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王 艷 鄧 偉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皮膚黏膜感染性疾病,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者是該病高發(fā)人群,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親神經性的特性,該病主要以神經痛為臨床表現(xiàn),疹后遺留的神經痛癥狀往往持續(xù)較久,成為HZ的主要后期并發(fā)癥[1]。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作為皮膚科一項頑疾,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部分患者還可因劇烈疼痛導致失眠、焦慮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F(xiàn)代臨床對于PHN的治療包括抗病毒、鎮(zhèn)痛、神經阻滯等,但效果欠佳,停藥后極易復發(fā)[2]。有研究表明,中醫(yī)針灸療法治療各種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對于疼痛疾患收效頗豐[3]。毫火針刺療法是指將金屬針具燒紅,迅速刺入穴位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止痛、止癢、止攣等多種功效,鑒于此,本研究對PHN患者采用活血化瘀膏方外敷聯(lián)合毫火針刺療法,旨在分析其效果。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醫(yī)共體總醫(yī)院治療的60例PHN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擲幣法分成2組。納入標準:西醫(yī)學診斷參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4],帶狀皰疹皮損結痂處遺留疼痛持續(xù)>1個月,疼痛呈燒灼樣、緊束樣疼痛,并存在焦慮癥狀(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50分)。對照組30例,男女比例7∶8;年齡45~70歲,平均(57.79±3.42)歲;病程2~6個月,平均(4.06±0.81)個月;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為(6.91±0.75)分;SAS評分(60.06±4.51)分。觀察組30例,男女比例2∶3;年齡47~70歲,平均(58.04±3.20)歲;病程2~7個月,平均(4.17±0.73)個月;VAS評分(6.83±0.81)分;SAS評分(59.88±4.69)分。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見《蛇串瘡中醫(yī)診療指南》[5]:皰疹退后遺留疼痛且持續(xù)存在,呈刺痛、竄痛,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黯苔薄白,脈沉弱。
1.3 排除標準急性期帶狀皰疹以及帶狀皰疹未愈者;帶狀皰疹病程1年以上者;對本研究所用中藥外敷、針刺等方法存在禁忌者等。
1.4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甲鈷胺分散片治療(江蘇四環(huán)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90,規(guī)格:0.5 mg/粒)口服,1粒/次,3次/d;普瑞巴林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0619,75 mg/粒)口服,2粒/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以活血祛瘀膏方外敷聯(lián)合毫火針刺治療,在治療的第1天,進行毫火針刺治療,步驟如下。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為主,即在帶狀皰疹已愈合的皮膚周圍,沿疼痛范圍取多個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根據(jù)病變位置選擇合適體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使用75%酒精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左手持止血鉗夾95%酒精棉球并點燃,靠近針刺部位,右手拇、食、中指夾持1寸毫針(0.35 mm×25 mm)1支,針尖方向指向火焰,將針尖燒至通紅,迅速刺入阿是穴,進針深度為2~4 mm,迅速拔出并由助手用棉簽按壓進針點。針刺部位治療24 小時內忌水以預防感染。第2~5天進行活血化瘀膏方外敷治療。處方:桃仁15 g,紅花10 g,當歸30 g,川芎20 g,赤芍20 g,生地黃30 g,延胡索20 g,香附20 g,三棱15 g,莪術15 g,地龍20 g,柴胡9 g,枳殼15 g,蒲公英30 g,夏枯草20 g,大黃10 g,刺蒺藜20 g。在中藥免煎劑的基礎上,經濃煎后,加入蜂蜜、或甜葉菊等輔料制成稠厚狀半流劑型,將膏方外敷于疼痛處,涂抹均勻,并用塑料薄膜覆蓋固定,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2組均以每5 d為一個療程,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2組患者均忌辛辣食物及飲酒,避免過度洗燙。
1.5 觀察指標
1.5.1 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10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細胞介素-6(IL-6)、β-內啡肽(β-EP)水平。
1.5.2 中醫(yī)證候積分依據(jù)患者刺痛、神疲乏力、夜寐不安等證候嚴重程度計分,0分為證候消失,2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得分越高提示證候越嚴重。
1.5.3 VAS評分采用VAS評分評價患者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不影響睡眠,4~7分為中度疼痛,尚可忍受入睡,8~10分劇烈疼痛,難以入睡,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劇烈。
1.5.4 SAS評分采用SAS評分評價患者負面情緒,該量表包括20條問題,其中第5、9、13、17、19條題目為正性陳述,評分按4~1分順序反向計分,其余問題為反向陳述,按1~4分反向計分,總分100分,以50分為界限,超過50分為肯定有焦慮,得分越高提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結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評價患者治療效果,治愈:疼痛、神疲乏力等證候消失,證候積分減分率>90%;顯效:疼痛等證候明顯減輕,證候積分減分率70%~89%;有效:證候減輕,證候積分減分率40%~69%;無效:證候未見減輕,證候積分減分率<39%。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各項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α、PGE2及IL-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β-EP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各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證候積分明顯降低,而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VAS評分及S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VAS評分及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VAS評分及SAS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及SAS評分比較 (例,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對照組治愈7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治愈9例,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2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一種直徑為150~200 nm的20面體的病毒粒子,雙鏈DNA結構,機體感染后,該病毒沿感覺神經逆行至三叉神經節(jié)細胞潛伏下來,在感冒、外傷、免疫缺陷等條件下病毒被激活,通過感覺神經元細胞下行至皮膚黏膜,造成感染發(fā)作,常見發(fā)作部位為腋下、肋間、胸腹、腰背、頭面部等,一般不超過中線,由于該病毒的親神經、親皮膚特性,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痛、皮膚黏膜皰疹,同時伴有乏力、發(fā)熱、淋巴結腫痛等全身癥狀[7]。而PHN是帶狀皰疹患者主要后期并發(fā)癥,多數(shù)患者神經痛癥狀可持續(xù)數(shù)月,嚴重影響患者睡眠和情緒,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眠、焦慮等。當前,關于PHN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研究認為β-EP、PGE2等疼痛介質水平的改變以及炎癥反應與PHN的發(fā)生密切相關[8]。
臨床對于PHN的治療主要包括鎮(zhèn)痛、營養(yǎng)神經、抗病毒等,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輔酶維生素B12,其能夠進入神經元細胞器,參與脊髓神經元胸腺嘧啶核苷以及腦細胞的合成,能夠增加葉酸的利用度,促進軸突運輸功能及再生,能夠修復神經組織,使延遲的神經突觸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恢復正常,使低下的腦內乙酰膽堿含量恢復正常,從而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減輕疼痛[9]。普瑞巴林是一種新型γ-氨基丁酸受體激動劑,能能夠通過阻斷電壓依賴性鈣通道,減少神經遞質的釋放來發(fā)揮鎮(zhèn)痛、抗焦慮等作用。二者聯(lián)合雖然能夠緩解神經痛,但停藥后極易復發(fā),治療效果欠佳。
HZ屬中醫(yī)學“纏腰火丹”“蛇串瘡”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該病是因情志內傷、肝郁氣滯,郁久而化火,肝經火毒瘀積于皮膚而致;或由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濕邪蘊結而化生熱邪,濕熱互結蘊積于皮膚而發(fā)為本病;亦或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于肌膚而發(fā)病,故濕熱、火毒蘊結為該病早期病機。之所以HZ患者會出現(xiàn)神經痛癥狀,是因為濕熱、火毒蘊結阻礙氣血運行,氣血運行全憑經絡作為通道,若其運行受阻則會產生相應病證。而PHN期由于濕熱、火毒耗散正氣,使正氣虧虛,而余邪留戀,加之老年人群素體多虛,從而形成虛實夾雜之證,故對于PHN期的治療既要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同時還應注重對正氣的修復。
本研究對PHN患者采用活血化瘀膏方外敷聯(lián)合毫火針刺治療,在治療方式上,膏方外敷是中醫(yī)外治法常用藥物劑型,主要用于皮膚、內科及婦科疾病治療,其目的在于通過直接作用于患處以增加藥物吸收度,促進局部患處結痂,緩解局部疼痛[10]。在藥物組成方面,活血化瘀膏方包含了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延胡索、川芎等行氣止痛之品,蒲公英、夏枯草、大黃等清熱解毒之品以及生地黃、當歸等生津養(yǎng)血之品,諸藥配伍,既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以祛其邪,又能生津養(yǎng)血以扶其正氣?,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延胡索中主要成分為生物堿,具有良好鎮(zhèn)痛、鎮(zhèn)靜、催眠等作用,其鎮(zhèn)痛的機制為阻滯紋狀體、前額皮層伏隔核等腦區(qū)的D2受體,減少疼痛介質的釋放,增強痛覺調制系統(tǒng)的抗痛功能[11]。川芎中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和生物堿,其能夠通過調節(jié)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PHN患者疼痛,同時還可減輕皰疹病毒對三叉神經的損傷,進一步緩解PHN病情[12]。
毫火針是中醫(yī)針灸學特種針法之一,是指將毫針燒紅后迅速刺入穴位,既有針刺穴位的效果,其針尖燒紅后所產生的溫熱效應又有類灸作用,能夠利用針尖的溫熱效應將陽氣引入至體內,推動氣、血的運行,氣血運行流暢,則疼痛自止。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相吻合,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毫火針能夠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加速新陳代謝,促進帶狀皰疹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狀[13]。選穴方面,主要以阿是穴為主,阿是穴源于《備急千金要方》,該類穴位無固定位置,既不是經穴,亦不是奇穴,其以痛為腧,以壓痛點或反應點為穴。痛為機體氣血運行受阻而致,不通則痛,故針刺阿是穴能夠疏通全身經絡,調和全身氣血,使全身氣血、經絡運行通暢,通則不痛。
β-EP是一種具有鎮(zhèn)痛作用的神經遞質,其能夠通過增加痛覺閾值來減輕神經疼痛程度,PGE2是一種重要的脂質代謝產物,它參與調節(jié)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炎性疼痛,其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降低PGE2的水平可有效控制神經痛癥狀[14]。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炎癥指標、中醫(yī)證候積分、VAS評分、SAS評分明顯降低,β-EP明顯升高,且均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活血化瘀膏方外敷聯(lián)合毫火針刺能夠顯著減輕PHN患者炎癥反應,減輕PHN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及負面情緒,綜合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膏方外敷聯(lián)合毫火針刺治療能夠顯著減輕PHN患者炎癥反應,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狀態(tài)及負面情緒,治療效果優(yōu)于西藥,不足的是,對于毫火針治療該病的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