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宏
(福建省邵武市八一希望小學 福建 邵武 354000)
數學是一門擁有較強邏輯性的學科,雖說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并沒有涉及到太過于復雜的知識點,但學生還是非常容易在學習中產生思維定勢,之后學生會形成被動學習和機械思考的錯誤習慣,所以其實際學習效率必然會受到影響。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正面臨著一系列新難題、新阻礙,所以教師也需要轉變過去所秉持的教學理念,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之上,進而幫助其提高學習效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改革中,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此基層數學教師應當擺正認識。
1.1 認知策略和生活經驗的影響。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再加上生活經驗不足,所以他們會在數學學習中利用已有的認知去強行理解所接觸到的數學概念,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卻都是片面而且不嚴謹的,所以造成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沒有觸及內涵的問題,再者還有很多學生會對所接觸到的概念產生虛假認識,最終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1]以“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知識為例,其中有一條概念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一個不為0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經過教師的講解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條概念,但在做題時卻還是會經常出錯,所以學生對于這條概念的掌握只是表面掌握而已。
1.2 知識點之間的相互干擾。以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周長計算公式為例,在學完面積計算公式之后學生很容易會與周長計算公式混淆,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會搞不清楚這兩種公式的應用范圍,之后便會在做題時想當然的套用公式,這之后便很容易會產生思維定勢。再比如計算半圓的周長和半圓的面積時,前者需要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加上直徑,后者不需要加上直徑,但日常學習中卻總有少部分學生搞不清楚其中的區(qū)別,進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半圓周長或是面積的計算,期間產生的思維定勢同樣應當重點關注。
2.1 打破舊有的教學模式。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對自己必須要完成的教學內容建立起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之后還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獨特教育意識并理清楚知識的傳播途徑。在此基礎上,需要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來選擇貼近于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以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印象。此外,還需要幫助學生理清楚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幫助其建立起科學嚴謹的數學知識體系。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小學數學中并沒有涉及到太過于復雜的知識點,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之上,之后才能夠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為例,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筆者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會按照新舊知識轉化的思路直接將平行四邊形看成長方形,進而完成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但這種做法卻會推導出錯誤的公式,最終的計算結果也會出錯。[2]面對以上局面,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動畫,視頻中的平行四邊形似乎正在被一種“外力”所拉動,于是慢慢變成了直線。通過觀察視頻動畫,學生逐漸發(fā)現(xiàn)了只要拉動平行四邊形,其底邊和臨邊的長度都沒有發(fā)生變化,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卻一直在不斷變小,于是學生逐漸認識到了自己先前的想法并不能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之后,筆者鼓勵他們思考,看看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時班上有同學指出可以利用“割補法”來將平行四邊形補成長方形,在親自動手實踐后學生逐漸發(fā)現(xiàn)了影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秘密”——“高”,再之后學生順利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即“底×高”。以上教學過程不僅糾正了學生的思維定勢,而且為后續(xù)三角形和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開展“一題多解”教學。小學生數學思維固化的問題與當前數學教學中解題方式單一存在直接聯(lián)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為了盡可能的提高教學效率,會要求學生用固定的方式解題,而不鼓勵學生嘗試多樣化的解題方法。長此以往,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養(yǎng)成固化思維,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進而打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要基于實際教學內容,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嘗試用多種思路去解答數學問題。
例如:已知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體剛好拼成一個正常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是30cm2,如果把這兩個長方體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那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有學生通過正方體的表面積推算出每個面的面積,而拼湊成一個大的長方體需要減少一個面的面積,再增加兩個面的面積即可。還有學生認為,正方體的表面積是6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的和,而拼成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是7個小正方形面積的和,因此求出每個小正方形的和,再求7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就能得出大長方體的面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為學生預留出獨立思考和小組探討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交流碰撞間發(fā)現(xiàn)更多的解題思路,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fā)散學生思維,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3 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評價習慣,促進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學生反思與評價習慣的培養(yǎng)工作,要從解題策略和學習方法這兩個層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打破常規(guī)、改變生搬硬套例題的做法。要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即便是再簡單的題目,也要讓其思考一下還會不會有其他解法,之后才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并提高其思維深度。以上述工作為基礎,教師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打破傳統(tǒng)并且讓其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需要強調的是,其實思維定勢所帶來的也并不只是負面影響,如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并且積極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就有可能形成正面積極的思維定勢,進而強化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對此教師也應當擺正認識并且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學生的解疑答惑。
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進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前文中筆者對這類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對推進相關工作的創(chuàng)新改革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