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贇
(華東理工大學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237)
游戲自古有之,不但歷史悠久且內容豐富,歷代人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對游戲進行定義,答案各異。18世紀,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は赵凇睹烙龝啞芬粫刑岢鲇螒蚺c人關系密切的觀點:“人只有在是人的時候,才游戲;也只有在游戲的時候,才是人?!边@個觀點指出了游戲“以人為本”的本質特點。20世紀,荷蘭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則提出了“游戲人”的觀點:“其一,人人都是游戲者;其二,人人都生活在游戲之中;其三,人人都喜愛游戲;其四,人人只有在游戲中才能成為并看到自己。”約翰·赫伊津哈將游戲看成是一種人類共有的本性,說明游戲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本性會貫穿于人的一生,而不是階段性的。約翰·赫伊津哈這樣定義游戲:“游戲是在某一固定時空中進行的自愿活動或事業(yè),依照自覺接受并完全遵從的規(guī)則,有其自身的目標,并伴有緊張、愉悅的感受和‘有別于平常生活’的意識?!边@句話表明游戲有3個重要特征:規(guī)則性、自愿性和娛樂性,也說明游戲能讓人精神愉快,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在人類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華社出版的《新華字典》將“游戲”定義為一種“能夠促進體力和智力發(fā)展的娛樂性活動”,闡明了游戲與人的體力、智力均存在密切關系。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體育和游戲的內在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各種體育游戲的內在功能和價值創(chuàng)新,不斷地被研究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于是,一種新的理論即“體育游戲”被提出來?!绑w育游戲”理論是游戲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有邏輯的、完整的體育游戲知識體系?!绑w育游戲”理論被提出以后,以體育游戲為原型的設計思路、操作方法,以及活動性游戲理論與實踐都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典型的教育理論研究學者分別是美國的杜威、英國的羅素和瑞士的皮亞杰等人。杜威獨具特色的“兒童游戲理論”認為兒童喜歡模仿性的游戲、喜歡模仿成人的生活經驗,如果將兒童體育轉化為游戲,就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激發(fā)他們參與體育的興趣。羅素的觀點強調了兒童游戲的心理動機是“成為大人”的欲望。在羅素看來,布置嚴格的游戲方法、游戲規(guī)則和游戲步驟等程序,并嚴格執(zhí)行,顯然是對兒童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限制和抹殺,他認為兒童體育工作者應在觀察和發(fā)現(xiàn)兒童本能需求的基礎上,幫助和引導兒童在游戲中學會某種技能。皮亞杰提出對兒童進行游戲教學的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和運用兒童想象力。
當前,體育游戲作為我國各類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并作為一門課程被體育研究工作者進行研究,已經走過較長的一段路程。體育游戲也從校內蔓延至校外,呈多元發(fā)展態(tài)勢,這一現(xiàn)象受到家庭成員的歡迎,如青少年拓展游戲、社區(qū)體育游戲、中小學互動成長游戲,還有各類游戲性質的幼兒體育、青少年體育、社區(qū)體育等。但是,在當前“體育游戲”視域下,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較多,也阻礙著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身心和諧的發(fā)展。原因之一是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不統(tǒng)一,體育教師缺乏組織合作學習的理論指導與教學經驗,在設計教學課程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合作互動及其效果,使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合作小組中的成員缺乏必要的交流與互動。原因之二是學生在體育游戲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情志受到抑制,缺乏興趣,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原因之三是體育教師僅僅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造”,不但背離了體育教育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要求,還抑制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揮。體育游戲一旦淪為滿足學生獲得快樂的單純手段,而隱藏于體育游戲過程中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掌握運動技能、增強體質等功能沒有發(fā)揮出來,是體育游戲教育的失敗?;谏鲜龇治?,傳統(tǒng)的體育游戲課程培養(yǎng)目標過于狹隘,如果不對目前體育游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進行適當?shù)恼{整,不但有悖于教育專家提出的“體育游戲”理論,還會對被學生產生不利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影響。
“體育游戲”的理論突破了我國多年以來傳統(tǒng)體育教學觀念的局限性,以游戲為手段的各類活動性游戲如“雨后春筍”般融入學校體育和校外體育中。但是,體育游戲不能單純地追求“玩”與“樂”的效果,也不能單一地追求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而是要建立起完整的體育游戲教學體系。首先,要建立符合我國教育現(xiàn)狀的體育游戲教學目標、內容框架和教學模式,當然,這種教育模式的指導思想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也需要一定的靈活性與變通,以滿足各種不同教學條件的學校。第二,體育教師要能在精通體育游戲理論的基礎上,依據(jù)本校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創(chuàng)編操作性強的各類體育游戲活動,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運動技能、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等,以增強學生對未來社會適應性。
2.1.1 有目的地設計體育游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運動技能理所當然成為體育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包括跨、走、投、攀、跳、跑、鉆等多種人體運動技能。學生在參加體育游戲時,身體器官、肌肉群在運動過程中得以舒展,有利于促進身體組織的生長。與此同時,體育教師容易忽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培養(yǎng)身體的運動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是指靈巧地運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包括身體的平衡、敏捷、協(xié)調、力量、彈性和速度,以及由觸覺引起的各種肢體能力。體育教師應重視學生在運動智能方面的提高,有目的地設計相關的運動課程,針對學生的某項運動智能進行反復的訓練。
2.1.2 通過合作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體育游戲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心理活動、道德觀念和適應社會等人際交往智能的基本因素。不管體育教師是否重視,體育游戲能影響人際交往智能,并且使人際交往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人際交往智能,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傳達、交流和交往。體育游戲教學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內容十分廣泛,體育教師應該設計出具有“合作學習”模式的體育游戲程序,為發(fā)揮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通過“合作學習”的教育模式,在為小組成員營造良好互動氣氛的基礎上,促進成員情感交流,提高其團體合作能力,提升團隊合作默契。“合作學習”模式,既符合當代體育教育要求,能將身體教育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的新課程教學目標,又能夠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2.1.3 通過體育游戲的音樂背景,提高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智能在體育游戲中,音樂是最不應該被體育教師忽視的教學手段。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界定了音樂的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此外,音樂與人的五臟 (即脾、肺、肝、心、腎)和五志 (即思、憂、怒、喜、恐)有著嚴格的對應關系?!妒酚洝分杏涊d:“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薄肮室魳氛?, 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和正心也?!边@是我國古代人民對音樂健身價值的著名論斷。此后,人們對音樂在體育中的作用的認識逐步加深,如被廣泛應用于兒童體態(tài)律動教學實踐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育體系”深受各國人民和兒童的歡迎。歷代體育教師將音樂與體育活動或體育游戲相結合,予以當代體育游戲教學實踐活動的啟示是: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根據(jù)所選擇體育游戲的內容、程序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年齡,選用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樂曲。例如,針對3~6歲的學齡前兒童,可設置輕松、歡樂的兒歌,且聲音的設置不宜太大;針對14~25歲的學生,可設置節(jié)奏性強、具有律動音符的交響樂,促使該年齡段的學生盡情投入到歡快的運動節(jié)奏中,在激烈、刺激的體育游戲結束后,再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按摩他們疲勞的神經。
2.1.4 通過創(chuàng)造體育游戲中各種情景,開發(fā)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在體育游戲中創(chuàng)造運動的情景,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感知能力,促使學生積極投入活動的有效方法。體育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情景,讓學生體驗體育游戲的活動路線、聲音、動作等視聽元素,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效果,如體育游戲中的團體協(xié)作的畫面、隊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
2.1.5 通過體育游戲中的互動場景,培養(yǎng)學生的 自我認識智能當代體育運動是一種競技比賽,競技水平的高低決定賽程是否精彩。而體育游戲作為體育教學中的一種特殊門類,除了在體育游戲中增強學生的運動技能,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互動、互助能力,增強彼此的友誼。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喜悅的情感體驗自始至終縈繞在學生的心頭,其也意識到可以在體育游戲活動中將陌生人發(fā)展成為朋友,在競爭和合作性的游戲中增進友誼的分量。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還能在認識自身優(yōu)勢、劣勢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自己的態(tài)度,建構正 確的自我認知,從而協(xié)調好自己與同伴的合作伙伴關系。
2.1.6 通過體育游戲的戶外運動場景,提高學生認知自然的智能認知自然的智能,是指人在觀察自然界的活動過程中,主動對辨別、分類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能力。隨著人們體育游戲的認識不斷提高,當代體育游戲的種類十分豐富,如貝爾的《荒野求生》、湖南衛(wèi)視的《爸爸去哪兒》等電視類節(jié)目,不但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戶外運動場景,還讓體驗者在大自然環(huán)境中提高自己觀察、辨別自然界事物的能力。這類綜藝節(jié)目結合了不少體育游戲,近年來,各種定向越野活動等深受學生的喜愛。這些活動往往帶有游戲、競爭、互助與發(fā)現(xiàn),不但可彌補學生整天面對校園運動環(huán)境而無法接觸大自然的運動遺憾,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自然智能,促進學生在游戲中“玩”與“樂”,在“玩”與“樂”中提高認知自然的智能。
2010年,國務院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提出:“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痹谖覈逃母飸?zhàn)略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對應的體育游戲改革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到課程實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著力于學生的組織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想象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體育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加強對各種學科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如滲透運動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體育教師對各種球類、田徑項目、體操等運動項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也應該運用自如。
為研究當前體育游戲理論研究體系的具體構建情況,筆者在前期搜集并整理了國內大量關于體育游戲研究的文獻資料,并以實地走訪或電話連線的方式與從事多年體育教學經驗的專家和一線體育教師展開深入訪談,結果表明:(1)當前我國的體育游戲理論處于探討多樣化的發(fā)展階段,特點是根植于體育實踐,且注重實用性。(2)我國的體育游戲改革雖然也借鑒了蒙臺梭利、杜威、德可樂利、羅素、皮亞杰、奧爾夫等國外教育理論家的體育游戲教育經驗,但是這種多樣化的探索,其研究基礎不牢固,在實踐過程中也往往陷入“一招鮮”的困境,缺乏有力的體育游戲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沒有形成體育游戲的方法論,也沒有建立系統(tǒng)的體育游戲理論。(3)我國缺乏體育游戲理論的研究人才,是制約我國體育游戲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沒有人才就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的體育游戲理論,導致體育游戲教學缺乏實際指導。
為核實研究的部分基本數(shù)據(jù),筆者在研究中查閱了我國體育歷年的年鑒和國家體育總局的法規(guī)、文件匯編等材料,并對傳統(tǒng)體育游戲教學的利弊做出如下歸納與分析:(1)傳統(tǒng)體育游戲教學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處在體育教師對一個游戲怎么講、怎么教、怎么改,學生就怎么聽、怎么做、怎么效仿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2)從歷年來對體育游戲的教育實踐反饋的情況來看,既存在諸多體育教師的主觀因素,也存在不少制約性的客觀因素。首先,由于體育教師對體育游戲理論的研究不足,他們所設置的課程培養(yǎng)目標過窄,對體育游戲理論的認知、創(chuàng)編能力不足,實際操作能力也不足,導致體育游戲的選擇與運用存在盲目、不平衡的現(xiàn)象,體育游戲的活動強度相對較小、趣味性不足、規(guī)則死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無法自由發(fā)揮。其次,體育游戲的實施場地、器材、氣候等客觀因素制約著體育游戲的開展。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當今時代,需要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的密切配合才能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從而實現(xiàn)提升素質教育質量的目標。
從上述對體育游戲理論研究體系不完善的分析中看出,體育教師所掌握的體育游戲理論知識不扎實所帶來的弊端。新時期,隨著“快樂體育 ”“陽光體育”等口號的提出,教育部門對體育趣味性的重視開始發(fā)聲,就更加有必要用體育游戲理論“武裝”體育教師的頭腦。首先,要加強體育游戲學科的理論體系建設,這就需要政府機構和學校領導在政策上予以關懷和支持,組織人才進行體育游戲的相關研究,開發(fā)適合我國教育的體育游戲的新課程。同時增加投入的資金和配套設施,邀請有識之士奉獻自己的熱情和激情,還給學生“快樂體育”。其次,要注重體育游戲教材的建設與評價研究。“教材是否能滿足體育游戲教學的基本要求”“教材是否符合我國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要求”這些問題需要通過評價來衡量。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各類體育游戲的教材和家教版本層出不窮,水平參差不齊,質量有高有低。在難以辨別質量的前提下,對教材的評價尤其重要。
愉悅學生的身心僅是體育游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不是唯一目標。為了培養(yǎng)適合社會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體育游戲的教學改革,應大膽突破多年來傳統(tǒng)體育游戲觀念的局限性,在體育游戲中實踐“合作學習”的模式,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營造音樂背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智能;通過體育游戲中的互動場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創(chuàng)造各種教學情景,開發(fā)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通過體育游戲的戶外運動場景,以提高學生認知自然的智能。總之,延伸體育游戲教學深度和廣度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增強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也更接近社會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
美國的教育理論研究學者杜威指出:“兒童的游戲教學,恰恰就在于充分發(fā)揮和運用兒童的想象力?!痹趥鹘y(tǒng)的體育游戲教學模式中,體育教師雖然也意識到需要發(fā)揮學生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體育教師往往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學設計的程序來做,并未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杜威還提出:“泯滅兒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現(xiàn)存的一切變成束縛,使兒童成為拴在地上的生物, 因此就不能創(chuàng)造天堂?!庇纱丝梢?,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十分必要。例如,在與3~6歲的學生進行“龜兔賽跑”的體育游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玩并快樂著,并不是體育游戲的真正目的,體育教師除了要求學生學會“跳”和“爬”的基本技能,還要通過創(chuàng)造情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完成“龜兔賽跑”的動作。
雖然我國當前的體育游戲理論仍然處于多樣化階段,尚未形成完整而成熟的體育游戲理論體系,但是隨著“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的深化發(fā)展,對體育游戲理論的探索也會日益精進,體育游戲的教學方式也會隨著學生對體育游戲的需求而深入教學改革。一方面,傳統(tǒng)體育游戲教學局限于“玩”和“樂”的現(xiàn)狀也會隨之改變;另一方面,體育游戲在激發(fā)學生在樂中學習體育技能的過程中,也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促進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提高,有效增強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以更接近社會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