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紹瓊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鏡壩鎮(zhèn)小學 江西 贛州 341408)
眾所周知,理科科目對于基礎有著極高的要求,一旦某些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直接影響后續(xù)知識點的學習。而小學數學是基礎中的基礎,因此提高小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是關鍵。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仍較為傳統,教師為課堂的主導者,進行課程的講述和傳授,學生只能被動的學習,學習效率不高。同時,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老舊,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1]。并且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較為空泛,部分習題內容脫離實際生活,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接受程度不佳。
2.1 改革教學理念。自新課改以來,要求改革傳統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學習主體地位歸還于學生,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而非引導者。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課堂的自主權,擺脫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束縛。由教師主導,學生接受改變?yōu)榻處熞龑?,學生主動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
2.2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對于小學數學課堂來說至關重要。眾所周知,數學這一門科目知識點較為抽象,需要學生擁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去理解和接受知識。這就需要主動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現行的教學方法對此收效甚微,糾其原因是教學方法較為老舊,不滿足當前的學生發(fā)展需要。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課《克與千克》一節(jié)為例。教材中給予的概念為計量生活中較輕的物品使用g作為單位。計量生活中較重的物品使用kg作為單位。但是由于學生年紀較小,對于概念易混淆。無法快速掌握什么樣的物品用g表示,什么樣的物品用kg表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準備1g和1kg的物品各一個,讓學生去用手掂量,真正的明白1g和1kg到底有多重。并告訴學生小于1kg的物品用g來表示,而大于1kg的物品用kg來表示。同時指出,g和kg是重量單位,不是大小單位。即使超大團的棉花可能也只有1kg,而一小塊鋼鐵就有2kg。并給予學生一大塊棉花和1小塊鐵,讓學生真正明白重量單位的意義[2]。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明白重量的含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 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相對于枯燥的書本,學生更喜歡視頻、彩色圖片的刺激。因此教師需要投其所好,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課《三角形》為例,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角形,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備課,找尋三角形的圖片和視頻,如紅領巾等,并由學生自主發(fā)言,還知道有哪些三角形,讓學生明白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三角形的共性,如:由3條線段圍城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有三個頂點,有三個角,有三條高,和對應的三個底等。并根據三角形的角度大小進行分類,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鈍角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等。通過視頻和圖片吸引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好的完成課堂知識的講解[3],并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性以及學習效率。
2.4 聯系實際生活。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學習數學也是一樣。尤其是小學數學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常見知識,加減法可以讓學生知道怎么計算物品的多少,乘除法可以讓學生明白一樣物品多少錢,多樣相同物品多少錢等。但是,很多習題脫離了實際,導致學生對于習題的解答很不習慣。最典型的一道例題就是:“有一個大池子,有一條排水管和一條進水管,如果單獨開排水管5小時可以排完整池水,如果單獨開進水管3小時可以將空水池蓄滿水。問進水管和排水管同時開,多久可以蓄滿水?”這道題首先不符合邏輯思維,同時進水和排水,生活中沒有人會這么做的,而且還不符合我國保護資源的相關教育要求[4]。因此,這種習題已經嚴重脫離了實際。其實換個思路,可以改成“一部手機只充不玩電需要3小時充滿,只玩不充5小時耗光電量,邊充邊玩需要多久才能充滿?”同樣的解題思路,同樣的解題過程和計算,但是因為習題內容不同,使其更為貼近實際,更便于學生的理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對于學生的未來學習、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將學習主體歸還于學生,并且積極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幫助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