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忠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在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上下功夫,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調效應”。公共體育課程作為獨立學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主戰(zhàn)場之一,公共體育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勢對于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專業(yè)教育即將步入到社會工作,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對社會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而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的文化成績和傳統(tǒng)的二本學生相差無幾,之所以考到獨立學院,主要是學習習慣上存在一定問題,學習習慣的好壞,影響著他們的文化成績、世界觀、價值觀,因此獨立學院應該充分重視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和公共體育課程相互融合,從而提高高校的教學育人水平,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體育課程的目標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5個方面。其中,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和身體健康目標是對學生的運動技、戰(zhàn)術、體質狀況、興趣愛好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意識、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而課程思政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者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度一致的。因此,獨立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融合,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公共體育課程德育育人的優(yōu)勢。
公共體育課程開始部分的課堂常規(guī)和隊列隊形練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分組比賽中,禮儀、形式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習慣以及尊重他人、尊重對手的體育精神;在進行中長跑、小組教學比賽等高強度體育項目過程中,學生需要承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負荷,必須要不斷戰(zhàn)勝自我、勇于挑戰(zhàn)自我,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這對于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體育有著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每個參與個體都需要遵守體育鍛煉的相關規(guī)則,通過借助該內容實施思政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個人行為意識規(guī)范,認識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進而能夠很好地遵守社會秩序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此外,體育比賽是一項較為公平的賽事,更看重運動員的競技實力,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非常相似,體育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公共體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思政教育一樣,是學院公共必修課程,二者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另外,在“科技興國、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公共體育課程中,有助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復合型人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不斷輸送高質量人才?!度珖胀ǜ叩葘W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教學指導綱要》)提出,體育課程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思想品德教育等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途徑[1]。由此可以看出,將思政教育融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雖然《教學指導綱要》要求重視思想道德教育與體育技能的有機結合,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會重視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體育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夠。公共體育課程與文化課有很大區(qū)別,沒有過于詳細的知識點,而是更為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具有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思政教育有著明顯的知識點和價值導向,與讓學生放松身心的體育課程存在一定差異,加上教育部提出思政教育的時間較短,很多體育教師對思政教育內容了解不夠充分,難以靈活將其融入日常體育教學中,影響了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2]。另外,學生一直將體育課程視為放松身心、鍛煉身體的放松課,突然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入呆板的思政教育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同時,學生在體育課程花費心思較少,就算比較有興趣也會將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課、專業(yè)課、實踐活動等方面,對體育課程的認識過于片面,從而無法體會到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認識較為局限,要想提高實際教學質量,還需要學校加強該方面的培訓和引導。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想將思政教育融入公共體育課程中,就必須先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素養(yǎng),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有效促進二者融合[3]。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教師才能意識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并能夠靈活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充分挖掘公共體育課程蘊含的思政內容,找到切實可行的融合路徑和方法。比如,獨立學院需要加強對體育教師思政的培養(yǎng)力度,結合學生特點及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內涵,強化教學評價和精品課程評選,通過整合各種體育教學資源來挖掘最佳的思政教育路徑。
將思政教育融入公共體育教學中,并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嚴格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會議精神和相關要求,站在整體育人的角度設計公共體育課程。第一,重視課堂教學。體育教師要將有關課程思政教育的每個內容都體現(xiàn)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4]。例如,教師可以深度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愛國教育、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競爭與團結意識、個人意志力等內容,將這些內容與體育項目相結合進行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了解這些德育素養(yǎng),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統(tǒng)一。第二,積極開展校內外競賽,強化實踐體驗。除了重視課堂教學外,體育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體育活動中,這樣既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又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運動習慣。第三,體育教師要聯(lián)合學院開展全院運動,可以每周進行一兩次全院環(huán)校跑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營造濃厚的團體鍛煉氛圍,有助于營造體育校園文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公共課程學習中。
隨著學生了解的信息越來越多,傳統(tǒng)的講解式動作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興趣需求[5]。如果體育教師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取學生更喜歡的方式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拓寬教育渠道,同時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教學要求。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通過團體合作和競爭的方式提升項目趣味性,帶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進而在該過程中提高思政教育和體育教育效果。或者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通過建設體育思政公眾號定期推送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如體育明星勵志故事、近期體育賽事評論等,在無形中通過榜樣力量傳遞思政知識。
體育文化建設是實現(xiàn)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6]。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huán)境因素對于人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獨立學院能夠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將會在無形中帶動大部分學生喜愛和參與到公共體育訓練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開端,還能保證學生訓練的有效性。因此,院校需要結合自身教學特色和精神文化特征構建體育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學校中感受到體育的魅力。第一,完善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除了傳統(tǒng)的公共課程外,院校還應該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立具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如武術課程、瑜伽課程、舞蹈課程等,以此讓更多學生能夠感受到體育的魅力,提高學生體育鍛煉滿意度。第二,加大體育設施建設力度,擴大和完善體育場地建設,這樣才能為全校師生提供充足的鍛煉場所。同時,體育教師可以借助這些場所開展思政教育,如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會議精神制作成字畫或墻畫張貼到體育場的各個角落,讓學生在觀看相關思政內容的過程中鍛煉,提升學生思政意識和體育精神。第三,體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體育賽事,并要求學生寫一篇觀后感,或者引導學生在觀看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充分體會到體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
公共體育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功能其實就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構建體育德育評價體系,能夠提升師生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進而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另外,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自身教學的不足之處,避免體育教師只注重發(fā)揮項目技能和鍛煉功能作用,忽視體育的德育作用。首先,院校需要站在整體育人的角度來督促相關部門建立體育德育評價體系,有效落實思政教育。其次,體育教師要結合日常教學情況與管理人員共同制定合適的評價內容,并通過小組討論或會議形式細化各項標準及獎懲制度,讓每位體育教師都意識到體育德育的重要性。最后,開展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xiàn),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體育德育實踐,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提高思政教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