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怡豪
祥明大學,韓國 首爾
為有效豐富我國散打運動體能訓練的方法與理論內涵,為我國各級散打運動員尤其是基層散打運動員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體能訓練提供有益參考,我們展開了本課題的研究。
體能訓練是散打運動員技戰(zhàn)術訓練的基礎。在散打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要想學習和掌握靈活多變的拳法、步伐、腿法、身法和擒拿抱摔技術以及復雜組合技戰(zhàn)術,必須要有一定的速度、相對和絕對力量、爆發(fā)力、耐力等做保證。而這些基本的素質和能力就是要通過體能訓練來取得,興許有部分運動員會有一定的先天性體能優(yōu)勢,但主要是通過后天刻苦訓練取得突破和進步的,也要求運動員必須長年堅持體能訓練才能時刻保持最佳的運動和比賽狀態(tài),有效延長運動員的競技生涯。
身體能力儲備也是散打運動員實戰(zhàn)過程中技戰(zhàn)術臨場靈活運用與變化的重要前提與必要準備。在散打運動競賽過程中,運動員能否按照教練員的要求根據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與臨場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包括移動的變化、拳法腿法組合運用方式的變化等,除了日積月累的技戰(zhàn)術系統(tǒng)訓練與遷移外,體能儲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約因素。如果體能儲備達不到技戰(zhàn)術變化要求,在比賽進行過程中或者離比賽還有很長時間就出現(xiàn)體力透支和體能不足,將被對手抓住機會反擊取勝。此外,被納入技戰(zhàn)術訓練內容體系的抗擊打訓練和快速反應訓練環(huán)節(jié),在沒有進行這些項目技戰(zhàn)術練習時,應該將其穿插到體能訓練的環(huán)節(jié)中,使體能技術兩不誤,在比賽中達到意想不到的出奇制勝效果。體能訓練還是有效防止運動損傷的重要前提與保證。長期系統(tǒng)的體能訓練,使運動員肌肉耐力和器官系統(tǒng)綜合運動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對突如起來的力量、速度和運動幅度變化產生較強的本能和應急反應,有效避免因反應太慢、力量不足等而出現(xiàn)的各種急慢性運動損傷的發(fā)生。
運動員不能從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視,沒有樹立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我國散打運動員尤其是青少年運動員,受“拳怕少壯”和“年輕力壯”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錯誤認為自己的體能狀況和運動機能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只要進行系統(tǒng)的技戰(zhàn)術訓練和模擬實戰(zhàn)訓練,就能把自己的比賽能力有效發(fā)揮出來。并且,散打運動員因為文化學習和儲備不足,對于體能訓練重要性理論認識與變通能力相對欠缺,是其科學系統(tǒng)訓練和最佳運動水平取得的桎梏。
教練員訓練理論和內容體系陳舊,不注重專業(yè)發(fā)展,經驗主義現(xiàn)象比較嚴重。散打隊教練員大多系專業(yè)或半專業(yè)運動員退役,因此,其認識維度容易局限在過去自己取得的驕人戰(zhàn)績中,導致其教學訓練方法與手段以及專門的體能訓練策略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訓練內容枯燥陳舊,不能充分調動運動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跆拳道、柔道、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等奧運項目的交流和學習程度不夠。受“唯我獨尊”傳統(tǒng)思想觀念影響,散打運動相關運營者和競賽組織者容易進入“散打是世界上最能打的格斗運動”的思想怪圈,養(yǎng)成什么都打不過散打的錯誤觀念。事實上,人類文明早已從冷兵器時代脫韁,與現(xiàn)代化的軍事裝備和武器設備相比,赤手空拳的格斗術只能作為人類格斗文明的文化符號象征和文化記憶建構的內容。
在我國散打運動體能訓練實踐中,還沒能將現(xiàn)代科技的方法與手段轉化為訓練實踐行動。現(xiàn)代科技促生的模擬現(xiàn)實技術、可穿戴設備、紅外線感應和遙控技術等,未能在散打運動體能訓練中進行廣泛使用,跟游泳、跆拳道和足籃排球體能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相比,在科學性與多樣性等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落后與不足。此外,我國大多數(shù)三大運動隊缺乏專門的體能訓練教練員做保障。事實上,如果在一支散打隊伍內如果能夠擁有一名專門的體能教練,平時指導運動員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體能訓練與康復訓練,使運動員的體能保持與健康養(yǎng)護相結合,而戰(zhàn)時又能積極調整運動員的體能分配,為主教練戰(zhàn)術選擇與執(zhí)行提供有效參考。那么,這支散打隊伍整體競賽能力將大大提升。
不管散打教練員處于什么年齡階段,身為教練員,首先必備的條件就是心智的成熟,能夠對運動員進行耐心細致講解和循循善誘,使運動員對于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及其功能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在散打運動體能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該充分遵循超量恢復的原則。在訓練過程中應當形成適當疲勞,這種適當疲勞,是在有機體和磷酸原等代謝系統(tǒng)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要求運動員在恢復期內身體機能能夠回到甚至超越訓練前的各項水平指標,有效形成超量恢復。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該充分關注運動員的反應能力整體變化水平、飲食狀況、睡眠質量以及體重變化等,有效防止過度疲勞的出現(xiàn)。超量恢復是散打運動體能訓練最重要的原則,而過度疲勞是散打運動各項訓練中極容易產生并且是導致運動員各項能力快速下將的重要誘導因素。因此,在散打運動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該嚴格控制適度疲勞的“度”,有效形成超量恢復,有效防止過度疲勞發(fā)生。
教練員在工作過程中應當充分注重開拓自己的運動和學歷經歷,部門領導也應該為教練員創(chuàng)造條件外出進修、學習和教練,以及通過裁判工作等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擴大與同行教練和上一輩散打工作者的交流與溝通,并積極進取,以科研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時刻保持對散打運動體能訓練的最新概況有最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在散打運動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時刻要求教練員以敏銳的思維捕捉國際前沿的運動訓練信息,及時將時下流行的各種運動訓練方法如功能訓練方法等充分運用到體能訓練的實踐中來,既有效防止訓練方法的陳舊落俗,又能夠有效提升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的興趣,促進良好的體能狀況的形成。教練員還應該根據不同運動員的體能狀況、身心特征等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體能訓練方法與策略,分門別類根據運動員的具體狀況進行體能訓練指導,并及時有效地進行監(jiān)督與回饋和調整。教練員應該充分借助現(xiàn)代化的視頻處理技術,對于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具體狀況進行錄像和視頻處理,使運動員清晰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且,教練員還應該充分運用榜樣法等訓練方法,促進隊伍內部體能訓練良性競爭氛圍的形成。
教練員還應該引導運動員謙虛認真地學習柔道、跆拳道和摔跤等奧運格斗項目先進的體能訓練方法與手段為我所用。在體能訓練具體實施過程中,教練員應該高度注重訓練內容多樣性組合變化,如有氧與無氧的結合,徒手與器械的結合,動力性力量與靜力性力量的結合,身體不同部位的交替刺激以及小肌肉群的強化訓練等,充分體現(xiàn)教練員的綜合指導與思維變換能力,帶動運動員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不斷進取。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散打技戰(zhàn)術訓練過程中,抗擊打訓練是重要的技戰(zhàn)術訓練內容。在現(xiàn)代散打體能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還應該積極轉換思維,強化隊員的認同意識,將傳統(tǒng)的抗擊打訓練作為體能訓練的重要內容,日積月累不斷強化,使量變達到質變,在實戰(zhàn)中收到出其不意的克敵制勝效果。此外,在體能訓練過程中和體能訓練結束后,教練員還應該注重指導運動員及時進行拉伸和放松。拉伸和放松是散打運動體能訓練乃至整個散打運動訓練體系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如果訓練過程中不能及時對關節(jié)、肌肉和韌帶進行拉松和放松,將導致肌肉和關節(jié)僵化,運動范圍逐漸減小,運動能力逐漸下降,無形中增加了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可能性。
在進行散打運動體能訓練過程中,各運動隊伍相關領導和管理者應該充分引進蘊含了現(xiàn)代化高科技科技成分的器材設備,大力使用紅外線技術、控制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等,對運動員的訓練數(shù)據進行及時的解析,科學系統(tǒng)制定下一階段的訓練計劃,及時調整存在問題與不足。教練員和技術團隊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和影像技術,多學科體系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分析每名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具體狀況與存在問題,并制作科學合理的體能訓練教學視頻,為教練員和運動員實際訓練提供有效參考。教練員和科研攻關隊伍還應該充分啟迪智慧,敢于創(chuàng)新,將全新的理念、方法與內容帶入散打運動體能訓練中,促進體能訓練整體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我國各散打隊伍,尤其是基層隊伍體能訓練實踐中,為節(jié)約成本開支,體能訓練師和康復訓練師可以是同一名教練員,但該訓練師必須掌握較為扎實的運動醫(yī)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基礎知識,并且掌握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解剖學和保健學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夠開出散打運動體能訓練運動處方,能夠對每一名散打運動員的健康狀況實行有效的監(jiān)督、控制與專門康復訓練。既能充當體能教練的角色,又能充當隊醫(yī)、隨隊營養(yǎng)和康復師等多重身份。事實上,當前網球等項目優(yōu)秀的教練團隊不僅包含多名主教練,還包含營養(yǎng)師、體能訓練師、隊醫(yī)、康復師以及科研攻關團隊,并且分工越來越科學化,精細化。這也勢必成為我國散打運動將來教練員團隊建構的發(fā)展趨勢。在散打運動體能訓練和比賽實踐中,要求體能訓練師能夠切實為各散打運動隊主教練臨場執(zhí)教提供準確有效的體能數(shù)據指標參考,使技戰(zhàn)術安排與運用更加全面系統(tǒng),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