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炳 郭飛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社會快速進步,經濟飛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追求高質量的健康生活,運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游泳運動因其獨特的健身價值、健康促進及康復保健效果深受廣大民眾喜愛[1],是一項老少皆宜、適合人群廣的運動,它不僅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更可作為娛樂交友的社交活動。游泳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是人們必須要掌握的。近年來,游泳成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開設的熱門科目,得到了諸多學生的喜愛,但是讓人困惑的是大多普通高校的游泳教學質量并不是很好,大部分學生游泳課上完之后并沒有完全掌握游泳技能,也達不到游泳鍛煉的目的,因此,該文對游泳教學的重要因素進行了分析。
普通高校游泳因為教學場地、設施不能夠滿足師生的教學需求,是限制游泳教學發(fā)展的最主要因素,雖然導致很多教學方法在其他項目的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為游泳的特殊性、安全性,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起到反面作用,例如完整教學法在其他體育課中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整體動作的概念和完整地掌握技術動作,但是在游泳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連貫的,在蛙泳的動作中,只要呼吸動作沒做到位,整個蛙泳節(jié)奏就會被打亂,出現在水中慌亂、嗆水的情況。
在高校游泳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從傳統(tǒng)的教授游泳技術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對游泳產生學習的興趣[2]。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符合教學內容的特點,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以蛙泳為主,蛙泳動作重在練習,整個教學中要多采用完整練習法、循環(huán)練習法、重復練習法。其次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他們性格和特性采用游戲法、競賽法、情景教學法。最后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和要求,選用符合自己教學特性的教學方法,但是要根據學情,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游泳教學方法有如下幾點建議:第一,減少非水中的準備和練習動作,編排與蛙泳動作相符并且學生感興趣的徒手操;第二,使用異質分組,將班級分成幾組,每組分配1~2個游泳技術良好的學生;第三,分解練習之后要合理配合完整動作的練習,避免動作脫節(jié);第四,粗略掌握動作階段不過多地強調動作細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多加上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特別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教學時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二,培養(yǎng)德智體美為主,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傳遞“終生體育”思想;第三,要適時改變傳統(tǒng)固化式的游泳教學思維,讓游泳課堂變?yōu)榭鞓返恼n堂,教師要以人為本,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人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3];第四,因材施教,要樹立面向整個班級學生的思想,仔細觀察分析每個學生,實施針對性、全面性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身體基礎上得到充分、全面的發(fā)展,但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和統(tǒng)一要求的聯系。
教學內容方面,不能單一化地拘泥在課本內容上,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制定出多樣化的知識結構體系,由點及面,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4]。普通高校開設了體育專業(yè)游泳教學和非體育專業(yè)游泳教學,教學內容以蛙泳為主,部分高校體育專業(yè)有自由泳的教學。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應先學會蛙泳的技術和理論,努力打好技能基礎,再學習蛙泳技能、救生技能和相關注意事項、裁判技術和應用的知識。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教學內容是蛙泳技能,培養(yǎng)目標是普及游泳運動,增加學生對游泳技術和理論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愛上游泳,以使學生在鍛煉過程中身體和心理更加健康和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養(yǎng)成健康生活的行為方式,促進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最更要的是掌握一項生存技能,以便應對突發(fā)事件。
第一,在淺水區(qū)掌握走和跑、跳的技能;淺水區(qū)中前后左右的行走;用手劃水來感受水的阻力;水中練習跑、跳等動作。
第二,水中呼吸的練習與熟悉:學生在池邊或者兩人一組在池中相互練習,連續(xù)地吸氣和吐氣。
第三,游戲和簡單練習:水中做石頭剪刀布游戲;兩人一組相互幫助練習抱膝浮體;兩人互相幫助做俯浮展體漂浮動作。
第四,兩人一組互相幫助練習滑行動作,有蹬池邊滑行動作和一人在前方拉著前行滑行。
隨后應開展的教學階段為按照教學重難點使用分解教學法安排先學習和練習蛙泳腿,掌握和鞏固后學習和練習蛙泳手,最后采用完整法掌握和鞏固完整的蛙泳動作練習,練習重點在腿部動作,練習難點在于呼吸和完整動作的配合。
學習水中救生技術:學習反蛙泳技術;學習水中拖帶技術;學習水中掙脫技術。掌握扎實的教學經驗:組織游泳訓練和教學能力培訓(小組分組練習,設小組長,指導動作和抓好安全);基礎的游泳說課教學和練習。
學習水中“他救”技能:水中體驗被救生員救援,以及如何配合救生人員技巧。水中自救技能:立泳練習、水中脫衣及制作浮具。
把“社會需要”作為課程改革的風向標,有選擇性地借鑒美、英、日的“通才”的培養(yǎng)理念,加強教學內容的社會性、時代性、實用性:根據社會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科學運用、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增加滿足社會需要的教材內容[5]。一般高等院校游泳教學有兩個教學群體:一是非體育專業(yè)班的游泳課(公共體育課),二是體育專業(yè)班的游泳課,針對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要做出不同的教學改革內容,不能一刀切、一把抓,具體的教學改革內容如下。
游泳教學改革指導思想要明確,即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游泳教師和社會指導員,游泳課程要保證合理,每學期依專業(yè)不同平均48課時,游泳教學連續(xù)性要強,游泳教材齊全,考核標準合適,既注重學生的動作標準,又發(fā)展學生的耐力和爆發(fā)力;既注意游泳的技能性,也注重游泳技能的“怎么教”及學生“怎么學”,教師要注意的另外一點是學生救生技能的培訓,如水中拖帶、水中解脫、心肺復蘇技能的培養(yǎng),做到在生活中解救溺水人員的過程中也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在遇到溺水人員需要幫助時,首先要冷靜,觀察陸上環(huán)境和水中環(huán)境,能多人救生時盡量團隊合作,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溺水人員。雖然游泳項目師資力量雄厚,但是游泳教學的科研力量欠缺,學生的理論課安排相對實踐課較少,甚至部分高校都沒有安排理論的教學內容,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足,這將是高校改革的另一個側重點。
對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指導思想要明確,即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鍛煉思想形成為主。游泳項目由于其獨特的環(huán)境需求和文化特性決定了它是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徑[6]。所以,首先是生存技能的學習,教學中教師教授學生在不小心溺水時如何自救和“他救”。普通高校中應側重游泳課程的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時數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過渡動作技能成型3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完全不夠。大部分學校游泳課程分為兩個學年,破壞了教學的連續(xù)性。部分教師在注重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采用以游戲為主的教學,并且整個教學所選用的場地都在淺水區(qū),很多學生對深水區(qū)有很大的恐懼,一旦在深水區(qū)溺水,完全是處于慌張、恐懼的狀態(tài),這會對自己和救生人員造成極大的威脅。以游戲為主忽視了教學的技能性,導致部分學生技術動作基礎較弱。教學改革的側重點應為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盡量增加教學課時數且保證教學的連續(xù)性,偏重于水中救生和水中被救的課堂練習。
在開展游泳課程的高校中,應打破傳統(tǒng)的單純技能訓練的模式,轉變?yōu)橛藶橹?,艱苦枯燥是競技體育項目的學習特點,高校中開展游泳課程要轉為自我鍛煉,主動學習,采用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的學習模式,啟發(fā)學生,快樂學習,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游泳運動的熱愛[7]。各個高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場地器材及學生和教師的數量合理選擇教學模式,大部分高校目前游泳教學面對的主要困難是場地器材不足、專業(yè)教師的缺少、學生眾多,根據此情況提出以下教學模式的建議。
在高校游泳教學中推行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打破教學條件的限制,讓學生將進行更多的游泳訓練[8]。教學模式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游泳探究發(fā)現為主的教學模式;第二,快樂體育為目的的游泳教學模式;第三,游泳運動處方式的教學模式;第四,采取協(xié)會、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雖然教學模式多樣,但是要理性地認識每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課程必然單調枯燥,所以要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從自身的現有資源和條件出發(fā),吸收各種模式的優(yōu)點,克服自身教學模式的缺點,積極探索,不斷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檢驗其真理性,以總結出一條適合高校游泳發(fā)展的新模式。
針對游泳的特殊性和安全性,應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將專業(yè)課和公共課調整為不同的教學內容;現有的教學模式不適應學生多、器材少的現狀,學生學習的時間也太過于集中,可以分散分層次教學,成立游泳協(xié)會、與校外游泳館合作,分散場地器材的壓力。教學改革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場地器材數量、師資、學生的男女比例、學生的基礎),著重考慮專業(yè)課和公共課的側重點,做到體育專業(yè)學生能掌握游泳教學指導方法、救生技能,其他專業(yè)學生能掌握基本自救能力,配合救生員他救能力。
作為一項高校必修課,游泳教學不應只有競技游泳的教學,還要增加實用游泳、游泳救生和快樂游泳的教學,并且側重于這些方面,使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的游泳技能,又懂得如何使用自己所學的技術實現自我救生和配合救生人員救生。掌握游泳技術之后,還要激發(fā)學生對游泳的興趣,養(yǎng)成經常參加游泳運動的習慣,形成“終生體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