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兵
(安徽省太和縣第一中學,安徽 阜陽 236600)
高中體育教學不僅能增強高中生的體質,提高高中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而且能培養(yǎng)高中生堅強、勇敢、自信的心理品質,以及講誠信、講規(guī)則、講團結、講奉獻的道德品質。近年來,在“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戰(zhàn)略的推動下,高中體育教學的改革力度不斷增加,使高中體育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從整體來看,高中體育教學改革依然不到位,導致高中體育教學整體質量提高緩慢?;诖?,本文對深化高中體育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
明確高中體育教學的本質和特征,是深化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首要工作。對于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而言,若不能對高中體育教學的本質和特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就無法保證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效性。
要揭示高中體育教學的本質,需要從其內部結構和外部關系進行分析。內部結構方面,高中生是高中體育教學的核心;外部關系方面包括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課堂氛圍、學校體育設施等。從教育理論建構層面,本文建議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著重從高中生的角度理解高中體育教學的本質。(1)高中體育教學要發(fā)揮高中生的潛能。這個“潛能”不僅指高中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潛能,還包括其在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潛能,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高度重視并不斷拓展高中體育教學功能。(2)高中體育教學要發(fā)揮高中生的價值。高中體育教學能夠發(fā)現、培養(yǎng)具有運動潛力的高中生,讓其在體育運動領域獲得知識、提升技能,實現個人價值。(3)高中體育教學要通過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內化和創(chuàng)新,促使高中生社會化。高中體育教學能讓高中生的思想和行為,如道德品質、人際交往能力、智力等,更加符合社會需求,從而幫助高中生更快地融入社會,使其自我實現與社會需求相一致,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fā)展。
特征是本質的生動表現。把握高中體育教學的特征,能幫助體育教師更好地保證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本文認為高中體育教學有以下幾個特征。(1)教學任務的專門性。受升學壓力的影響,高中生在體質健康方面更容易出現問題,如肥胖、體虛、駝背、近視等,這就賦予了高中體育教學專門任務——增強高中生體質健康,培養(yǎng)高中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體育特長生而言,高中體育教學的專門任務則是提升其運動水平和運動成績,讓其能順利考上大學。(2)教學對象身心趨于成熟性。生理方面,高中生的年齡大多為15~18歲,生理發(fā)展處在青春發(fā)育末期,身體組織與器官機能趨于成熟,接近或達到成人水平;心理方面,高中生的感知覺、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較初中生更強,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占主導地位,有自己的見解,喜歡質疑和爭論。
2.1.1 教學目標改革對于普通高中生,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目標應重點關注高中生的體質健康。在提高高中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培養(yǎng)高中生的良好品德、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而對于運動隊高中生,教學目標應關注其運動水平和運動成績的提高上,培養(yǎng)其體育職業(yè)素養(yǎng),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2.1.2 教學內容改革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要包括體育專業(yè)知識,還應該包括與體育教學與訓練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物理學知識、文學知識、醫(yī)學知識等。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努力挖掘體育專業(yè)知識中的思政元素,滲透思政教育知識。在運動項目選擇方面,不僅要包括常見的田徑、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項目,還要包括高中生非常喜愛的網球、高爾夫、輪滑、定向、拓展訓練以及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2.1.3 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方面,要在應用講解法、示范法、練習法的基礎上,多應用游戲法、比賽法、觀賞法等教學法。體育教學要以緩解高中生學習壓力、培養(yǎng)高中生體育鍛煉習慣、增強高中生體育學習主動性、提高高中生身體素質為目的,給高中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2.1.4 教學手段改革要緊跟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趨勢,充分發(fā)揮多媒體、互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1.5 教學評價改革無論是對體育教師“教”的評價,還是對高中生“學”的評價,都應將“體育道德”納入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對體育教學進行評價時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量評與質評相結合、他評與自評相結合。
2.1.6 教學環(huán)境改革學校要完善高中體育教學的相關制度。體育教師要注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及生生關系,從講臺上“走”下來,和高中生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學練,實現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2.2.1 活動目標改革高中課外體育活動目標應著重培養(yǎng)高中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增強高中生的體育意識、培養(yǎng)高中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高高中生熟練應用課堂所學體育理論知識的能力等。
2.2.2 活動內容改革高中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要在運動訓練、體育比賽的基礎上,以體育文化節(jié)、體育文化周等為平臺,將體育攝影、體育征文、體育文化宣傳等納入其中,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豐富性,滿足不同高中生的體育學習需求。
2.2.3 活動方法改革高中課外體育活動方法有非參與性的觀察法(如組織學生觀看體育表演或比賽)、調查法(如組織學生調查所在地區(qū)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討論法(如組織學生討論當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以及參與性的競賽法、游戲法等。
2.2.4 活動手段改革課外體育活動要充分發(fā)揮信息化作用,通過校園網、社交軟件、學習軟件等輔助高中課外體育活動。例如,體育教師通過微信群,向高中生布置體育鍛煉作業(yè)、查看高中生課外體育鍛煉效果、解決高中生課外體育鍛煉中遇到的問題等。
2.2.5 活動評價改革對體育教師的“教”進行評價時,要重點評價體育教師指導、參與高中生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持續(xù)時間、方法應用的科學性以及實際取得的教學質量;對高中生的“學”進行評價時,要重點考察其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持續(xù)時間、運動強度和運動效果。課外體育活動較體育課堂教學沒有很強的約束性,對高中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要求很高,因此需要體育教師重點考查高中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自主性。
2.2.6 活動環(huán)境改革首先,學校要對高中生的課外體育活動需求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其對課外體育活動環(huán)境,如運動場地、運動設施、運動器材以及與課外體育活動相關的自然環(huán)境、人造環(huán)境的需求;其次,學校要根據高中生的實際需求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環(huán)境建設,這需要學校安排專項的建設資金,并做好環(huán)境的維護工作;最后,學校要將課外體育活動環(huán)境建設納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賦予其文化內涵,將其與學校學風建設聯系起來。
2.3.1 教學觀念改革首先,要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確保體育課程在高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堅持讓高中生多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明確高中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必要性;最后,要將體育知識學習和體育知識應用有機結合,樹立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思維。
2.3.2 教學模式改革課內外一體化是一種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高中體育課時有限,若高中生僅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和學練,但在課外不勤加練習,必然達不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對此,學校應當采用課外內一體化教學模式,建立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在內容上的銜接關系以及在評價上的互補關系,讓體育教師和高中生將體育課堂學習和課外體育鍛煉形成一個整體。
深化高中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在高中體育教學本質和特征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更深入思考。這種思考的依據是當前社會發(fā)展對高中生知識、能力、品德等的現實更高層次需要。體育教師作為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和執(zhí)行者,應當不斷學習,持續(xù)加強自身的教學改革能力,幫助高中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促進高中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