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張紅
(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實驗中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在初中,數學幾何的學習向來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重難點,很多學生現在基本逐漸處于談幾何而變色,聞幾何而生畏的狀態(tài)。然而,在中考中,幾何問題所占比例較大,初中三年幾何問題也貫穿始終,這就使得幾何變成了學生想逃避但又逃避不了的一座大山。那么可想而知,如果在這樣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下,學生對幾何內容的學習必定提不起什么興趣,從而變得不愿意去思考,以至于無法入手解題,最后演變成幾何學習很吃力、很困難的結局??梢跃痛讼胂?,在之后其他學段的幾何學習中,也會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下去,變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而全等三角形的研究,是初中幾何中對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也是之后其他幾何內容學習的重要依據和鋪墊。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SAS)是三角形全等的第一個判定方法,因此本節(jié)課的內容在本單元以及之后的幾何學習中具有重要影響及地位,同時也是激發(fā)起學生幾何學習興趣的關鍵一課。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9]。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之后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6]。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行知先生也說過“行是知之始”,只有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解決了問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從而才能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數學課程標準》也建議在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要結合圖形、結合生活來理解,要善于動手、實踐,使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這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不謀而合。因此,下面筆者將圍繞這一主題,就“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SAS)”這一課,談一談自己的實踐與體會。
在本節(jié)課的引入中,在復習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后,設計了一個討論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確定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幾個條件?是不是所有的邊和角都要相等呢?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們立馬在下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只要一個條件,有的說要兩個條件,也有的說要三個條件等等。因此,根據學生的討論,先提出了一下如下兩個問題。
(1)當兩個三角形只有一對邊或角分別相等時,它們全等嗎?
(2)當兩個三角形只有兩個條件相等時,它們全等嗎?有幾種可能情況?
對于問題(1),很多學生立馬給予了否定,并且畫出了如下圖的反例。
(一條邊對應相等) (一個角對應相等)
從而發(fā)現只有一對邊或角相等時,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而對于問題(2),學生的意見不太統(tǒng)一,因此讓學生先討論有幾種情況。經過分組討論后,學生最終確定了有三種情況:
①兩邊分別相等時;
②兩角分別相等時;
③一邊、一角分別相等時;
針對每種情況,為了方便學生操作,我給了學生具體的數值,讓他們各自畫一畫,并將學生分成三組,每組分別去解決一種情況,最后再讓各組學生展示自己所畫的三角形。
小組一:①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為4cm、6cm.
小組二:②三角形的兩個內角分別為30°和50°。
小組三:③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30°,一條邊為3cm.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在這里一方面引導學生動手去畫,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既讓學生獲得了知識,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同時也為后續(xù)的學習積累經驗。
學生們通過畫圖、觀察、比較,發(fā)現兩個三角形只有一個或兩個條件分別相等時,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這時,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第三個問題:當兩個三角形有三個條件分別相等時,兩個三角形全等嗎?雖然這第三個問題比起前面兩個復雜了許多,但是學生剛剛成功解決了兩個問題,正是興致高漲之時,因此雖然難度有所提升,但是討論的氣氛反而更為熱烈,從而正好順水推舟地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本節(jié)課的課標要求是能夠探索、歸納出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邊角邊(SAS)。因此,在進行“三個條件分別相等時,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問題探索時,筆者設計了以下的環(huán)節(jié),方便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一步步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2.1 剪一剪。在課前,每位學生都發(fā)到一張長方形紙片和一張直角三角形紙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長方形紙片上剪出一個與已知的直角三角形一樣的三角形。學生分組活動,交流自己的方法。
2.2 做一做。在課前發(fā)給學生如下圖的三張三角形紙片,讓學生利用疊合法,看是否能夠重合。
2.3 畫一畫。按下列作法,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ABC,使∠A=∠α,AB=a,AC=b.
作法: 圖形:
(1)作∠MAN=∠α.
(2)在射線AM、AN上分別作線段AB=a,AC=b .
(3)連接BC,△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2.4 歸納總結。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一個基本事實:
兩邊及其夾角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邊角邊”或“SAS”)
本節(jié)課的課標使要求學生在經歷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探索、歸納后獲得數學結論,因此“做”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特點,不僅要求老師在做上教,也要求學生在做中學。所以設計的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都需要學生去“做”,在“做”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剪一剪”中,學生分組活動,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終學生在剪裁過程中可以發(fā)現,如果想要剪下的三角形與已知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將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與長方形的一角重合,再確定兩條直角邊的長度即可[5]。因此通過此操作,學生初步感受到有兩條直角邊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實際上,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隱含著“直角邊的夾角是直角,是相等的 ”這一條件,因此判定三角形全等仍需要三個條件:兩直角邊及夾角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5]。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發(fā)現 ABC和PNM能夠重合,由此進一步感受到當兩個三角形兩邊分別相等,且兩邊的夾角也相等時,兩個三角形全等。第三個作圖環(huán)節(jié),對部分學生來說有可能有些較難,因此,筆者會和學生一起完成,在黑板上做個示范。學生通過作圖,將畫好的三角形剪下后發(fā)現和其他同學所作的三角形能夠完全重合,由此進一步驗證了之前所得到的結論的正確性。
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探索的過程中,老師在“做”中進行示范、引導學生,同時學生也在“做”的過程中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過程,而且三個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既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又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了答案,感悟了數學思想,體驗了獲得成功的樂趣。因此,在最后提煉歸納的時候,學生對結論已經了然于胸,很有信心地總結出了本節(jié)課的結論,而且在最后確定幾何語言書寫的時候,大家都爭相回答??梢哉f,這節(jié)課基本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在其中,大家都積極發(fā)言,整節(jié)課的課堂氛圍十分活潑。
總之,堅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嚴謹推理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不僅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能夠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chuàng)造。[8]”堅持“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學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造就出高素質的教師[8]?!敖處煹某晒κ莿?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8]”作為一名人名教師,應當時刻記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為創(chuàng)造師生“共生活、共甘苦”的教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