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衛(wèi)婷婷
第一次參加區(qū)小學中高年段語文賽課,我選擇了四年級下冊的《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文章記敘了薩沙一家到森林里度假,突遇暴雨,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主動把雨衣蓋在了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一件生活小事,讀完便能明白其中的意蘊。再三琢磨文本后我便反復追問自己,如此簡單,怎么教,怎樣才能使課上得生動、出彩?
回歸文本,這篇課文選自蘇霍姆林斯基(以下簡稱蘇翁)的童話寓言集《做人的道理》,蘇翁的教育如春風化雨,大雪無痕。試教時,我的困擾不斷:媽媽和薩沙的對話以及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是重點,但分析過多容易導致課堂索然無味,學生不愛學,且“雨前”“雨后”薔薇花在文中所處位置不同,該如何巧妙地設計?苦于如何教好這篇課文,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表達有條理”等,運用故事教學法這一想法突然浮現(xiàn)在我腦海里:四名學生分別扮演爸爸、媽媽、薩沙和弱小的薔薇花,輔之以道具——雨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取代以往教師講解和翻來覆去的分析,讓學生在讀故事、演故事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收獲道理。在解題并講解完詞語后,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讀1、2 小節(jié),入情入境
本課的教學重點即薩沙與媽媽的三次對話,關于薔薇花的部分,我以最樸實的方式——讀代替講,通過朗讀,體會,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后,便直接進入人物對話學習。
2.師生合作,初讀對話
師:我聽出來了,我感受到森林太美好了。讀得真好,你的腦袋里一定出現(xiàn)畫面了。讀好下面這段對話不容易,不信你們來試試,老師為你們讀旁白。
生評價。
師:是的,讀時沒有注意到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老師也想幫你們想辦法,你們四人小組合作讀書,嘗試著給對話加提示語,讀來效果會不太一樣。
3.四人小組討論,給對話加提示語,組長匯報
4.由扶到放,揣摩對話中包含的意思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薩沙同母親的對話,因而走進人物對話,進行言語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言語表達,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展開小組合作,再圍繞“你給哪段話補充了提示語?”這一核心問題匯報交流,交流時不僅要說補充了什么提示語,更要說為什么。母子的三次對話,每次對話都表達了薩沙和媽媽怎樣的情感(疑惑不解—不服氣—自豪):再通過思考薩沙為何會問,體會薩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給我們的關愛,你會好奇地問嗎?你會觀察到別人給我們的愛嗎?答案很明顯,所以,對比我們,薩沙不僅善于觀察、敏銳、聰明、機智可愛,更重要的是,他能感受到別人的愛。你看,現(xiàn)在薩沙的形象更為立體了。再來朗讀薩沙說的話,這就是我們?nèi)粘懽鲿r把語言放在第一位的原因,言為心聲,語言更能表達一個人的內(nèi)心。
時間:_____地點:_____人物:_____事件:_____道具:_____
過渡:這段對話看似尋常,實際耐人尋味。請一小組用朗讀展示研究成果,并通過故事表演,內(nèi)化對“弱小”的體會。
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兒童教學要聯(lián)系實際,回歸現(xiàn)實生活。故事讓孩子們喜聞樂見,表演讀故事讓課堂有身臨其境之感,真實的故事氛圍更易于學生內(nèi)化知識,在實踐中學語文,提升語文素養(yǎng)。正如潘文彬所言:“好的課堂給予孩子們的應該是一種靈動的實踐,一種快樂的體驗,一種幸福的生活,一種溫暖的生長?!?/p>
在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比你弱小的人或者事物嗎?說說你是怎么保護弱小者的?學生在隨后的言語表達中,不僅將課文的言語方式內(nèi)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而且他們對弱小的理解有了升華?!叭跣 辈粌H是家里的弟弟妹妹、公交車上需要別人讓座的老人、貧困山區(qū)的留守兒童,也有需要救助的被暴風雨折斷的樹木、無家可歸的流浪狗和流浪貓、家園被砍伐了的鳥兒……真實的思維火花在閃現(xiàn),對“弱小”的理解在一步步升華。這樣的言語實踐真正體現(xiàn)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凸顯了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