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新華門小學 劉付軍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沒有興趣的學習必定“事倍功半”,然而學生對學習寫作喪失興趣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他們對學習寫作不熱愛,而是教師教學時對作文的選材脫離實際,趨向于“成人化”。例如,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通常引用一些與時事政治類有關的話題來要求學生寫作,學生自身認知力有限,對問題沒有深度的理解,而且對小學生來說這是非常枯燥無味的,這樣只會造成臺上教師講課滔滔不絕,臺下學生昏昏欲睡,學生的學習興趣幾乎磨滅殆盡。
教師可以通過靈活運用小學作文中分類指導的教學方法,重新讓學生找到寫作的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堂小游戲,拉近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聯(lián)系,如開展“開心一分鐘”“傳紙寫文章”“寫作小天才”類的課堂小游戲,逐步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知識的浪潮中,讓學習寫作不再是學生學習的“負擔”,而逐漸成為學生的優(yōu)勢“得分點”。
傳統(tǒng)教學方法刻板固化,教師對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生搬硬套,從而加劇了課堂教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產(chǎn)生了厭煩寫作的情緒。這樣也會導致教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的消極局面。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作文分類指導教學時,要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結合當下的新媒體技術,通過一些生動的圖像、音頻,引導學生走進真實可感的寫作環(huán)境中。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背景下,在教學中應一改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苦修”局面。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課堂“大舞臺”,在聚光燈下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學生為中心,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網(wǎng)絡上收集一些紅軍英勇戰(zhàn)斗的圖片,并向學生講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宗旨,利用“紅色”電影渲染出革命先烈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做完這些鋪墊后,學生的注意力必定會高度集中,內(nèi)心熱血澎湃。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層層發(fā)問逐步引領學生走向課堂“大舞臺”。例如:“同學們,作為少先隊員的你們知道紅領巾的由來嗎?每周升國旗時,知道你們抬頭仰望的五星紅旗為什么是紅色的嗎?狼牙山五壯士為什么要與敵人戰(zhàn)斗到最后呢?你們希望成為狼牙山五壯士那樣為國獻身的勇士嗎?如果哪位同學了解情況,歡迎向大家講解。”本課時結束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任務:“同學們,讓我們動筆寫出你最敬仰的那個人吧!”通過這堂生動的語文課,學生不僅學到了革命烈士的紅色精神,以后寫作時更會對這種類型的“紅色作文”成竹在胸。
眾所周知,一篇有靈魂的文章來源于作者寫作時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情感共鳴是打破作者與讀者之間隔閡的必要條件。目前,網(wǎng)絡的普及助長了學生的抄襲之風。究其本源,是因為學生對日常生活體會較少,缺乏對生活深刻的認識,所以學生在寫作時要么感到無從下手,要么只是泛泛而談。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作文分類指導教學時,應當充分利用好課上與課下這兩個時間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辯論會”類的活動,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放學后,教師可以布置貼近生活類的作文題目,如“我家的紫羅蘭”“我?guī)蛬寢屪黾覄铡薄ㄟ^這樣的練習,學生在寫作時便會有話可說,文章情感也更加真實。
分類指導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能為學生找到學習寫作的興趣,也幫助教師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牢籠,為完善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分類指導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也為構建新課改背景下新型的教學模式帶來了可供參考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