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都猛
(江蘇省邳州市紅旗中學 江蘇 邳州 221300)
STEM教育理念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其中的每個字母都代表了一門學科,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值得注意的是,四門學科并不是簡單的物理結合,而是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形成了綜合素養(yǎng)。其教育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進行融合性研究,而不是簡單的記憶。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從自身的角度對STEM教育理念形成深入的認識和解讀,并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在STEM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方面應該注重開放性,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盡管初中地理課程的內容是按照主題劃分單元的形式,但是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靈活運用,敢于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對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整合,從而使所設計的問題更加具有開放性。這樣的教學方法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主思考空間。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不要受到地理學科知識特點的限制。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價值[1]。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學生只能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tài)獲取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僅僅停留在記憶,而不是理解[2]。在STEM教育理念的指導作用下,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任務作為驅動力,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使其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得到STEM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育目標。例如,教師講解到“世界的發(fā)展差異”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劃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并為學生布置組內探究的任務,比如,分析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差異性,發(fā)展中國家要想躋身發(fā)達國家行列,應該從哪些方面著重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一樣,在組內共同探究和討論的過程中能發(fā)生思維的互相啟發(fā)。學生可以在組內進行二次分工,共同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當中。
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對生成性資源的運用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其作為一項工具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從而達到STEM教育理念所強調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師講解到“認識地球”這個部分時,涉及到“地球的公轉”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將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公轉會形成哪些地理現象作為著手點,有的學生會想到四季變化,以及五帶的形成,但是有的學生認為五帶與地球公轉無關?;诖耍處熆梢葬槍@樣的問題設立一個專題——地球上的五帶成因。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并分析資料,從而對五帶的形成原因進行透徹的分析,再過渡回五帶的形成是否與地球公轉有關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能更好的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受到STEM教育理念的積極影響,培養(yǎng)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成為了初中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根據合理性原則為學生構建創(chuàng)造型課堂,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性地理知識進行自主設計和學習,甚至將設計變成真實的物品。創(chuàng)造型課堂的構建是對學生和教師所提出的一項挑戰(zhàn)[3]。首先,教師應該將科學思維的概念導入到課堂當中,使其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一定的啟發(fā)作用,使學生能大膽運用地理知識形成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化設計。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這一任務。最后,互相分享創(chuàng)新成果。每個小組將本組所設計的作品展示出來,并進行互相點評和討論。例如,教師講解到“中國的地形”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確定一個創(chuàng)新主題——地震預警。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預警系統(tǒng),并讓學生圍繞“創(chuàng)新地震預警”這個主題展開合作學習,學生需要查閱資料,并將科學、數學、技術以及工程等知識范疇進行綜合,提出合理化設計方案。運用一些材料嘗試建構符合設計方案的模型。每個小組合作設計完畢,教師可以讓其分別進行成果展示,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并逐步優(yōu)化本組的設計方案。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學習能力。
將STEM教育理念與初中地理教學實施有效結合已經成為了初中教育發(fā)展的新方向,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思路。STEM教育理念側重于教育教學的綜合性和生成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注重課堂設問的開放性,以任務驅動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平臺,巧妙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合理構建創(chuàng)造型教學模式。通過本文對STEM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展開的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