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
(江蘇省鎮(zhèn)江市揚中市聯合中心幼兒園 江蘇 鎮(zhèn)江 212000)
項目課程是最近幾年一直倍受幼教學者及幼教工作者關注的課題,美國學者麗蓮·凱茲博士與一線的教師們一起探索實施“項目教學”,出版了《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一書,書中定義的“項目課程”是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圍繞生活中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人探索,在瑞吉歐教育者看來,一個項目是一種冒險,是一種研究,是孩子獲得最佳學習效果與加深理解的重要方式。
書中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是運用圖表和文字詳細說明了項目課程實施的三個階段的過程,詳盡地敘述了每個階段的重點,項目實施中教師的記錄、幼兒的呈現和家長社區(qū)的支持。如,如何確定主題,利用計劃網絡圖,評估主題可行性,如何準備實地調查與參訪有序執(zhí)行探究過程;如何以繪畫、書寫、建構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呈現他們所學習的一切;如何更深入的探索項目課程的主題,尋找問題的答案;如何在幼兒的好奇心被滿足,對項目課程失去興趣或是對其他主題有興趣時,教師的跟進或調整策略等,對我們課程的具體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2.1 理論先行先學——結合《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這一藍本成立專題領學小組,從課程實施的三個框架出發(fā),引導教師厘清項目課程的展開方式,特別針對預期計劃網絡圖的三種形式進行了認真解讀,與所有教師一起學習、領悟與實踐,在計劃、思考中調整實施策略。
2.2 厘清項目概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對主題活動和項目活動仍存在概念上的模糊,基于此,園本培訓時間我們組織開展小組式教研,用簡短的文字、三五個關鍵詞準確拿捏兩者的相同與不同,同時結合本班項目課程反思檢查是否存在偏離軌道,是否有教師高控主導等現象,以便及時進行方向調整,更好的引導幼兒在主動探究中建構經驗。
2.3 緊扣計劃日志——書中第八章“項目課程計劃日志”是一份相當出色的指南,是教師進行項目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園根據項目課程教學應用實務啟用項目課程計劃日志,并結合本園實際情況開始量身定制,日志中課程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被具體呈現,需要思考的問題被一一列出,保留空間讓教師進行省思、回顧、審視,為教師與幼兒在進行項目課程時提供一步步詳細指引。
2.4 規(guī)范課程審議——定期開展課程審議,班級、年級及園級齊步走,分別從五大方面出發(fā),審議幼兒園一日生活時間安排、審議室內外環(huán)境、審議課程內容、審議課程資源、審議師幼互動策略。
2.5 研習精品案例——結合案例《田老師的草坪婚禮》開展班本化項目課程主題教研,教師以班組為單位,結合本班項目課程的開展情況,圍繞五個問題展開討論,用海報的形式進行觀念闡述,真正構建了一個互相學習、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平臺,對推動我園班本項目課程質量的不斷提升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2.6 問題引領探究——項目活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幼兒及環(huán)境之間不斷互動的過程,其主要特征是對有價值的問題或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尋找相關問題的解答。全園各班基于項目課程中的問題開展鏈接式深度學習,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始終以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傾聽者參與其中,幼兒真正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項目的建構者。
※項目活動理念與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沖突仍然存在,雖然我們都有幼兒主體理念的意識,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較大的差異。項目活動的理念能否為教師所真正理解,是項目活動得到有效實踐的根本。
※開展項目課程活動沒有固定的藍本可以照搬,需要教師根據項目活動的推進情況,及時地組織與開展。在這樣高度生成、靈活的模式下,如何在項目活動過程中成為有效的支持者、引導者、啟發(fā)者,需要教師具有專業(yè)敏銳性和較好的課程規(guī)劃與執(zhí)行能力,這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
項目活動順應了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順應了世界學前教育改革的趨勢,為我國幼教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提供了一種較理想的教育方案,但是項目活動有其文化和歷史淵源,我們需要借鑒的不僅僅是項目活動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項目活動中體現的幼兒觀、教師觀、學習觀、教育觀等。因此,在未來項目活動的研究中,我認為應更注重項目活動的理念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關注項目活動與幼兒園現有課程的融合,預設與生成互為補充,基于大班額等現狀,我們的項目活動可以作為幼兒園綜合課程的補充,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需求和發(fā)展需要,特別關注項目活動與本土課程的融合,為項目活動課程實踐提供參考。
進行項目課程是一段有趣、且具有挑戰(zhàn)行的旅程,作為教育一線的我們,要基于兒童立場、追隨幼兒興趣、看懂幼兒的言行,進而為幼兒提供適宜的課程來跟進和支持他們發(fā)展。我們更相信在完成這段旅程時,孩子、教師和家長們一定會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