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西河(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朝陽小學語文教師)
◎圖: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朝陽小學五年級210班 李昱辰
我讀小學的時候還是“大集體”,沒有分田到戶,整個生產隊作為一個單位,所有的勞力都要在隊長的安排下做事,以得到相應的工分。
像我爸爸那樣的男勞力,做一天事可以得到十二分,女勞力少一些,只有八分。這些工分就是一年的“成績”,年底的時候生產隊算賬,可以得出“十分”相當于幾分錢或幾毛錢的結論,這樣,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就可以算出來了。工分多的自然能多分糧食,工分少的就分得少些,還有一些工分特別少的叫做“超支戶”,不但分不到糧食,還要向生產隊里交錢。因此,每家每戶都對工分非常重視,平時不會請假,還會想盡辦法增加工分。
增加工分的辦法不少,讓我們這些小孩子也參加生產隊里的勞動就是其中一種。那時插田和收稻谷是頭等大事,老師和學生也得上陣,因此春秋兩季都會放農忙假:春季的叫“春插假”,秋季的叫“秋收假”,一般都是七天(夏季既要收稻谷又要插田,叫做“雙搶”,正好是在暑假期間)。這時候我們會放下書包,像大人一樣到生產隊里做事。
我們年紀小,做不得重事,只能干些輕活,最適合的事就是扯秧。扯秧是插秧的前奏,就是將育好的秧苗扯起來,洗得干干凈凈后一只一只地綁成秧把。大人將這些秧把挑到田里,再按適合的分量與密度插到田里。
我們去扯秧,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跟著父母去扯秧,論只數(shù)計工分,一般是一百只秧把計四分;另一種是由隊里派人做領隊帶著我們,按每天三分計工分。
跟著父母去扯秧雖然很合算,但是很累,天還沒亮就得起床,那時還沒睡醒,常常是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秧田邊,卷起褲子就下田,然后拼命地扯起來。畢竟年紀小,扯的時候難免打瞌睡,有時差一點栽倒在田里。等到天亮以后,情況就會好一些,瞌睡倒是沒有了,但肚子已經餓得咕咕叫,腰部因為長時間弓著,也已經酸脹難受了,常常扯幾只以后就要站直休息一會兒,還要不時地捶打腰部以緩解酸脹。等到太陽升起來,大家都要回家吃早飯,隊里負責的人便開始清點每個人扯秧的數(shù)量。大人的一只當然算一只,我們的就不行了,手太小,扯的秧把個子也小,負責的人笑話我們說“屁股里還沒落黃”(俗語,指小雞剛孵化出來時,屁股里還有黃色的東西,比喻秧把太小了),常常是兩只三只算一只。雖然打了折扣,但能攢上工分,心中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吃完早飯,一天的工作就正式開始了。這時,領隊就會將我們召集起來,開始一天的勞動。我們來到秧田,又一次扯起秧來。因為是按天計工分,我們都不會像早晨那樣拼命,得做“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記得我們的領隊是緒爹,六十多歲,為人和藹,從不逼我們快點扯,還時不時地講個小故事,逗得我們哈哈大笑。我們也互相爭著講學校的新鮮事,這樣,扯上一整天,也不覺得很累。
緒爹為了調動我們的積極性,有時也會打破常規(guī),按扯秧的難度提高計分標準,實行多勞多得。我們都很開心,就拼命地扯起來,這樣有時一天還超過了三分。
七天的春插假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我們只掙到了二三十分,按每十分為一毛錢計算,就是那么兩三毛錢,但小小年紀就為家里出了一份力,每次回想起來,心里總是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