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珊珊 朱英偉
(渤海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
近年來,研學旅行迅速發(fā)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研學旅行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納入到新的基礎課程體系中,既豐富了義務教育的課程內容,又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變革。近年來,“大體育”也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諸多政策支持和鼓勵,體育研學旅行作為“體育+旅游+教育”的一種新型模式,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目前,學校體育課程的開展存在內容老舊、學生參與性不足、教師積極性不強等問題[1],體育研學旅行作為校內體育課程的延伸,其積極且有序的實施,勢必會改善這種現狀,對促進學校體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動手能力的提高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大有好處。
人們對研學旅行概念的認識比較統(tǒng)一,即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下,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但是,體育研學旅行的概念在學術界依然存在不同意見,高璐(2018)認為,體育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針對地方特色文化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集體旅游、集體食宿的方式開展的有關體育特色的探究性學習和旅游有機結合的一種校外體育活動[2]。杜治華(2019)指出,體育研學旅行是體育與旅游相輔相成而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集體育、旅游、教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化教育新模式[3]。丁穎認為,體育研學旅行是以體育元素為依托,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場地參觀和各類實踐體驗,將旅行與學習有機結合,起到體育課堂教學補充作用的體驗式教育模式[4]。筆者認為,體育研學旅行是以運動項目為基礎,以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理論為依據,以團隊生活為主要方式,由專業(yè)師資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
研學旅行出現于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2014年,國務院發(fā)文要求“支持研學旅行發(fā)展,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素質教育范疇”,隨后研學旅行的試點動員、研學旅行開展必要性、概念界定及有關研學旅行的政策推進等活動先后開展;2016—2017年,為了給研學旅行提供良好的發(fā)展平臺,國家先后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2017—2018年,國家組織遴選了兩批共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營)地,充分利用城鄉(xiāng)各類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各中小學每年必須開展一次研學旅行活動是教育部的硬性規(guī)定;2019年,國家規(guī)定研學基地要有科學的、規(guī)范的準入條件;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很多研學旅行活動沒有如期開展,疫情穩(wěn)定之后,國內研學旅行市場正在復蘇,需求日益增長,研學旅行的市場規(guī)模也呈現增長趨勢。體育研學旅行作為研學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也將蒸蒸日上。
國家將體育研學課程方案的設置、安全事故的處理、課程中糾紛的處理機制落實為具體且可操作的措施,有利于實際情況中問題的有效處理。近年來,教育部先后發(fā)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等系列文件,這讓人們意識到了研學旅行的重要性,切實推進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旅游局發(fā)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和《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設施與服務規(guī)范》,更加強調了研學旅行的安全問題。但是,國家層面仍未制定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guī),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長的顧慮和學校相關工作的難度。教育部要求“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這需要與多部門進行溝通,但目前尚未形成規(guī)范的工作流程,這給學校帶來了教育壓力之外的其他壓力。學生安全無小事,安全出行是學校組織研學旅行的首要前提,體育類的研學旅行除了應考慮研學的風險,還應考慮運動的風險,這就更加考驗體育研學活動能否順利推進。因此,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責權劃分、提供有效保障是學校順利開展體育研學旅行的基礎。
針對校外機構或者上級部門提供的各種活動設計,學校要進行嚴格篩選,以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為基礎,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地理資源,制定以傳承民族傳統(tǒng)體育為框架的體育研學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學校體育課程已經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可以在體育研學旅行中讓學生體驗,如蹴球,該項目被納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是最受歡迎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該項目是一項智力、勇氣、技巧相結合的運動項目,且規(guī)則簡單易學,在場地內用己方的球將對方的球擊中即可,而且對球的材質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雙方同意,石球、陶球、鐵球、石子、核桃皆可。另外,對場地也沒有太多限制,一塊正方形平地即可。學生體驗過該項目后,會對它充滿興趣,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給學校體育增添了新的教學內容。對于反響好的體育研學項目,可以適當的引進到學校體育課程中,不能只體驗一次,要在后續(xù)的教學中跟進,這樣能增強體育研學旅行的滲透率。
教師隊伍建設的水平決定了體育研學活動的質量,為了提高體育研學活動的質量,需要加強教師的定向培養(yǎng)與職業(yè)培訓。第一,加快搭建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教師的橋梁。在理論研究方面大學教師具有優(yōu)勢,在實踐經驗方面小學教師具有優(yōu)勢,二者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對體育研學旅行領域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很好的幫助。第二,為中小學教師提供更多到優(yōu)秀研學基地、先進研學學校學習的機會。有條件的教師隊伍也可到發(fā)達地區(qū)進行考察、調研。不同地區(qū)學校和教師的互相學習,是提高學校教育水平常用且有效的途徑。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或教師優(yōu)秀的經驗,再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加以運用,能夠使體育研學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質量和效果也會有所提高。第三,全程化、分階段、持續(xù)性地對教師進行培育,增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將教師分為青年、中年、老年等隊伍,根據不同培養(yǎng)目標進行針對性培養(yǎng)。對于青年教師,可以注重技能培養(yǎng),他們身體素質較好,而且有激情、有活力,發(fā)揮青年教師的特長可以增強學生對運動技能和方法的感知。中年教師有一定的經驗,可以把工作中的經驗與體育研學旅行進行有效整合,進而提升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效果。但是,體育研學旅行的效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呈現,主要體現在學生體育課堂的表現、身體素質的加強、體育道德的養(yǎng)成等方面,這些效果需要教師去發(fā)現、去總結,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對于體育研學旅行活動,家長首要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其次是活動質量、活動效果。學??梢栽诿總€學期初,在學校網頁上發(fā)布體育研學活動,讓家長看到新穎的運動項目,并且讓家長有充足的時間對活動內容、食宿條件及帶隊教師進行比較和選擇。體育研學旅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有所創(chuàng)新,不能一成不變,以有問有答的形式,提高家長的互動率,從多角度引起家長的情感共鳴。網頁上可以看到其他家長的評論,社交圈的口碑傳播,更能減輕家長的顧慮,增強家長選擇的信心。此外,還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家長和孩子應一起參與體育研學活動,且要大力支持孩子積極參與,正確引導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品德,學社之間的團結協作及互相配合是家庭教育不能滿足的,但在體育研學中完全可以滿足。在體育研學旅行中,既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學到了運動知識及技能,又培養(yǎng)了學生拼搏進取、永不放棄的意志品質。家長的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家長要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主動帶孩子參與各級各類體育研學活動,其應注重活動的質量,進而使學校的體育研學旅行在家庭中得到延續(xù)[5]。
研學旅行作為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市場規(guī)模增速明顯,其全面順利的開展需要國家提供相應的政策,需要學校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選擇,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理論與實踐綜合能力,更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體育研學旅行的健身性與社會性、競賽性與娛樂性、拓展性與實踐性及生成性與教育性多方面價值屬性,決定了其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今天,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當前少有人涉獵體育研學旅行領域,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極少,希望廣大學校教師及相關從業(yè)人員能夠把經驗轉化成理論,廣大學者能夠把理論付諸于實踐,為我國體育研學旅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