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莎
(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 浙江 紹興 312000)
“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每當我聽到這朗朗的誦讀聲時,我的心中便生出無限的喜悅。鳥欲高飛先振翅,生欲成才先做人。在當今抓素質(zhì)教育的同時,學習傳統(tǒng)文化,傳承國學經(jīng)典,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很有必要。
古詩文是千錘百煉的美文,流傳兩千多年,說明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小學生熟讀背誦古詩文,既能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人的心境,又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并能將書面語言內(nèi)化吸收為自己的語言。因此,鼓勵學生多背誦一些古詩文、名篇佳作,多積累一些語言材料,不僅有益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還能幫助兒童建設(shè)有意義感的兒童閱讀生活。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誦讀經(jīng)典詩文的興趣呢?我來談?wù)勛约旱南敕ā?/p>
1.1 朗誦訓練,感受詩文節(jié)奏美。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其學習內(nèi)部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往往表現(xiàn)出極大的積極性。
古詩既簡潔明快、生動形象、又蘊意豐富,韻味無窮,讀起來朗朗上口,我們可以發(fā)揮古詩的這一優(yōu)勢,調(diào)動學生背誦古詩的積極性。我經(jīng)常用精彩的古詩賞析和老師富于感情的吟誦范背,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感受其音韻之美,受其感染,受其鼓舞,認為背誦古詩也是一種美的享受,紛紛要求背誦古詩。古詩的意境很美,在指導背誦時,我還會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頭腦中不斷出現(xiàn)詩文中所描繪的景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指導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在學生理解大意的基礎(chǔ)上,我給學生播放優(yōu)美的配樂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進入情境,感受西湖的美,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樣,便輕松地背會詩文。再如在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送別畫面,并通過語言描述、音樂渲染等手段,營造了大詩人李白與孟浩然依依難舍的動人情境。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孩子們很快進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李白,正佇立江邊,深情地目送友人遠游,學生的情感被激活,產(chǎn)生移情效應(yīng),他們思緒飛越時空,神游文本,與圣賢心心相通,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
1.2 詩畫結(jié)合,體會詩文意境美。兒童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外界具體、直觀的事物極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簡筆畫的功能,幫助學生背誦。記得在指導學生背誦《楓橋夜泊》時,我先指導學生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畫出簡筆畫,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些具體生動的事物,然后邊看圖、邊朗誦、邊記憶,學生很快就能背誦。
我再摘錄我們課堂教學《錢塘湖春行》時的片段:
師:請孩子們讀讀這首詩,思考一下:如果根據(jù)詩意作畫,要畫哪些事物?
生:要畫孤山寺、賈亭、湖水、白云、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
師:那么,孤山寺、賈亭的位置在哪里?說說你的理由。
生:孤山寺畫得低一些,賈亭畫高一些。因為詩中說孤山寺北賈亭西。我們還要根據(jù)地理知識:上北下南。
生:還要畫小路。
師:是怎樣的小路?
生:要畫一條狹長的小路,因為是“最愛湖東行不足”。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有的說,樹上只能畫些小葉,樹下要畫一些落花,因為是早春。討論到畫面上要不要畫馬蹄子時,學生們爭論得更激烈了。有的說:“不要畫馬蹄子,那只是透露早春的信息?!庇械恼f:“要畫馬蹄子,不畫怎么體現(xiàn)“淺草才能沒馬蹄”呢?
“詩畫互動”的課堂教學正如一池碧波蕩開漣漪,詩歌教學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將會產(chǎn)生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互動。濃濃的詩情畫意把課堂襯托得古韻十足,學習興趣盡情釋放,學生的想象展翅飛翔,繪畫給予課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1.3 學唱詩文,感受詩文音韻美。詩詞語言精煉,對仗工整,具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非常適合學生誦讀,一卷在手,朗朗上口。中央電視臺《經(jīng)典詠流傳》欄目,給了我們很好的引導,活潑如《詠鵝》,深情如《游子吟》,流暢如《苔》,柔美如《蒹葭》,婉轉(zhuǎn)如《鵲橋仙》,激昂如《滿江紅》《將進酒》……可誦可唱,可舞可吟,詩詞之美,盡在其中。大可以將屏幕搬進現(xiàn)實,也可以老師躬身示范,還可以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吟誦唱和中,詩詞之美自會顯現(xiàn)。比如,在教學《虞美人》,我就利用錄音教學生唱這首詞。學生喜歡唱歌,把唱歌當做一種享受,在學唱歌過程中,一遍比一遍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深切,而后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這樣,學生在淺吟低唱中,方能感受詩詞之美。
1.4 演背詩文,體會詩文趣味美?!端抉R光》、《曹沖稱象》等古詩文的故事性極強。在學生熟讀的基礎(chǔ)上,我把這些古詩文編成生動的故事講出來,演出來,采用這種故事導背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大意,學生聽后興趣盎然,背起來也就易如反掌。
除了故事導背的方式之外,在每一學期,我還會組織學生選擇本學期所學習的古詩詞來進行舞臺劇表演。如此,在親身的感知下,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并產(chǎn)生誦讀的興趣。比如:去年,我們班的一個小組合作表演了“暮江吟”。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從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先表演了白居易在朝堂上的郁悶,然后表演其在離開朝堂之后的愉悅,站在江岸上欣賞自然美景,借助對美景的感嘆自然而然地抒發(fā)出內(nèi)心的輕松與愉悅。在這些學生的表演過程中,其他學生看得是津津有味,隨著詩人的人生際遇的變化,其心情也在不斷地變化,并為詩人不公的待遇產(chǎn)生了憤懣之情。如此,借助舞臺劇不僅豐富了誦讀形式,還將學生帶回到了那個時代背景,加深了對詩人人生際遇的了解,為其今后學習古詩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diào):“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孝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實踐結(jié)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
如何傳承,如何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熏陶,在傳承中健康成長。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知學習古典文化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讓學生把誦讀經(jīng)典成為一種習慣,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于是,在誦讀經(jīng)典詩文教育活動中,我由組織者、管理者,變成學習的帶動者,成為學生獲得快樂,獲得成功的示范者。讓學生直面《弟子規(guī)》、《千字文》、《三字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等。選擇弟子規(guī)中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素質(zhì)教育,歸根結(jié)底,是“教書育人”的教育;誦讀經(jīng)典,也正是勸學、勸愛、勵志、修身的重要手段。學校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場所,更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終身學習力的搖籃。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我們班召開系列《我愛經(jīng)典》主題班隊會,讓學生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小節(jié)目,精彩的小故事,加深對經(jīng)典文化的熱愛。撰寫日記,把自己的誦讀感悟隨筆,及時記錄下來。把班級好的日記進行漂流,讓同學們互相學習。抄寫讀書筆記,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都主動完成。每個學期末都在家長會上為家長展示誦讀積累的成果。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進了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給學生構(gòu)筑了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還為他們終身的精神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喚醒了學生的靈魂,建構(gòu)了學生的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用良好的習慣,影響學生的一生。
常懷感恩之心,爭做有道之人。國學教育時時處處用圣賢的智慧陶冶師生的情操,引領(lǐng)學生在傳承中成長,在生活中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從小樹立感恩意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為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經(jīng)典的同時,享受著幸福、快樂的校園生活。
為了讓孝心傳遞,讓愛生生不息,讓學生知道感恩,我組織召開走進經(jīng)典人物,讓大家知道“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還在班級舉行一系列“親子”活動,讓學生背一周十斤重的沙包,無論是做什么都不許放下,體會母親的不容易;讓學生做一天的家長,體會爸爸媽媽為每天生活的操勞;讓學生堅持一周每天給父母洗腳、捶背。讓學生多盡孝道,讓學生心懷感恩。
在學校里,你會隨處看到這樣的情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學生們見到老師會主動問好,見到客人會招手敬禮,見到小朋友摔倒了,會及時扶起來,見到操場上有垃圾會隨手拾起來……只要看見誰有困難,他們就主動幫助誰,“泛愛眾,而親仁”,生以樂于助人為快樂。
在家里,“入則孝”更是讓家長們欣慰,昔日愛挑食的孩子不見了,昔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不見了,他們“對飲食,勿揀擇”,還能主動幫助父母親做力所能及的家務(wù)了……子以孝順賢惠為光榮。
在公共場所里,他們能“長者立,幼勿坐”,昔日那個上車搶座的孩子不見了,還能主動為老人讓座了,大聲吵著要好吃的孩子不見了,變得遵守公共秩序了……人以守紀為準則。這就是誦讀經(jīng)典給我們的學生帶來的變化;這就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用行動詮釋了的優(yōu)良品質(zhì);這就是用經(jīng)典故事、經(jīng)典名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們成為自信、樂觀、大氣、堅毅、勇于擔當?shù)娜?;這也正是誦讀經(jīng)典,帶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快樂和欣慰。感恩是一種態(tài)度,“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物利兩忘,漫望天上云卷云舒。”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詩詞,傳承經(jīng)典,讓經(jīng)典從學生的口中侃侃而出,點點滴滴融于他們的血液中,如四時之花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