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生林 邢江波 浙江師范大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傳統的學校體育模式愈發(fā)不相適應,亟須變革。2013年上海市結合我國當前學校體育的實際情況開始實施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使得專項化體育課程再次進入人們視野。高中體育專項化課程是在高中階段,結合學生、學校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學習活動。高中體育專項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必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討論也從未間斷,筆者通過梳理不同時期體育專項化課程的發(fā)展變化及特點,總結經驗反思不足,以期對體育專項化課程的發(fā)展有所益處。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體育的新方向是為建設社會主義和保衛(wèi)國家,提供共產主義教育。在此背景下,六十年代初,為滿足學生競技愛好,發(fā)揮才能以及增強體質,單項體育課在一些高等院校進行開設,以一種運動項目為主進行訓練,要求是學生達到《勞衛(wèi)制》二級標準才有資格上課[1]。這時,受到當時錦標主義的影響,單項體育課只對體育積極分子、運動基礎較好的學生開設。
70年代初,中國的競技體育發(fā)展迅速,體育的競爭性逐漸增強,一些學校把競賽成績作為主要目標,實施以體育訓練為主的課程。在1979年我國恢復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之后,這種做法還愈發(fā)強盛,單項體育課逐漸趨向于專項競技訓練,熱衷于各項比賽。
在經歷一些的動蕩和破壞之后,我國學校體育受到較大影響,發(fā)展基本停滯,單項體育課也是如此。雖然之后的積極改善下,各地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體育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單項體育課的情況也并未發(fā)生變化,該階段的單項體育課將體育教育同競技訓練混同,突出為競技體育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功能,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較少,有較為明顯的社會本位課程的價值趨向。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重視競技
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體育課程主要是圍繞著競技體育展開的。在1978年《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編寫原則中也提及:“在安排教材時,要打破以運動競賽為中心的編排體系”。此種提法就表明當時我們的學校體育課程很明顯的趨向于運動競技。還由于當時我國競技體育較為薄弱,所以在舉國體制的勢頭下,學校體育明顯往競技體育偏向。以“單項運動”的體育課尤為明顯,以競技為導向,成績?yōu)槟繕耍虒W方法等都偏離學校體育的教育價值,當時令人產生了體育就是培養(yǎng)運動員的狹隘想法[1]。
2.指標生硬
在當時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國情下,強調由國家按計劃、集中統一管理體育課程。1956年的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生結合“勞衛(wèi)制”規(guī)定了相應的考核標準,要求初中學生畢業(yè)前達到“勞衛(wèi)制”少年級的及格標準,高中學生畢業(yè)前達到“勞衛(wèi)制”一級及格標準。在“教育革命”浪潮和“大躍進”的影響下,1958年10月,國家體委和教育部提出“雙紅”“四紅”。當時這種短期、突擊性的達標,不僅對學生身心造成嚴重影響,也破壞了正常體育教學秩序。
3.忽視興趣
由于當時受前蘇聯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響較大,未能較好的結合實際,當時我國教材內容有著過于強調計劃性、統一性,與學生身心特點不相符等問題。而當時的單項體育課主要教學方式是運動訓練式的教學,過于用統一的競技標準要求學生,還要達到運動員等級。這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方面欠缺考慮,課程容易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高。
前期的“單項體育課”教學重在培養(yǎng)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體現較多的社會本位,忽視了學生綜合發(fā)展的培養(yǎng),而80年代開始的“專項選修課”則較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以及個性。1961年的體育教學大綱中學首次設置了選用教材,約占總授課時間的20%。后發(fā)展過程中選用教材的占比逐漸增多,因此為“專項選修課”的開設提供良好環(huán)境。期間,一些高中學校進行過實踐,如1981年上海敬業(yè)中學在貫徹體育教學大綱要求的同時,結合學生個人愛好,在高中年級的幾個班級里進行體育課選修教學試點[2]。恒豐中學開設了“指定選項”體育課。莊弼教授也在四所高中,選取了共1374人進行體育選項教學的實驗,采取“全面發(fā)展身體與專項教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選項班學生與對照班學生相比在身體形態(tài)、機能以及專項知識、技能都有所提高。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方面,選項教學使學生興趣得到滿足,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1994年,孫耀鵬教授[3]從體育興趣和需要的角度出發(fā)論述普通體育課培養(yǎng)學生的效果不如專項體育課,并主張從小學就開設專項體育課。后引起學術界就“專項體育存在價值”為主體的廣泛討論。在爭鳴中,大部分人認為專項體育課克服傳統教材過于統一的弊端,對促進學生個性、興趣、技能方面都有積極意義。有些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觀點,如岳寶鋒認為學生有專項興趣但不一定是終身體育鍛煉者,并從開設專項體育課受客觀條件所限論述其觀點。梁金生認為學生的體育興趣與課的類型無關,而體育興趣的產生來源于需要,開設專項體育課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體育需要。對此我的看法是,應先行考慮專項體育課的性質問題,對其有較為準確的定性之后再考慮可行性問題。這一時期的專項體育課產生新的變化:
1.學生自主性增強
早期的“單項運動”體育課,重視競技,教學方法和手段偏向于運動訓練,過程趨向指標化,教師自主性較強,學生聽從安排,自主性較弱。關于“體育專項選修”的學生自主性逐漸增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二是在教學過程中。雖早在1961的教學大綱中就將教材劃分為基本教材和選用教材,但是選用教材的選擇權也并非在學生手中。直至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了“選項制”“模塊化”的學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在學校確定可選范圍內進行選擇學習項目?!皩m椷x修”體育課在開課以及教學過程中也更加關注學生的意愿,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都大大提高。
2.“終身體育”思想的引入
我國對終身體育的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期發(fā)展過程中,終身體育與我國各項體育事業(yè)都有著密切的關聯。陸續(xù)有不少學者將終身體育和專項體育課程聯系在一起進行論述或實驗,如許慶華、王璋在文章中闡明專項體育課在實施終身體育教育中有著十分明顯的優(yōu)勢,能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加上我國對終身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和重視,在1995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確定終身教育的地位,后面陸續(xù)在各種大小文件法規(guī)中都能看見終身教育的字眼,終身體育思想在我國也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
3.競技性逐漸減弱
早期“單項體育課”受各種因素影響,競技色彩濃重,在發(fā)展過程中,學界對競技運動與體育教學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討論逐漸增多。聲音各異,有贊同競技運動進入體育教學的,也有反對的,但在八十年代后的“專項選修”體育課中,相較于之前的“單項體育課”重視競技性、成績等方面逐漸減少,趨向于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
為符合時代所需,培育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在新課標發(fā)布之前,為適應“過渡時期”的要求,2001年9月1日實施的過渡性《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吸收了1997年高中教學大綱的優(yōu)點,建立了必修和選修(限選與任選)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小學至高中選修的占比越來越大。經過發(fā)展,雖有所改變,但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專項體育課的發(fā)展,并未產生歷史性的變化。
至2013年,專項體育課再次引人注意,上海市進行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的試點工作。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切實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實施學生健康促進工程的通知》精神的基礎上,依據學生運動興趣與運動技能水平,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模式,由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任課教師的“三自主”式授課模式,引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和強烈動機。以“項目為引領”“重視全面發(fā)展”“主張健康第一”“推崇終身學習”為指導思想,遵循體育學科教學和學校教學規(guī)律,結合我國及本校實際情況,以運動項目為載體,進行體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的革新[4]。此次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在課程指導思想、內容、目標、方法、評價等方面均發(fā)生了變化,其課型來源于課標引領下的選項制,但又有所不同。
1.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
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學校體育思想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況,運動教育、快樂體育、全面發(fā)展等思想交相輝映。直至1999年教育部發(fā)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學校體育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上海市專項化課程改革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結合《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提高學生體能、體質。但筆者認為體育并非影響健康的首要因素,體育也擔不起促進健康的全部職能,“健康涉及多維影響因素,并主要受制于學校環(huán)境及社會系統”。因此專項體育課對于健康的促進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2.以掌握運動特長為核心目標
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的目的與任務是:“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明顯提高,能比較熟練地掌握兩項以上的運動技能,體育運動素養(yǎng)得到明顯提升,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4]。
3.重視體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通過體育專項化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學習到什么,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學習效果是否能成為超越學校體育教學之外的一種持久性的存在價值,這些問題值得深思。思考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厘清學科最核心的實質,即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當下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以運動技能教學為主線,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建立包括專項知識、技能、體能、情意等方面綜合性評價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指標體系,意在通過體育專項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得到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