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方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芶江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教育決定人類的發(fā)展,當下全球經(jīng)濟深入發(fā)展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在此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性能力。在此背景下思維的培養(yǎng)是關鍵,利用問題鏈的形式,讓學生有目的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是提升其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值得教師深入教研分析。
問題鏈教學形式的運用需要師生一同完成,即在課前認真準備好問題,為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集中其注意力的基礎上思考化學問題,產(chǎn)生質疑,然后經(jīng)歷釋疑與再質疑的活動,逐漸完善教學活動。
1.1 教師提問?;瘜W問題的提問一定要注意內容的清晰,對于其中認知動詞的使用要仔細斟酌,如對比、回憶、計算等,整體語言表述不拖泥帶水,助學生直接找到解題方向。另外問題還要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直指教學內容,不東拉西扯讓學生對問題核心產(chǎn)生混淆。問題表述時的語調和語氣等也要有序調整,適當增加肢體語言輔助,助學生掌握問題核心[1]。
1.2 等候回答。問題提出后,需教師為學生留有更多充足的時間思考,切記問完問題直接叫學生回答問題,等候回答的時間還需結合問題的難度確定,并調整學生解決問題的形式,如合作交流或者自主探究等,以此助學生回答問題更有積極性,回答的問題也能更加完整,以此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1.3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難度較小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即可,但是如果是難度較大的問題,就可使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質疑,最后統(tǒng)一觀念,整合思路,最后獲得全面的答案。
1.4 教師反饋。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對其進行總結分析,判斷其思路或者答案是否正確。教師謹記對問題回答要給予積極的肯定,以此及時是回答問題不正確的學生也不會喪失信心。或者教師以追問的形式助學生找到問題并糾正。當學生不能找出問題的答案的時候,教師可以重組或者轉換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解答,促使其發(fā)展思維。
以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奇妙的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性質”為例,本此案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并在此實驗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分析與觀察能力,可以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問題鏈形式的教學過程為:
(1)問題導入。以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做導入,如Ⅰ“臨時舞臺的舞臺云霧效果是怎樣產(chǎn)生的?同學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猜測,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此時老師再介紹二氧化碳的顏色、氣味、狀態(tài)和干冰的有關知識,效果會事半功倍,加之用實驗“干冰放入熱水中”產(chǎn)生的云霧效果會使學生大開眼界,同時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接著問題Ⅱ“干旱的夏季,讓老天下雨的原理是什么?”激發(fā)學生思考,得出干冰的妙用。接著問題Ⅲ“打開可口可樂汽水瓶或啤酒瓶瓶蓋后產(chǎn)生的氣體是什么?怎樣驗證呢?”引導學生猜測氣體名稱,并設計對應的實驗過程。并經(jīng)過實驗驗證最后確定可口可樂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使用的驗證實驗方法是將氣體通入到成澄清的石灰水中,發(fā)現(xiàn)其變渾濁,從而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接著問題Ⅳ“打開啤酒瓶蓋,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能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還有哪些?”將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與總結,徹底抓住學生的思維,集中精力學習。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對學生化學思維的鍛煉,即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過程中一直以學生為主體,在問題鏈的推進下設計實驗、創(chuàng)新實驗。上述幾個實驗現(xiàn)象都比較明顯,即使是不明顯的實驗也進行了改進,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空間,大大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問題鏈教育方式運用到初中課堂中不但可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還能在問題中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進而獲得學習真理。在這種梯度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依次進行實驗探究,逐一驗證,讓學生的思維水平與能力都獲得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