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偉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高脂血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血瘀痰濁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高脂血癥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0~80歲,平均(65.34±6.32)歲;病程1~8年,平均(4.27±1.15)年;心絞痛類型為變異型心絞痛20例,勞力型心絞痛30例;合并高血壓18例,心律失常5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1~79歲,平均(65.79±5.98)歲;病程1~7年,平均(4.42±1.03)年;心絞痛類型為變異型心絞痛18例,勞力型心絞痛32例;合并高血壓17例,心律失常6例。兩組年齡、病程、心絞痛類型、合并癥、性別等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診斷標準:西醫(yī)經(jīng)心電圖臨床檢查確診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表現(xiàn)為胸悶痛、心悸、氣短等癥狀,經(jīng)血常規(guī)檢查確診為高脂血癥,血清三酰甘油(TG)大于1.8mmol/L或血清總膽固醇(TC)大于6.2mmol/L。符合《冠心病心絞痛主要證型的辨證診斷標準》中血瘀痰濁辨證分型[1],主癥為頭暈、頭痛及胸痛,次癥為心悸、胸悶、肢體麻木,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納入標準:知情并同意研究,依從性較好,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穩(wěn)定型心絞痛,重度心律失常,合并主動脈狹窄、重度高血壓,嚴重肝、腎、肺等臟器功能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精神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排除肝腎陰虛型、氣滯血瘀型、陰虛陽亢型、脾腎陽虛型等高血脂分型,對研究相關藥物成分過敏。
兩組均予維持電解質(zhì)平衡,降壓,降糖,穩(wěn)定斑塊等常規(guī)治療。阿托伐他汀鈣(北京嘉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58)10mg,日1次,口服;硝酸異山梨酯(三才石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866)10mg,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山西蘭花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80)100mg,日1次,口服;美托洛爾(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169)25mg,日2次,口服。
研究組加用通脈化濁湯治療。藥用牛膝10g,甘草10g,丹參15g,紅花15g,柴胡15g,當歸15g,桃仁10g,白術10g,桔梗10g,決明子15g,赤芍10g,枳殼10g,山楂10g,茯苓10g。由中藥房配制成中藥顆粒劑,1次1袋,加100mL溫水沖服,日2次。
兩組均持續(xù)治療4周。
治療前后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心絞痛持續(xù)發(fā)作時間。
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主癥頭暈、頭痛、胸痛、次癥心悸、胸悶、肢體麻木,其中主癥按照0~6分統(tǒng)計,次癥按照0~3分統(tǒng)計,分值越高提示中醫(yī)證候越嚴重。
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TG、TC。抽取兩組肘正中靜脈血5ml,以15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檢測,通過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檢測血清TG水平,通過膽固醇氧化酶法檢測血清TC、LDL-C、HDL-C水平。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惡心、嘔吐、頭暈等。
用SPSS22.0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心絞痛癥狀消失,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大于80%,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且TC下降大于等于20%,或者TG下降大于等于40%,或者HDL-C上升大于等于0.26mmol/L為顯效。心絞痛癥狀較治療顯著改善,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段下降,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或主要導聯(lián)倒置T波變淺大于等于50%,或T波低平轉(zhuǎn)為直立,TC下降10%~20%,或者TG下降20%~40%,或者HDL-C上升0.104~0.26mmol/L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顯效28例,有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00%。對照組顯效21例,有效1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8.00%。總有效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χ2=5.316,P=0.02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癥狀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癥狀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癥狀比較 (±s)
組別 例 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次)心絞痛持續(xù)時間(min/次)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7.39±1.54 2.94±0.97 6.15±1.14 1.96±0.58對照組 50 7.25±1.68 5.72±1.26 6.33±1.08 3.42±0.97 t 0.434 13.362 0.811 9.135 P 0.665 <0.001 0.42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頭暈 頭痛 胸痛 心悸 胸悶 肢體麻木治療前 觀察組 50 4.51±1.23 4.20±1.09 5.02±0.46 2.41±0.27 2.50±0.24 2.33±0.31對照組 50 4.47±1.30 4.16±1.05 4.98±0.51 2.38±0.29 2.52±0.21 2.30±0.32 t 0.158 0.187 0.412 0.535 0.444 0.476 P 0.875 0.852 0.681 0.594 0.658 0.635治療后 觀察組 50 0.87±0.26 0.82±0.21 1.24±0.30 0.66±0.15 0.73±0.17 0.51±0.14對照組 50 1.26±0.34 1.31±0.35 1.87±0.46 0.93±0.20 0.98±0.21 0.76±0.18 t 6.443 8.489 8.112 7.637 6.543 7.752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mmol/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mmol/L,±s)
時間 組別 例 HDL-C LDL-C TC TG治療前研究組 50 1.23±0.26 3.71±0.57 7.35±1.09 2.59±1.03對照組 50 1.31±0.42 3.68±0.63 7.41±1.12 2.58±1.14 t 1.145 0.250 0.272 0.046 P 0.255 0.803 0.787 0.963治療后研究組 50 1.72±0.29 2.49±0.62 5.43±0.79 1.96±0.52對照組 50 1.46±0.31 3.16±0.57 6.58±0.82 2.31±0.75 t 4.331 5.625 7.142 2.712 P <0.001 <0.001 <0.001 0.008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研究組惡心2例,嘔吐1例,頭暈2例;對照組惡心1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研究組10.00%,對照組4.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14,P=0.433)。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在發(fā)病后短期內(nèi)出現(xiàn)心肌梗死較高,占1/3以上[5]。高脂血癥易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病死率較高的重要因素。血脂代謝異常、血小板聚集與粘附、炎癥反應等均可損傷血管內(nèi)膜,引發(fā)動脈血管痙攣,形成血栓,引起血管腔明顯狹窄或閉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進而導致冠心病產(chǎn)生[6]。阿托伐他汀鈣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能降低機體血脂,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硝酸異山梨酯是臨床常用血管擴張藥,能舒張血管平滑肌,改善緩解心肌缺血;阿司匹林能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阻止血小板內(nèi)花生四烯酸轉(zhuǎn)化為血栓素A2,抑制血小板聚集;美托洛爾能抑制Ca2+內(nèi)流,減少心肌耗氧量,延長心室舒張期充盈時間。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屬中醫(yī)“胸痹”、“胸痛”、“心悸”、“真心痛”等范疇。高脂血癥主要與痰濁瘀血有關,主要病機是痰濁血瘀、痹阻心脈,治宜祛痰、活血、化瘀通絡[7]。通脈化濁湯方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止痛,赤芍散瘀止痛,白術、茯苓補脾除濕、化體內(nèi)痰濁,牛膝逐瘀通經(jīng)、補肝腎,當歸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山楂行氣散瘀、化濁降脂,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涼血消癰,桔梗載藥上行,枳殼破氣行痰、通暢氣血,決明子清內(nèi)熱,柴胡疏肝解郁、理氣行滯,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脈功效。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心絞痛持續(xù)發(fā)作時間短于對照組,頭暈、頭痛、胸痛、心悸、胸悶、肢體麻木積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瘀痰濁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高脂血癥效果顯著,能緩解臨床癥狀。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研究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LDL-C、TC、TG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瘀痰濁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高脂血癥能改善血脂水平?,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桃仁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血、抗心肌缺血等作用,能擴張血管,增加組織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及血液凝固;紅花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纖維蛋白溶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且能降低血脂及血清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血液循環(huán);赤芍具有抗血栓、抗衰老作用,能延長血小板形成時間,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當歸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防止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且能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改善血脂水平;枳殼具有調(diào)節(jié)血管系統(tǒng)作用;柴胡具有抗炎、抗脂質(zhì)過氧化、增強免疫、降血脂作用;甘草具有抗炎、降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山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增強免疫作用,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保護心肌缺血缺氧,從而發(fā)揮強心、降血壓、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心律失常作用;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作用;丹參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減輕心肌缺血程度,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增強免疫作用[8]。此外,兩組不良反應均較低,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瘀痰濁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高脂血癥安全性高。
綜上可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瘀痰濁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高脂血癥效果較好,能緩解心絞痛癥狀,改善血脂水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