據庫建設,合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將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廣泛融入教學資源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學生的學習空間,拓寬更多學習的渠道,延伸更多的學習時間,將理論教學與鮮活歷史場景、社會現(xiàn)實有機結合,實現(xiàn)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后提升、效果反饋的較完整的教學閉環(huán),教師可以更加科學、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學生可以提高學習的參與感、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綱要課的教學真正“活”起來。
教師通過選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撰寫實踐教學方案、第二課堂方案,科學制定計劃,組織學生直接參與到傳統(tǒng)課堂以外的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習綱要課的直觀感受。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第二課堂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課程的獲得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一是結合學生專業(yè)和興趣,通過分組討論、主題研究、社會調查等方式對學校所在地的鄉(xiāng)村振興、紅色文化傳承等進行實地調研,由感性認識凝練深化為理性認識,形成集體成果,各小組進行成果匯報,形成調研報告,教師進行點評指導,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掌握思維方法的過程中,體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5]
二是成立興趣小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地方歷史人物、有地方代表性的事件、特有的文化等進行探究式地學習。學生從與學習建立不起聯(lián)系的一知半解到親眼看見、親身感知,更容易產生心靈上的觸動和思想上的認知,可以更深刻領會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所蘊藏的價值與精神。
三是開展地方紅色文化進校園和宣傳講座、競賽、“歷史文化節(jié)”等活動,在濃厚的氛圍中受到熏陶、在友好的比拼中開闊視野,在激烈的角逐中提高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學習綱要課重要意義的認識,增加學習的動力。
四是開展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活動。組織學生訪問曾經親歷現(xiàn)場的見證人,通過文字筆錄、錄音錄影等方式了解歷史文化知識、補充歷史史料、傳承和延續(xù)優(yōu)秀的地方歷史文化。增強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動“四史”教育,做到不忘歷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切實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構建多元評價機制,加大過程性考核比重,推動傳統(tǒng)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理念發(fā)生轉變,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和價值觀的塑造,不斷增強獲得感,達到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統(tǒng)一。
一是在教學中明確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綱要課的教學要求和學習任務,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考核標準,將學習任務開展的情況及效果納入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之中;通過多元主體,讓學生廣泛參與進來,推出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形成標準的示范課并積極推廣宣傳。
二是重點關注和考評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是否對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力的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中產生積極影響,并將這一學習模式在綱要課的教學中廣泛運用,切實遵照“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標準,促進教學實效性的不斷提升,并發(fā)揮指揮棒與方向標作用。
三是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評價考核主體,堅持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明確評價考核的目的,優(yōu)化評價考核標準,加大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的比重,力求評價考核的客觀、公正,發(fā)揮評價考核的正面引導作用。
在綱要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梳理學校所在地地方歷史文資源,深入挖掘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與價值,遵循理論與實踐、內容與形式、教學與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將可利用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有機融入教學實踐中,并通過這一活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推動綱要課教學理念的轉變和考核方式的變革,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提高高校綱要課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