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33)
《從三個方面試論音樂的特殊性》格式正確,書寫規(guī)范,邏輯關系非常明確,語言通順流暢,文章內(nèi)容緊扣題目及主題。該論文從三個方面表達了對音樂特殊性的認知,論文選題非常具有實用性,尤其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更體現(xiàn)出這篇論文的應用價值。作者高世杰先生通過收集大量的資料,并進行嚴格的考證與實踐,才得以將此論文完成,邏輯非常嚴謹,對音樂特殊性這一論題有著自己明確的觀點。創(chuàng)新是文章的一大重點,評價一篇文章有沒有價值,主要就看這篇文章有沒有創(chuàng)新點,是否對固有觀點有所突破。本篇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不是非常明確,突破性不大,有一些美中不足,但結合其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不難發(fā)現(xiàn),本篇論文具有足夠的開拓性和學術價值。
高士杰不是理論家,而是一位作曲家,作為老一輩作曲家,他算是作曲家中比較會用文字表達觀點的一位了。這篇文章寫于1981 年,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這篇文章是他在研討會上的一篇發(fā)言稿,最后整理成文在《人民音樂》雜志上發(fā)表?!度嗣褚魳贰房梢哉f是當時時代的窗口。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時代背景下,高士杰有著非常大的學術勇氣和理論勇氣提出了音樂的特殊性的觀點,引起了巨大的爭論和反響。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提出這樣的命題,可見他在學術追求上的勇氣與信念。
在文章第一段中的“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不作論證,也不會有什么爭議?!边@些話毫不多余,闡述了“音樂的物質材料是聲音”這一人盡皆知的事實,再用“但是”作為轉折,開始自問自答。在第四自然段中提出了第一個特殊性,音樂的聲音不具有客體性,闡述說明音樂并非來自自然模擬,而是來自人工,至少是需要修飾的,這樣才能形成藝術的聲音。接下來在第五自然段,開始將音樂和語言進行了比較,并提到了卓菲婭·麗莎——是一位重要的音樂美學家,是當時被認可的一位音樂美學家。高士杰引用了卓菲婭·麗莎說的話,來印證他的這一觀點,以提高觀點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文中的“區(qū)別之所以存在,就在于音樂的聲音材料是非語義性的”,是一句常識性的觀點認知,但他將其整理融合成自己的東西并敘述出來,是非常值得本人去學習的一個論文方法。音樂的圖解化、標題化、政治化、宣傳化起到了再次提醒的作用,音樂材料的非語義性也決定了音樂是非描寫性的藝術,因為這些聲音不像語言的詞是特定客觀實在物或是它們的特征的符號和象征,因此,它不可能通過這些材料做出不容誤解的描述。如果想通過音樂來描寫外部世界,那么只有將它與詩歌、文學或戲劇、電影、舞蹈相結合。筆者認為,音樂給人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美的感受,給人帶來美好的感知盛宴和獨特的美感。音樂也是一種情感藝術,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想象,不論是觸景生情還是情緒波動,都能夠有所感觸、有所共鳴。
“寫在紙上的文學作品,無須變成語言的音響,有閱讀能力的人就可以領略其藝術價值;而寫在紙上的樂譜,卻只有經(jīng)過演奏或演唱出音響才能產(chǎn)生藝術的效果。”這個觀點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無疑是正確的,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一觀點就有些不符合現(xiàn)在的時代背景了。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有無數(shù)的電腦軟件可以幫助我們實現(xiàn)這一目的,并不是只能經(jīng)過演奏或演唱的方式來完成,計算機也可以達到這一效果,計算機甚至可以同步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同時就可以聽到音響效果。因此,概念是有其歷史范疇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開篇用“作曲家使用既無語義性又無客體性”作為第一句,這是一個對音樂的定位,因為作曲家無法語義性地去表達一個準確的概念或推理,因為音樂就是一個聲音形態(tài),沒有具體的語義內(nèi)容。我們對于樂曲的分析是后期解讀的結果,并不是音響直接傳遞給我們的。所以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一觀點的提出也是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因為這句話有意無意之中降低了音樂內(nèi)容的思想性。在第四自然段中,他用自己的語言提出,情感才是音樂作品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在敘述方式上,他采用了語言的邏輯推導來闡述這一觀點和事實,在舉例的時候盡量避免了“我認為”等主觀色彩較為強烈的語匯,而是用到“我們不妨用一些具體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等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表述。
音樂具有感化人的作用,能夠帶給人們力量與啟示。在高強度的集體勞動或者在拔河等一些需要體力的活動中,大家往往會統(tǒng)一口號喊著“一二、一二”或者“嘿呦、嘿呦”的口號,以便大家共同用力,同時緩解精神上的疲勞,讓參與者更有力量,事半功倍。為避免勞動帶來疲憊感,人們有時也會唱歌來緩解壓力,使人更加輕松的同時也會減輕枯燥感。如音樂《船工號子》,音調非常有力量,通常是一人領唱、大家附和的形式或大家共同吆喝的形式,振奮勞動者的精神,使勞動者在勞動中更有力量,同時也加強了情感交流,萬眾一心,保持行動的統(tǒng)一,提高勞動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作品內(nèi)容的特殊性部分,作者提出了情感才是音樂作品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在敘述方式上,他首先是采用了語言的邏輯推導,“現(xiàn)實生活反映到人的頭腦中,頭腦中的意識活動總是思維和情感交織在一起的。但是,音樂的對象卻不得不舍棄思維而把情感加以藝術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音樂的表現(xiàn)不得不把引起作曲家情感波動的客觀現(xiàn)實舍棄,而集中著眼于被激起的情緒或情感狀態(tài)?!崩脴O具條理性的邏輯推導方式闡述了這一觀點和事實。在舉例的時候盡量避免了“我認為”等主觀色彩較為強烈的語匯,而是用到“我們不妨用一些具體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等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表述,后面便是對肖邦相關實例的講解,進一步印證其觀點?!暗?,如果《C小調練習曲》可稱為‘革命’,難道肖邦的某些其它作品如《a 小調前奏曲》、《G 小調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等不是也可以冠以‘革命’的標題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邏輯推理形式,利用舉例和反問的方式來印證他的觀點。
開門見山法是論文中常見的一種手法,指文章一開始就直擊主題,絲毫不轉彎抹角,直截了當?shù)乇磉_想法。有很多優(yōu)秀的論文都采用開門見山的寫法,因為開篇就直接進入主題可以讓讀者從開篇就可以了解到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內(nèi)容,不會因為鋪墊太多而影響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
本篇文章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霰酒恼聫娜齻€角度對音樂的特殊性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探討,這三個方面就是:“(一)音樂的物質材料的特殊性;(二)音樂作品內(nèi)容的特殊性;(三)音樂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性?!边壿嫹菑娒鞔_,思路清晰,并用結合常識性內(nèi)容梳理了一下主題。
自問自答的意思是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自行回答,也就是設問。設問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論文寫作方法,主要起突出強調的作用,更能突出思想內(nèi)容,強調作者的觀點。有時作者為了強調內(nèi)容,就會采用設問的寫作方法,這樣既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啟發(fā)讀者思考,同時還能使文章更有張力、更具邏輯性,在突出強調主體的同時,也能使文章更有層次感。
例如,在論述音樂的物質材料的特殊性部分,作者采用了“構成音樂的是怎樣的一種聲音?它有什么特點?”連續(xù)的兩個疑問,引發(fā)了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論述音樂作品內(nèi)容的特殊性部分中,再次以自問自答的模式——“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由音樂作品內(nèi)容的性質所決定的”,令讀者對這一觀點的認知更為肯定和深刻。接著進一步設問,“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形成的具體音樂作品能夠表現(xiàn)怎樣的一種內(nèi)容呢?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我們會看到任何文藝作品也沒有像音樂作品那樣,產(chǎn)生那么多的無標題作品。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引發(fā)讀者深思的同時,也吸引著讀者順著作者的思路進一步了解和接受作者的觀點。
綜上所述,高士杰先生所著的《從三個方面試論音樂的特殊性》一文,結合其時代背景來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文章所運用的邏輯推導、開門見山、自問自答等寫作手法,也讓筆者受益良多,對筆者今后的論文寫作頗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