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zhèn)中心小學 吉林 通化 134102)
德育教育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的教育,德育教育的目的也是幫助小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促其遵守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擁黨愛國。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既要注意內容的獨立性又要把握其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的教育方能起到良好效果。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迅速發(fā)展,當今我國社會已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也給農村青年打造了個更多的工作機會,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村求學,這就形成了群體龐大的“留守兒童”。
農村的孩子普遍具有淳樸、善良、正直的優(yōu)秀特質,這樣的特質更利于我們對其進行德育教育,“留守兒童”相較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則因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增加了其他特質,他們普遍缺乏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他們通常都是跟隨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生活,這樣的年齡差距注定他們平時在生活中不會有太多的共同話題,長此以往極易造成孩子孤僻、內向等性格特點。
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光是身體的成長還有心理的成長,只有確保兒童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順利進行知識教育。少年兒童思想尚未成熟,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對生活的態(tài)度存在很強的可塑性,這個可塑性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如果德育教育工作做得好,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文明行為習慣,未來成為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棟梁之才;如果不加干涉,則很可能使其遭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成為“問題少年”,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教師是難辭其咎的,到那時才是悔之晚矣。要讓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遠大的理想和對未來的憧憬就勢必需要對其進行德育教育,教導兒童服從真理、服從集體,養(yǎng)成兒童自覺的紀律性,這是兒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一點,我們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不管在校內還是校外,在學生眼中我們都是老師,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要求學生文明,教師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文明;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教師就要做到一言九鼎;要求學生敬老愛老,教師就要做到尊老愛幼。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是否起到了帶頭作用?自己的言行能否勝任學生的榜樣?我們要不斷反思、不斷改正,只有這樣的言傳身教,才能深深感化學生。
我們不光要將自己樹立為學生的榜樣,還要在班里、在學校樹立典型。在學生間尋找既愛學習又具有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同學,將其樹立成全校學習的楷模,并將這樣的活動持續(xù)下去,定期選舉,由同學投票選出,這樣客觀、公正的評選可以相互促進學生努力成為典型,也是對品學兼優(yōu)學生的一種鞭策。
眾所周知,環(huán)境影響一個人,環(huán)境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當在全校形成這樣的風氣之后,往往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改變,而且這樣的風氣不光改變了學生,也改變了學校,改善了我們的學風、教風、校風。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的學生何嘗擔心不具備優(yōu)秀品質?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出的人才才是我們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誠然,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促進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形成,但是僅僅這樣還遠遠不夠。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光全是校園,還是校園之外——我們的家庭,我們的農村。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我們不可控的。因為每個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各不相同,有的家庭和諧友愛,有的則門風粗鄙,這不是我們教師可以控制、可以改變的。我們只能盡力勸勉諸位家長,畢竟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是家庭的核心,同時我們也可以教育孩子成為家長的榜樣,將我們學校的文化環(huán)境帶回家中,用我們自己的言行改變家長的作風。
農村生活相較于城市生活,多了更多的人情。城市生活常常被我們吐槽沒有人情味,一切向錢看,住了幾十年的鄰居都不知道姓什么。我們農村則不是這樣,整個村子都是我們的活動范圍,整個村莊的人都是相互熟識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校樹立的榜樣也就成了整個村莊的榜樣,這能引起品學兼優(yōu)學生莫大的自豪。
在小學開展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有意義的,然而要想有效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就要針對我們農村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工作也不會限于課堂、限于教室、限于學校,整個村莊都是我們開展德育教育的場所。我們不光要參照《行為規(guī)范》、《行為準則》,還要將規(guī)范、準則落到實處,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