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容
(福建省晉江市第八實驗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科技水平的提高,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被先進的教學理念所取代,課堂教學需要改變傳統(tǒng)灌輸的方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中,圍繞著閱讀、思考和表達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實現“完整的學習”[1],從而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單元整合是指對一個主題單元包括單元導讀、精講課文、略讀課文、口語交際、交流平臺、語文園地、習作等進行“融合、一體化”。在“讀思達”教學法下對單元內容進行整合,往往能獲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本文就單元整合下的小學語文“讀思達”教學進行探究。
閱讀不僅僅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各個學科開展教學和學習的基礎。通過閱讀為學生提供思考的內容,文本內容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思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合理安排,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而思維和表達都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引導學生閱讀后,才能展開思維,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表達。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低,閱歷還不是特別豐富,導致他們對于問題的看法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一種思維,對于教師或者家長還是相對比較依賴的。因此可以根據統(tǒng)編教材“雙線組元”和“三位一體”的編排特點,整合單元學習目標,為學生設計單元預習單,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自主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力。
比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四篇課文都是精讀課文,都是寫景類的文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我們可以打破單篇學習課文的方式,根據學段特點和單元編排特點設置單元整體學習目標:
1.1 找出本單元的生字新詞,借助拼音把下面的詞語讀準確。中斷 楚江 至此 孤帆 飲酒 初晴 鏡子 未磨 遙望 白銀盤 優(yōu)美 淡青 淺綠 交錯 巖石 龍蝦 挺威武 鼓起 數不清 厚厚的 寶貴 海濱 灰色 漁船 遍地 躺著 靠岸 載著 栽著 亞熱帶 初夏 除了 踩上去 整潔 腦袋 嚴嚴實實 擋住 視線 花壇 顯得 又松又軟 刮過 寶庫
1.2 我認為本單元難寫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容易寫錯的有________________。
1.3 三篇課文分別寫了什么?
1.4 思考課后問題,完成表格,看你能解決多少。
1.5 摘抄課文中寫得好的句子,并與同學交流閱讀體會。因為一個主題單元要完成的內容比較多,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根據要求完成預習單,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力。不能單獨完成的,再在課堂上進行反饋、交流。這樣課內外相結合,通過整合單元學習任務,在學生自主閱讀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課堂上與同學、老師對話,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力。
學習和思考本身就是密切聯系的,如果不懂思考、不會思考自然談不上學習,學生也只能對知識死記硬背,缺少了自己的看點和看法。在語文課堂中,思考是建立在了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本進行了閱讀,才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吸收文本中的信息并整合自己的想法,通過思考為后面的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落實讀思達教學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理論和文本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問題的思考判斷,表達自己的想法,達到知識和生活的融合。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執(zhí)行能力,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我們可以基于單元閱讀要素,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給學生更多思考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融入到課堂的探究活動當中,在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2]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語文閱讀要素,引導學生圍繞單元閱讀要素去思考問題,這樣往往能夠讓知識更加系統(tǒng),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指出了本單元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如何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這些課文整合在一起,讓學生閱讀、對比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課文如何進行借物抒情?通過交流知道: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關鍵是找準事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使事物與感情相統(tǒng)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思考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掌握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手法,不僅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后面學生的表達訓練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表達不是簡單的講述,這個學習過程需要將書面的語言轉化為口頭的表達,把事物的內涵表達出來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目前很多學生因為受到了社會和家庭因素的影響,缺乏人際溝通能力,存在著交往障礙,這就更要求教師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講述教材的內容,缺少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這樣使得教師也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不能“因學定教”。落實“讀思達”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去積極探索知識,積極思考問題,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更注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只關注“寫什么”,而對于“怎樣寫”,則缺少指導訓練。,對于文本的寫作手法包括詞語的運用、句子的構成、文章的建構等方面的學習比較欠缺,很多時候學生雖然學習了課文但是還是不知道如何寫作。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仿寫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訓練。[3]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語句仿寫訓練,借助文中一些經典的句子讓學生進行仿寫,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于修辭和一些特殊的描寫方式的練習,也可以發(fā)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另外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行文章脈絡結構的仿寫,可以模仿文章創(chuàng)作時候的結構和順序或者視角完成創(chuàng)作。在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到單元內容的整合,從單元視角出發(fā)對內容進行整理,設計專題性寫作訓練。
比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舐犢情深”這一單元,本單元的表達訓練是“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師可以將《慈母情深》中的小練筆“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我’拿到錢時‘鼻子一酸’。你有過這樣‘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試著寫一寫?!焙汀陡笎壑邸分械摹斑@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是人生中品嘗到的新滋味了?!钡睦斫怏w會以及《語文園地》中的“讀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長中有沒有類似的‘第一次’,試著寫一段話?!钡木毩曈袡C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與課文對話后,揣摩作者的寫法,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再讓學生模仿寫法,進行表達,從而落實本單元的表達訓練要素。
我們還可以根據文體單元進行整合練筆。比如在六年級上冊“小說”單元,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橋》《窮人》《在柏林》習得“通過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闭莆招≌f的三要素“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形象”。接著引導學生也可以借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完成“筆尖流出的故事”的創(chuàng)作,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學習是一個開放的思維過程,單元整合也是多元化的資源統(tǒng)整,可以是課內外學習資源的鏈接、勾連、有效的融合,構筑立體交叉的學習網絡。
為了能夠優(yōu)化教學效果,使學生的讀思達訓練能夠得到延伸,教師可以進行課外內容和課內學習內容的有效整合。[4]從課文的內容出發(fā)去選擇合適的書目,比如學習了《松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閱讀《昆蟲記》,學習了《太陽》,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還可以從單元的整體目標出發(f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書目,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在六年級下冊“外國名著”單元,在學習了《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湯姆·索亞歷險記(節(jié)選)》,懂得“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和“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jié)交流感受”后,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再結合“快樂讀書吧”,推薦學生閱讀更多的外國名著,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訓練。
例如,筆者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引導學生在感受本單元課文風趣的語言后,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
師:漢語有著無窮的魅力,在《世說新語》里還有許多幽默、風趣的故事,想聽嗎?
生:想!(學生異口同聲,情緒高漲,學習熱情已被喚醒。)
師講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師:你們想知道孔文舉是怎樣回答陳韙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生:想!(學生又是異口同聲的回答。)
師:請購買《世說新語》。語文老師不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經典著作的廣告推銷者。請同學們攢一點錢,買幾本經典,放進人生旅途的行囊,你的人生將會更加精彩。通過拓展聽讀,激發(fā)學生探究和閱讀的欲望,推薦學生閱讀《世說新語》,將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熱情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課外閱讀中進一步感受語言的風趣幽默,培養(yǎng)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讀思達”模式的有效性應用,并且注意單元整合,形成系統(tǒng)教學模式。整合單元學習目標,自主預習提升閱讀力;整合單元閱讀要素,探究活動培養(yǎng)思考力;整合單元表達要素,仿寫練筆提升表達力;整合單元課文類型,課外書屋豐實閱讀量。通過這些教學策略,使得學生可以真實閱讀、深度思考并且通暢表達,從而實現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落地,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真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