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秋 楊麗文 李文嬌
(遼寧省大石橋市湯池鎮(zhèn)小學 遼寧 大石橋 115100)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關鍵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該項課程作為教學關鍵、生活基礎,能夠促使學生的道德精神與法治精神協(xié)調發(fā)展。作為綜合性相對較強的學科,教師需要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備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可以在較優(yōu)的環(huán)境下,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促使其身心健康,提升其核心素質。
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對道德和法治的初步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年齡相對較低,學生的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都沒有完全的發(fā)育成熟,其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弱,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所以,需要積極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2.1 營造教育環(huán)境,積累教育素材。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法治認知,需要教師時刻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提升自身的道德與法制的意識。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過程中不斷的搜集了解典型的教學案例,特別是離學生的生活相對較近的材料和案例,將材料與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需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運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模式,助力學生深入的了解與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保障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做到潤物無聲,營造出優(yōu)質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環(huán)境,促使學生能夠在視頻課堂教學中,攝取到較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豐富自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儲備量,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2.2 構建新型課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若是想要在課堂中較好的培養(yǎng)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的認識,必須要創(chuàng)建各種各樣的情景與活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情景和活動中不斷的探究體驗,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明理類的教材,教師需要通過講道理擺事實教學的模式,促使學生能夠深入的了解到道德規(guī)范、道德觀點以及各項行為準則具有的含義、了解社會存在的意義,對法制知識進行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產生認同感。例如,在《長江長城,黃山黃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環(huán)境保護法》等課程都適合滲透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教師可以運用觀看錄像、參觀訪問的模式,促使學生積極地交流探究,在探究中明辨是非,了解到相關的道德與法治內容,讓學生能夠深刻的了解到自然環(huán)境作為人類生存的最基礎條件,每個人都應該積極的投身到環(huán)境保護工作中,促使學生能夠從小的樹立起較為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做到不浪費各種資源、不污染環(huán)境,培養(yǎng)其核心素質。
2.3 多樣化教學,運用繪本教學內化知識。親讀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游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能夠親讀,例如,運用游戲的模式進行教學。游戲對于小學生有著難以抵抗的魅力,在游戲中開展教學,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個自由、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幫助小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自主地分析和解決游戲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了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知識搶答游戲,在大屏幕上顯示一些具體的繪本對話,讓學生進行朗讀,而后讓小學生來說出這代表了公民的什么權利和義務,如,其中一個圖片顯示的情景是小學生在班級里學習,有小學生就立刻進行了搶答,認為這表示小學生享有受教育權。通過這樣的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效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小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促進了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巧妙設疑,啟發(fā)學生思維。繪本故事內有更深層次的情感與生活的正確性行為,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能夠加深對繪本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加深對知識與行為具有的印象。對此,教師需要運用巧妙的設疑模式,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fā),只有這樣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才發(fā)揮出了其原有的作用,小學生能夠對道德和法治具有初步的印象,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小學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能夠形成較好的品德與習慣。依照小學生的直觀性認知特征與形象性的思維模式。若是教師以口述試述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知識內容感到乏味。所以,新教材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增加了更多的貼近小學生的教學資源,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樂于探究的行為習慣,促使小學生可以有較高的核心素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