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英
(太原工業(yè)學院體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8)
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對“體育”進行了高度概括。從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角度而言,體育是現代社會培養(yǎng)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從教育角度而言,體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各育之基”;從個人角度而言,體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礎。
調查得知,課外活動選擇體育運動的大學生只有22.3%,選擇玩游戲、上網的大學生則達到63.2%。不可否認,眾多的大學生不喜歡運動,并逃避體育活動,這不僅是大學體育教育的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秾W記》中記載:“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這說明在我國古代已經出現了課外活動這一教育形式。時至今日,大學生課外運動的狀況的確是不容樂觀。本文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深入分析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的原因,以期為大學生課外運動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M. Ryan 和Edward L. Deci提出的一個探討人類自身如何決定自我成長發(fā)展的動機過程理論。SDT將動機劃分多層次,主要為了解釋個體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從人類個體行為的研究延伸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層次。人作為一個個體,它的自主程度取決于自身的從內而外的動態(tài)連續(xù)體的想法,滿足自身對于自我滿足的基本需求,而不同的動機需求可以讓人體產生不同的行為習慣以及情緒變化。外部動機主要影響人體從事行為活動的目的,增強對于某件事情的興趣,調節(jié)厭惡感的產生。內部動機則會削弱外界目的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從而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偏向于情緒化。當然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兩者之間相互協(xié)調,共同作用于人體對于本體的行為趨向。自我決定理論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從原本的意識領域不斷擴展到無意識領域,已自成體系。當然,作為研究人類動機和人格的宏觀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被社會的不斷進步所導致人類人格和動機的不確定性的影響,仍然需要不斷地自我完善。
SDT主要是由5個子理論構成,不同的理論用于解決不同的問題。本文研究主要運用認知評價理論和有機整合理論這2個理論進行分析。
1.2.1 認知評價理論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CET)又稱內在激勵理論,解釋外部環(huán)境對內部動機影響的矛盾效應。該理論認為外部環(huán)境會削弱內部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十分矛盾,既相互抑制又相互促進。德西和萊恩(Deci&Ryan)認為控制行為的外部強化無視個人的自我決定,促使人們把自己的行為認知為是由外部所決定的,因此導致內在動機的降低,使本來具有內在興趣的活動必須依靠外在獎勵才能維持的行為。如果外部環(huán)境損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讓個體感覺被控制或產生無能感,便會降低內部動機,但如果外部環(huán)境沒有損害或是滿足了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便不會降低甚至會提高內部動機,即可以認為外在的因素影響人的思考與行為,個體被迫違背自己的意志做出與環(huán)境相符合的行為,就相當于個體壓抑住自己的意愿,讓理智操控自己的行為。一般情況下為了完成外界所需要的行為,需要一些外在獎勵來激勵行動力,達到促進外部動機的目的,從而壓制內部動機,然而這種在外在獎勵所刺激下完成的被迫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個體的發(fā)展,是有害的。正如文學作家錢鐘書所言:“內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
1.2.2 有機整合理論有機整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OIT)主要闡述外在動機的類型以及外在動機如何通過內化與整合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想要完成某件工作需使工作變得有趣,就需從外部動機出發(fā),挖掘內部動機,這樣才可以實現內外動機的統(tǒng)一。對于枯燥無味的工作,個體不愿意從事是有原因的,其原因主要是在枯燥無味的活動中個體沒有辦法體驗到該工作的價值以及個體沒有辦法將自己投身于工作當中。也就是說,當從事枯燥無味的工作的時候,個體沒有辦法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就會感覺到雖然在完成工作,但是卻得不到半點歸屬感和投入感。有機整合理論認為,造成意愿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個體對被要求從事活動的規(guī)則同價值內化和整合的程度不同。有機整合理論將動機再次細化,多加上了一個無動機。無動機就是個體缺乏做某事的意愿,脫離事情本身,對完成事情沒有期望,或者說是個體認為自身的能力水平達不到事情所需要的標準,所以感覺沮喪失落。
自我決定理論告訴我們,對于學生的個體特征的把握是構建有效外部育人環(huán)境的基礎。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環(huán)境和自主想法自由。大學是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地方,大學體育充分地向大學生提供了自我決定的自由,即讓大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的運動愛好,完美地提供給了大學生最大的自由。當然在表面上這種做法好像給大學生提供了多樣的選擇,讓他們可選擇的范圍充分擴大,但實際上極大地削弱了大學生的外部動機。本來可以由環(huán)境的影響而使大學生產生喜愛運動的目的就此結束,大學生把課外運動當作是隨意的選擇。對喜愛課外運動的大學生而言,選擇課外運動是由內部動機促成的;對不喜歡課外運動大學生而言,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就是他們逃避課外運動最好的“保護傘”,課外運動帶來的外部獎勵對他們來說更是無所謂,想方設法地逃避課外運動才是最好的獎勵。通過調查分析得知,外部環(huán)境使大學生逃避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有:大學生不看重課外運動的行為價值或行為結果不如意;大學生認為課外運動不能快速地給自己帶來期望的結果;大學生認為課外運動可以帶來期望的結果,但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無意愿、不自主、缺少能力是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環(huán)境因素對大學生課外運動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運動的能力感和運動自主感是促使大學生運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內部動機的影響,大學生會不自主地降低個體對于運動的自主感和能力感,就相當于外部動機告訴你,要運動,這樣才會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是這種獎勵機制對于處于身體狀態(tài)最好階段的大學生來說誘惑力不大,也即是大學生的內部動機極大地超越了外部動機。當感知能力減低,不想運動的意圖便會占據上風,誘導意識拒絕運動或者不要去運動,進而導致行為上逃避課外運動。因此,運動能力感和自主感降低是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最關鍵的原因。
由于男女生性別的差異性,男大學生相較于女大學生更容易產生逃避課外運動的想法。相較于女生,男生的自我決定能力更強,他們也更加容易被內部動機所影響,并且由于男女生運動自主感和能力感上的差異較大,加之外部因素如學校、社會和家庭對于女大學生的支持感更為強烈,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女大學生的外部動機明顯強于男大學生,所以男大學生更容易逃避課外運動。調查中發(fā)現,雖然女大學生的自主感和能力感相較于男大學生更強一點,但這也不代表女大學生進行運動的過程是遵守內部動機的,相反正是由于男大學生的逃避,增大了女大學生的外部動機,對于女大學生來說,外部動機的獎勵機制即不運動對她們來說誘惑力還是很大的。性別因素雖然在自主決定下對大學生是否逃避課外運動具有影響,但是最后的結果是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
在心理學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調查顯示:大學生課外運動的表現是低自主、不參與或逃避。這種低自主、逃避課外運動的行為是長期以來社會、學校和家庭低支持率的結果。如體育場館的限時開放、高昂費用,家長們“唯有讀書高”的想法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大學生們的自主性。社會、學校和家庭環(huán)境的低支持率使得大學生對于課外運動有著天然的抵觸,特別是在高中期間,為了提高高考的成功率,社會學校家庭會一致認為課外運動可以暫時放一放,課外運動幾乎是一項最容易被忽視的科目,環(huán)境的低支持率和學生的忽視,使得課外運動可有可無。帶著痕跡效應,就算進入大學,仍然提高不了大學生對課外運動的重視程度,自然會出現低自主化的局面。學者蘇煜的研究結果表明,低自主支持感會降低學生參與運動的自我決定動機,從而導致學生較低的參與意識,最終形成逃避行為。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自我決定機制產生的影響是積極的,但實際上自我決定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的自由程度加大,使學生產生了可以自我掌控的錯覺,導致他們對于內部動機依賴太深。大學生逃避課外活動是由長時間外部環(huán)境和自身想法所導致的整體行為。對于大學生而言逃避課外運動是根據個體內部動機需要,遵守自身的想法所產生的個體行為。逃避是趨利避害的表現,是人性的本能,但若內部動機得不到滿足就尋找逃避慰藉,不給去認知和體驗的機會,就會成為阻礙大學生成長的最大障礙。逃避課外運動不僅會丟失強壯身體的機會,而且會成為一種習慣,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如若內部動機得不到滿足,大學生就會習慣性地尋找逃避的借口,這對大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而言危害很大。
大學生逃避課外活動不僅僅對于大學生的身體是有害的行為,更甚于對社會也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缺乏最基本的課外鍛煉將影響以后大學生進入社會的素質和質量。對于參加和不參加課外運動的大學生,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僅在于是否愛鍛煉這小小的意識區(qū)別,更在于其內部動機差異和思想品格的差異。逃避運動的大學生內部動機欲望強于不逃避運動的大學生,也就是說逃避運動的大學生更加趨向于以滿足自身行為為主,不考慮自身未來與社會需求,高度缺乏自我掌控能力。著名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說:“今天我們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鄙鐣陌l(fā)展需要有責任感的大學生,而大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也一定是要和社會的發(fā)展相一致的。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必然會導致身體素質的下降、思想水平的降低以及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這對社會的發(fā)展有著不良的影響。
對于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的行為,從有機整合理論的角度分析就是運動是一項枯燥無味的活動,大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沒有辦法完全地投入;或者說課外運動對于有些大學生而言是一項難以達到的工作,無法實現目標想要逃避。從認知評價理論的角度分析就是課外運動的外部動機即獎勵機制是身體健康,對大學生而言內部動機的作用效果遠超于外部動機,所以會想方設法逃避課外運動,滿足個體的內部動機需要,達到不鍛煉、不運動的意愿。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的行為,不僅放棄了鍛煉身體的極好機會,更是暴露了當代大學生對于自身的放縱,為了一時的心理滿足,不能理性地思考未來發(fā)展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扼w育之研究》有言:“欲圖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體育之自覺不可。”主觀自覺調動內部動機,促進鍛煉的堅持性;體育之有效強化外部動機,促進鍛煉的長久性。給予大學生正面的內外部動機干預,課外運動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社會責任。大學體育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動態(tài)平衡關系,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地參加課外體育運動,既增強筋骨,又增強其“強國有我”的人生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