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靜
(福建省廈門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學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存在于校園,學校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發(fā)揮教育的育人價值。為了做好生活中的教育,我校四年級開展的“七彩田園”種植活動,主要是以農村常見的蔬菜種植,利用校園的種植基地,讓學生親身的感受、經歷種植、管理、收獲的過程。
任何的實踐都一定要先有理論的指導?;诂F實生活中,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現在的學生對于蔬菜種植方面的知識儲備是空白的,因此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們一起探討了應有以下幾項課程內容:
1.1 了解蔬菜的生物特征。在前期的資料調查中,找出適合這個季節(jié)種植的蔬菜,并與科學老師進行溝通,利用科學課的時間,指導孩子們了解蔬菜的生物特征。特別是對班級所要種植的蔬菜進行認識和分類,了解其生長的特征、習性,能夠通過圖片或者描述對其進行簡單的健康判斷等。
1.2 了解蔬菜的種植方式。了解最基本的蔬菜種植方式,一般來說是包含兩種。一個是蔬菜育苗移栽,就是把蔬菜種子播在適合幼苗生長的苗床上培育,待露地氣溫適宜菜苗生長時,再將合適的健壯的菜秧苗移栽到田里面,這種方式有利于早播種、早收獲。另一種方式是直接在土地里播種,如豆類、菠菜等,移苗會傷害根部正常發(fā)育,只能直接播種。
1.3 了解蔬菜的管理知識。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yǎng)。種植蔬菜既要有合理科學的協作,更要有生命教育的自然感悟。種子種下去,這是生命的第一步,它能順利的發(fā)芽嗎?它能茁壯成長?最后能夠豐收嗎?這其中學生的“種”和“管”都是維系這個生命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只有細心護理,我們才能夠吃到健康營養(yǎng)的蔬菜。
2.1 科學的記錄,讓種植更有方向。在開展活動前全班分成3大組,每組根據自己的需要還細分為松土組、播種組、澆水組、施肥組等。無論是什么實踐活動,無論這個實踐最后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就是真實。真實的記錄可以讓實踐研究的步驟更加清晰,如果這個蔬菜種植失敗了,我們可以從記錄中吸取教訓;如果種植成功了,我們可以從記錄中獲得成功的經驗。數據、圖文并茂的記錄更具個性化,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每周都要抽看記錄本,防止一些學生僅僅只是為了完成記錄任務而造假,不尊重科學。
2.2 適時的放手,讓種植更有空間。任何一項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那么在這次活動中除了前期的理論儲備學習中,教師需要跟進外。在實踐的不同時期,教師適時的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
(1)勤在頭。蔬菜剛種植下去的時候,教師要勤跟進,勤看記錄,勤到種植基地看看蔬菜生長情況,勤和孩子們交流。勤跟進,一來可以及時的了解到孩子們種植初期會遇到的困難,或者及時糾正錯誤的種植行為,給與正確的指導;另一方面,能比較清楚每組的進展,可以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
(2)懶在中。等到種植、護理等環(huán)節(jié)都慢慢步入正軌之后,教師這時候可以變“懶”一點,偶爾抽看記錄本,偶爾到種植基地去看看。教師的“懶”是為了把更多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每組的負責人每天要及時的進行跟進,這時候的教師其實在背后默默得到關注著一切。用教師的“懶”換學生的“勤”和“主動”。
(3)追在尾。等到快要收成的時候,教師要在背后“追”著學生,追著學生進行記錄的完善和總結,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成的種植實踐研究,讓學生從自己的記錄中感受生命的魅力。待到孩子們親自獲得豐收時,那燦爛天真的笑容無可替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深刻地揭示了勞動的美學意蘊,成為勞動教育的價值遵循。勞動教育通過勞動使學生加強對自然、生活和社會的直觀感受,在勞動過程中發(fā)現美、領悟美、創(chuàng)造美,塑造正確的審美觀。[2]
當學生吃上自己辛苦堅持多時種出的菜時,那種收獲的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通過“菜地”這一載體,學生們參與種菜的全過程,知時令、農事,了解種菜的過程,掌握施肥要點,懂得找切入點觀察蔬菜的生長情況,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業(yè)余生活,還讓他們獲得了生活實踐的體驗,學習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經過這樣的種植經驗,在后期的總結交流中,學生體會到了并不是蔬菜長得快就好,過猶不及;也并不是蔬菜一直種著就好,錯過了最佳的收成時機,所有的辛苦就白費了。這不就和我們做人、做事、學習一樣的道理嗎?勤懇務實才能有果熟蒂落的美好結局。隨著種子從發(fā)芽到茁壯成長,學生同樣在實踐的過程中健康成長,這不正是我們教育者所期待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