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武彩虹 沈曉霞 田艷珍 母文利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如果發(fā)生冠狀動脈供血減少情況或者中斷情況時,心肌會發(fā)生嚴重持久性急性缺血和壞死,其中約50%的患者會并發(fā)左心衰竭[1,2]。相關調查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發(fā)病12 h內,特別是3~6 h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治療,可再通、再灌注已經閉塞的冠狀動脈、心肌,對瀕臨壞死的心肌進行有效挽救,使梗死范圍減少,降低心肌重構發(fā)生,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預后,該術式已經成為臨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治療的首選方案[3]。但是PCI術后患者需要服用藥物輔助干預及進行心臟康復鍛煉[4,5]。研究顯示,國內多數醫(yī)院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PCI術后開展的心臟康復鍛煉不夠規(guī)范,而且大多數患者進行心臟康復鍛煉的依從性較差,同時心理上還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致使情緒起伏波動較大,對疾病康復造成嚴重影響[6]。目前,臨床上將心理康復、心臟康復運動模式單獨應用與PCI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衰竭的研究較多[7,8]。本研究重點分析身心全面系統(tǒng)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衰竭患者情緒波動的影響,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PCI術治療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納入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5~79歲,中位年齡(65.60±1.40)歲;Killip分級:2級25例,3級25例;梗死位置:前壁14例,下壁13例,側壁11例,其他12例。研究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5~80歲,中位年齡(65.50±1.50)歲;Killip分級:2級26例,3級24例;梗死位置:前壁15例,下壁15例,側壁10例,其他10例。2組性別比、年齡、Killip分級和梗位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患者診斷結果符合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或者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符合PCI治療相關要求,入院接受PCI治療[9];②Killip分級在3級以下;③PCI治療后,病情基本平穩(wěn),靜息狀態(tài)下心率<100次/min,心絞痛、心律失常等情況并不明顯;④肢體活動功能正常,依從性較好;⑤專人講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加入。
1.2.2 排除標準:①年齡<80歲,有心源性休克;②壽命預計<12個月,合并其他外科嚴重疾病;③依從性差,無法配合隨訪、回訪工作。
1.3 方法
1.3.1 2組均接受PCI術治療與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后,護士為其進行疾病、PCI術健康宣教,告知其疾病誘發(fā)因素、預防治療措施,重點講解按時復查的重要性;患者PCI術后,護士要對其生命體征情況密切關注,對其創(chuàng)口定時進行查看。
1.3.2 研究組另加入身心全面系統(tǒng)護理內容。
1.3.2.1 建立身心全面系統(tǒng)護理小組,成員包括康復醫(yī)師、病區(qū)醫(yī)師、心理醫(yī)師、營養(yǎng)醫(yī)師、檢驗科醫(yī)師、病區(qū)護士長、責任護士、護士,組長由病區(qū)護士長擔任??祻歪t(yī)師負責患者疾病專題知識講座,制定適宜的住院階段、出院后康復方案。病區(qū)醫(yī)師負責監(jiān)測患者康復方案執(zhí)行過程的安全,護士則負責方案的執(zhí)行,觀察患者病情并做好相應記錄,給予患者活動指導,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每周1次電話訪問,督促患者按照方案進行鍛煉。心理醫(yī)師負責患者心理疏導工作。營養(yǎng)醫(yī)師負責為患者講解疾病同營養(yǎng)飲食的關系,并給以飲食指導。檢驗科醫(yī)師負責測定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
1.3.2.2 身心綜合護理方案的實施。①心理方面:加強同患者溝通態(tài)度真誠熱情,語言親切,對患者所提問題詳細正面解答,對于問題要積極處理;介紹疾病發(fā)生原因、PCI術具體方法、相關需要注意的事項;介紹用語要通俗易懂,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爭取患者信任。正向激勵干預。介紹治療成功案例,多使用激勵用語,幫助患者提高自信,使其能夠主動配合后續(xù)心臟康復干預工作。②心臟康復:評估危險因素,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心理狀況等為其制定心臟康復方案。在護士長監(jiān)督指導下,由護士具體執(zhí)行,患者康復鍛煉期間要對其病情變化情況嚴密監(jiān)測,若有異常,減少活動量或終止活動鍛煉,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之后,再重復上一次活動量。PCI術當天協助患者進食、床上兩便,患者非手術側肢體、關節(jié)要主動活動,指導其掌握正確的深呼吸方法;穿刺側肢體壓迫器要2 h放1次氣;8 h后方可取下;穩(wěn)定病情后,介紹住院環(huán)境及對應的監(jiān)護方案,緩解患者顧慮,根據其實際情況在術后協助患者飲水1 000 ml。PCI術后第1天,患者在床上進食,指導協助下完成日常生活,并進行心臟康復鍛煉,每次鍛煉15 min,而后休息;PCI術后第2天,床上坐2 h;下床進行站立鍛煉,慢步行走到洗漱間,病房中走動20 min;患者可以會客。PCI術后第3天,在座椅自行用餐,并坐在椅子上1~3 h,幫助患者或者協助其自行擦身與穿衣;病區(qū)走廊中行走7 min鍛煉;指導患者掌握脈搏自測方法。上述運動均在患者可耐受情況下進行。PCI術后第4天,可在椅子上坐2~4 h,日常生活盡量自理;走廊中慢走300 m,或者騎車進行負荷鍛煉;各種鍛煉時間控制在20 min。PCI術后第5天、重復上述對案例,強度要逐步提高;溫水沐浴或者擦浴,步行450 m進行鍛煉,2次/d,每次時間15 min。③出院后:團隊定期隨訪指導患者居家康復鍛煉,告知患者若有異常立即返院復診。
1.4 觀察指標
1.4.1 患者情緒波動情況:醫(yī)護人員在手術后第1天、術后第5天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情緒波動情況評價。SAS量表中包括20個項目,單項評分1分~4分,50分為分界值,≤50分代表情緒正常,≥51分代表有焦慮情緒,焦慮情緒波動越大評分則越高;SDS量表中包括20個項目,53分為分界值,≤53分代表情緒正常,≥54分代表有抑郁情緒,抑郁情緒波動越大則評分越高。
1.4.2 患者心功能狀況:護理前、護理5 d后對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以及術后 6 min內步行距離(6 minuteswalking distance,6MWD)水平展開評價。
1.4.3 對比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
2.1 2組患者情緒波動情況 術后第1天患者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5天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情緒波動情況 n=50,分,
2.2 2組患者心功能狀況 護理前患者LVEF、LVEDV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5 d后研究組LVEF、LVEDV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后6WMD距離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功能狀況
2.3 2組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研究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為2.0%低于對照組的2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n=50,例(%)
當前,國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衰竭患者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而首選術式是PCI術,該術式可有效解除患者的生命威脅,穩(wěn)定其生命體征的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10]。為提高手術療效,需要高度重視患者的臨床護理服務工作,PCI術常規(guī)照護主要是對癥護理服務,護理工作欠缺人性化,患者出院后監(jiān)護工作不到位,所以在改善患者心功能、遠期預后質量等方面效果一般,而實施系統(tǒng)全面的心理護理、心臟康復干預,則更加注重患者身心狀態(tài)、出院后康復情況[11,12]。
相關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衰竭患者PCI術后存在程度不同的情緒波動情況,但是常規(guī)照護工作對于患者情緒波動方面的干預力度不夠,往往會忽略[13]。護理以體位限制干預位置,患者不能盡早進行身心康復鍛煉,不僅會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造成影響,長期臥床也會引起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所以必須找尋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14]。本研究顯示,手術后第1天患者SAS、SDS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手術后第5天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患者LVEF、LVEDV水平差異不明顯(P>0.05),護理5 d后研究組LVEF、LVEDV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6WMD距離大于對照組(P<0.05);術后研究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率低于對照組(P<0.05)。推測原因認為,身心全面系統(tǒng)護理可有效彌補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使患者在PCI術后可以較早接受科學安全的身心康復指導,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依從性與重視度,從而使機體功能得到盡早有效改善,提高PCI術療效。該模式中,患者住院階段能夠有專業(yè)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展開一系列風險評估,分析患者病情、身心狀態(tài),嚴密監(jiān)測病情變化,同時進行康復指導,發(fā)現問題可立即對癥處理。而出院后,通過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及時調整干預方案,保證護理工作持續(xù)性[15]。
綜上所述,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后,多數患者情緒容易波動,給予身心全面系統(tǒng)護理,可平復情緒波動,改善心理狀態(tài),促進心功能狀態(tài)恢復正常,增強機體耐力,減少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該模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