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崇尚法老“永生密道”的密特朗享用完最后一餐后,死前對人們說,他“悟透了”,他可以放心地走向死亡了。圃鹀那五臟六腑留在他味蕾的印記,也許就是讓他“悟透”釋然,并且最終走向人生終點的“永生密道”。
世界上沒哪個國家對其領(lǐng)導人的飲食喜好像法國人般有如此強烈的關(guān)注。法國前總統(tǒng)弗朗素瓦·密特朗生前最后一頓大餐被法國媒體詳細地記錄下來:在1995年新年除夕夜,因為患癌而命不久矣的老總統(tǒng)吃了一打生蠔、一碟鵝肝、一碟公雞肉和兩只因為瀕危滅絕而受保護的圃鹀。
為了在撒手人寰前最后一次享受珍貴禽鳥的味道,密特朗和親友們按照法國人吃圃鹀的傳統(tǒng)儀式:食客們用白色餐巾蒙住自己的頭,用叉子把圃鹀細小的整只軀干放到嘴里;老總統(tǒng)把嘴里的圃鹀骨頭全部咬爛;所有人都不說話了,整個房間充滿了人們咀嚼鳥骨頭的聲音。
在之后的八天里,密特朗再也沒有進食,直到生命結(jié)束。這是他名副其實的“最后的晚餐”。
法餐:從未與權(quán)力分離
沒有高度集中的王權(quán),就沒有今時今日的法國烹飪?,F(xiàn)今法國飲食的基本烹飪概念和用餐儀式,在17~18世紀的法國專制君主宮廷成形。作為稱霸歐陸幾百年的強國,法國的宮廷習俗成為了當時歐洲所有君主的模仿對象。到了今天,包括法國長期的歷史宿敵英國在內(nèi),歐洲各國語言中的餐飲名詞不少取材自法語。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修建盧浮宮后,法國王權(quán)文化登峰造極。在這個時期,“大餐”的概念開始成形。大餐是以法國君王為核心的用餐方式,國王與王后在侍衛(wèi)官和宮女的簇擁下,身穿盛裝坐在飯桌的中央。餐桌前面是宮廷樂隊在奏樂,所有的貴族都要站在四周,緊盯著國王伉儷用餐,隨時為國王提供各種最細微的服務(wù)。
除了用餐之外,法國國王起床后如廁和梳洗,都要被貴族無死角監(jiān)視。連擦屁股都要讓貴族代勞的法國國王,用自己身體的五谷輪回彰顯出自己的權(quán)傾一時。
等級極其森嚴的法國王權(quán)社會,其飲食文化自然也層級分明,食材和食譜并非所有人都可獲得。當時也只有法國王室,才能有資格常吃牡蠣、家禽和新鮮蔬菜。這些平民難以獲得的食材,多數(shù)都在王家莊園里飼養(yǎng)和種植,確保能新鮮食用。精益求精的法國王室,還把所有的菜肴都做得分量特別小,做功也極其繁瑣復雜。
到了路易十六時期,盧浮宮已經(jīng)發(fā)展出一整套精致的菜譜。為了讓喜歡吃甜食的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王后控制食量保持苗條身材,御廚特別炮制的“一口酥”可以讓瑪麗一口吃下好幾種味道;法式清湯用家禽熬制,味道不濃烈,能夠讓瑪麗王后品嘗食材的最原本味道;法國御廚用各種蛋黃、奶油、高湯和香草調(diào)制的醬料,日后成為了法國烹飪的基本味道醬料,繼而發(fā)展為西餐的五大基礎(chǔ)醬料。
王室的菜譜越發(fā)豐盛精美,人民的生活卻每況愈下,法國各省屢屢爆發(fā)饑荒。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之際,最終命喪斷頭臺的瑪麗王后據(jù)說聽到民眾在挨餓,卻說了一句“沒有面包吃,為何不吃蛋糕?”這句話最終成為法國民間鞭撻國王和王后不知民間疾苦的佐證。
在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制時代,被眾人記錄和議論的“密特朗最后晚餐”,是美食與特權(quán)在法國依然擁有緊密關(guān)系的寫照。在那時候,進食圃鹀早已非法,然而作為前總統(tǒng),他在生命盡頭卻一口氣吃下兩只普通人難以獲得的圃鹀,彰顯了美食當前“平等”的理想是多么容易被打破。
法餐:奠定了西餐的基本制度
革命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而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法國各階層的食物和食譜經(jīng)歷了徹底的大洗牌:宮廷御廚修訂的食譜流向民間,昔日專制君主才有資格享用的食材和烹飪方法,迅速成為民間爭相模仿的對象。
流落民間謀生的宮廷御廚們在首都開設(shè)了大量餐館,讓巴黎的中產(chǎn)階級食客成為革命的最大獲益者。一大群原先為君王服務(wù)的廚師,把原有的烹飪編制帶給中產(chǎn)階級,然而也做出了不少變革。
被譽為“高級法餐之父”的埃斯科菲耶繼承了宮廷御廚瑪麗·安托瓦內(nèi)·卡勒梅的奢華宮廷做法,固定了“五種基本醬汁”的制度,同時開創(chuàng)出適合中產(chǎn)階級的餐廳廚房制度。他奠定的“行政總廚制度”至今依然是全球五星級酒店和星級西餐廳通用的廚房制度。
“行政總廚制度”分工嚴明,包括了行政總廚、大廚、副廚、工作廚師、醬料主廚、海鮮主廚、蔬菜主廚、烘肉主廚、烤肉主廚、面點主廚和后勤主廚。
此外,埃斯科菲耶還創(chuàng)立了法式大餐的固定上菜流程:前菜—主菜—奶酪—餐后甜點。傳統(tǒng)的法國宮廷上菜方式是,所有食物全部端上桌面,社會地位高的人坐在主要菜肴旁邊,社會地位低的人則坐在遠離主要菜肴的位置。
讓食客同樣享用主菜和其他配菜,固然比之前的宮廷用餐方法更加平等。但是,法式大餐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懊芴乩实淖詈笸聿汀本褪菄栏癜凑沾肆鞒?,先以牡蠣為前菜,再上鵝肝和公雞肉為主菜,最后上圃鹀為甜點。
據(jù)記載,這個晚餐共持續(xù)了4個小時。瀕死的密特朗被毛毯包裹著,每吃完一道菜就暈睡過去,讓賓客們各自聊天。到了吃甜點的時候,新年鐘聲早已響過了。
新法餐:倡導人道和環(huán)保
與“大餐”相對,法國近年興起了“簡餐”?!昂啿汀弊⒅丨h(huán)保和健康時尚,不再以巴黎中產(chǎn)階級為終極準繩,而是尊重法國各省的地方美食,倡導“去中心化”。 當下法國大廚們都認為,制作法國美食最重要的精神是“愛”,制作和享用法國美食,如今并不只是遵照各種繁瑣的規(guī)章制度,而是要“走心”。
正是在人道和環(huán)保的“新法餐”理念帶動下,圃鹀這道菜肴在法國被明令禁止。畢竟,飼養(yǎng)和宰殺圃鹀的工序比較殘忍:廚師先戳瞎圃鹀的雙眼,讓其以為是黑夜而不斷吃谷物。被谷物撐胖的圃鹀最后被活活扔進白蘭地里淹死,再放進烤箱里慢慢烤熟。
參與 “密特朗最后晚餐”的美國作家帕特尼提,這樣形容圃鹀進入口腔的感覺:小鳥的心肝脾腎在嘴里依次爆開,法國各地的大地、河流、田野和森林的味道逐一綻放,讓他感到世界仿佛地動山搖。最后小鳥吸滿白蘭地的肺也炸開了,濃烈的酒香味道讓他急忙把咬爛的肉醬吞進胃里。
喜歡研究古埃及文明,并且崇尚法老“永生密道”的密特朗享用完最后一餐后,死前對人們說,他“悟透了”,他可以放心地走向死亡了。圃鹀那五臟六腑留在他味蕾的印記,也許就是讓他“悟透”釋然,并且最終走向人生終點的“永生密道”。
摘編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