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建
摘? ? 要:TALIS視頻研究是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中新增的一項基于視頻技術的大型跨國課堂教學評價項目。該項目具有課堂觀察工具、可比性選擇課堂觀察內容、準實驗法控制無關變量、以證據(jù)為依據(jù)實施課堂評估等特點。雖然項目處于試點階段,且在信息全面性、評分客觀性和價值多元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但該項目對于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理念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今后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認識評價內容的多維性,不斷提升評價方法和程序的科學性,努力拓寬評價結果分析的國際視野。
關鍵詞:TALIS;視頻研究;課堂教學評價
教育評價是教育工作的指揮棒,事關教育發(fā)展的方向。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等頑瘴痼疾,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10月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客觀性”。課堂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實施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現(xiàn)了我們提倡什么樣的課堂教學理念[1]。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多以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課堂現(xiàn)場觀察、學生問卷調查或教師自陳式問卷調查等方式為主,存在較為嚴重的經(jīng)驗主義、理論偏離等傾向[2]和重宏觀輕具體、重結論輕過程、重功利輕價值等問題[3]。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通過視頻的方式來觀察和評價課堂,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xié)會(簡稱IEA)在“國際數(shù)學和科學趨勢研究”(簡稱TIMSS)項目中實施的課堂視頻研究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國際課堂研究中心主持的“學習者視角的研究”(簡稱LPS)[4]。課堂教學視頻研究為人們從多個角度測定和描述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課堂教學特征及類型提供了路徑。但已有的相關研究,都還存在評價框架偏主觀、觀測內容不聚焦、課堂教學視頻數(shù)量少、缺乏系統(tǒng)的縱向設計等不足,難以在更大范圍內更科學精準地對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教師課堂教學進行比較和評價[5]。為彌補這些不足,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簡稱OECD)于2016年在“教師教學國際調查”(簡稱TALIS)基礎上,啟動了TALIS視頻研究項目(后改為全球教學洞察項目)。該項目歷時4年,于2020年底基本完成并發(fā)布了題為《全球教學洞察:一項教學視頻研究》的報告。本文將對該項目的實施背景、主要特征、項目研究的意義與局限性進行全面介紹,并在此基礎上闡述該項目研究對我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啟示。
一、TALIS視頻研究的實施背景
2000年以來,OECD通過實施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和TALIS項目,直接或間接收集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學實踐、學校領導與管理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為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可以相互比較的信息、經(jīng)驗和見解。但隨著項目的實施,OECD項目官員和各地參與者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些國際大型教育測評只是從表面上了解了高質量的教學是什么樣的,以及哪些實踐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影響,人們對于什么是有效的教學仍然知之甚少[6]。這是因為,PISA雖然可以對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進行測試,卻難以對教師和決策者施行;而TALIS調查雖能反映教師和管理者的個人主觀感受,但難以對宏觀政策、學校質量和教師課堂實踐等做出客觀評量[7]。大量研究表明,教師課堂教學是影響學生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沒有對課堂實踐的深入理解,有效教學的內涵只能是狹義的[8]79。在這樣的背景下,OECD嘗試采用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研究方式,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直接觀察和描述,力圖在不斷接近教學真相的過程中,打開教室的“黑箱”。
2016年,OECD委托由美國教育考試中心、美國蘭德公司和德國國際教育學研究所組成的國際專家研究小組制訂研究計劃,并成功說服德國、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日本、英國英格蘭、西班牙馬德里和中國上海8個國家或地區(qū)參與該項研究。項目確定了“通過視頻研究,了解不同國家教師的課堂樣態(tài),分析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及其相互關系,找尋與學生的認知和非認知結果最密切相關的教學方法”的研究目標[9]。其基本的研究模式是,在每個國家選取85位數(shù)學教師參加視頻錄像,大家都以“一元二次方程”為教學內容,每人授課2課時,所有教學活動都按共同技術標準錄制,然后使用預先制定的課堂觀察工具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編碼。為了從教師、學生等群體獲得更多的信息,項目還采集了教師教材、教案、作業(yè)等相關教學資料,安排了視頻錄制前后的師生問卷調查和學生學習結果的前測與后測。
二、TALIS視頻研究的主要特征
雖然TALIS視頻研究是OECD發(fā)起的一項試點研究,但其項目理念和研究設計還是有很多的亮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開發(fā)課堂觀察工具
TALIS視頻研究項目沒有事先制定課堂觀察工具,而是充分發(fā)揮各參與國的主動性,先讓每個國家提供本地關于“好課”的綜述并逐步將其細化成課堂觀察的指標,然后分2國一組、4國一組、整個大組三個階段組織討論,匯總、合并和刪減指標,通過共同協(xié)商確定課堂觀察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100個教學視頻進行試點研究,對相關內容進行進一步提煉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包含五個領域課堂觀察框架(詳見表1)[6]。為了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更深層次的描述,TALIS視頻研究項目又將每個領域細分為不同的模塊和指標[9]。其中,模塊屬于高判斷項目,指的是更復雜的活動,如處理干擾、鼓勵學生承擔風險、做出明確的數(shù)學總結和歸納、培養(yǎng)多視角/方法推理能力,以及啟發(fā)學生思維。指標屬于低判斷項目,指的是更容易觀察的活動,如花在完成任務上的時間、參與和討論的機會、學習目標的明確性和技術的使用等。每個模塊和指標都從發(fā)生頻率和質量兩個層面進行分級評價,以便研究者能夠更精細地呈現(xiàn)所觀察到的教學情況。
(二)聚焦可比性選擇課堂觀察內容
作為一項國際比較研究,可比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也是其價值所在。每個國家的教師授課的內容、方式都不同,如何選擇課堂觀察內容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在這一方面,TALIS視頻研究項目受TMISS項目的啟發(fā),首先將視角聚焦于教學內容相對一致的初中數(shù)學領域。然后,讓每個參與國提供一份本地初中數(shù)學的課程圖(Curricula Map),內容涉及教學主題、起始年級、課時數(shù)、難易程度、是否必修以及主題前后相關的知識等。通過對各國初中數(shù)學教學內容的對比分析,TALIS視頻研究項目最終在統(tǒng)計、勾股定理、函數(shù)、方程四個共同模塊中,選取一元二次方程這一單一的課程單元作為課堂觀察的內容。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該單元不涉及特定民族文化、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課時相對較短、授課年級相似(8~10年級)且事先沒有相關知識。此外,由于TALIS視頻研究項目重點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學行為,而非教學內容,所以將課堂觀察內容縮小到單一主題可以為了解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提供更清晰的證據(jù)[9]。
(三)采用準實驗研究法控制無關變量
TALIS視頻研究項目采用準實驗研究法來探索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認知和非認知結果的關系。在研究設計上,它注重通過多種方式縱向收集教與學的信息,并注重對各種相關影響變量的控制(如圖1)[8]83。在信息收集方面,TALIS視頻研究項目不僅將師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錄下來,而且收集教案、視覺教具、講義和課堂作業(yè)等相關材料,并通過課前和課后的測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收獲,通過課前和課后的問卷調查來了解教學的背景信息。在變量控制方面,TALIS視頻研究項目關注了教育系統(tǒng)、學校、教師和學生多個層面的變量。其中,教師層面的變量有教師的教育背景、教學經(jīng)歷、教學信念和動機、對學校環(huán)境和所選班級的看法等,學生層面的變量有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時間、對課堂活動的感知和參與、對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等。與此同時,TALIS視頻研究項目還力圖將其與TALIS項目和PISA項目建立聯(lián)系,以便進行更加全面的比較分析。
(四)以證據(jù)為依據(jù)實施課堂評估
為確保跨國研究項目的可比性,TALIS視頻研究項目在課堂觀察內容選擇、信息收集規(guī)范和評價程序等方面都做出了標準化的界定,確保以系統(tǒng)和一致的方式記錄各國教師的教學實踐,減少操作誤差。特別是在課堂評價階段,TALIS視頻研究項目充分注重證據(jù)的作用,強調評分者在對教學視頻進行評分時,要反復觀看視頻,努力尋找相關證據(jù),并在課堂實錄或評分表上做出標記。為確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TALIS視頻研究項目采用教學切片的形式進行評分。在對指標進行打分時,要求將整個視頻切分成若干個8分鐘的教學片段進行評分;在對模塊進行打分時,要求將整個視頻切分成若干個16分鐘的教學片段進行評分。與此同時,TALIS視頻研究項目還對課堂觀察框架中的每個指標和模塊的內涵、具體案例、特殊情況及證據(jù)來源進行清晰界定,并對評分者進行嚴格的培訓和考核,只有通過相應的考試才能獲得評分的資格。
三、TALIS視頻研究的意義及其局限性
毫無疑問,開展TALIS視頻研究這樣的大型跨國比較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由于其屬于一項試點研究,雖然借鑒了TIMSS視頻研究的經(jīng)驗并有意識地克服其研究的不足,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
(一)TALIS視頻研究的意義
相比于TALIS項目以問卷形式了解教師“說”了什么,TALIS視頻研究更關注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做”了什么。正如安娜·龐斯(Anna Pons)所說,OECD通過PISA、TALIS等項目詢問了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發(fā)生了什么,評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知識,并收集了有關教師可支配的資源及其在組織課程方面自主權的信息,但這并不能為我們提供有關教學的外觀以及它如何影響學生成績的完整描述[9]。TALIS視頻研究能在某種程度上打開課堂這個“黑箱”,讓我們得以窺探各國教師的真實課堂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了解本國的教學文化并與其他國家的教學文化進行比較,更好地了解那些普遍受歡迎的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更好地理解教學實踐和學生結果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理解背景因素(教師教育、學生構成、學校類型、教師協(xié)作和專業(yè)發(fā)展、評估和反饋實踐等)對課堂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更好地理解TALIS和PISA等國際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和政策相關性。
同時,TALIS視頻研究的意義還在于其能夠促進人們對課堂觀察方法及有效課堂的深層次認識,并為各國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提供相互學習、研究和借鑒的平臺。對政策制定者而言,視頻研究可以讓他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支持教師的教學;對研究人員而言,視頻研究可以為他們提供新的方法來捕捉不同國家背景下的教學樣態(tài),并找到新的證據(jù)來審視替代教學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對于一線教師而言,視頻研究可以讓他們了解其他國家同行的教學方式,并根據(jù)證據(jù)和經(jīng)合組織全球視頻庫中的特色視頻討論教學方法。
(二)TALIS視頻研究的局限性
當然,TALIS視頻研究也有其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的全面性問題。盡管TALIS視頻研究強調縱向收集課前、課中和課后師生的各種信息,但是視頻畢竟替代不了現(xiàn)場觀察,它會遺漏現(xiàn)場觀察的很多信息,比如師生近距離的表現(xiàn)、學生內隱性認知以及師生常態(tài)化的關系等。此外,由于技術和設備的原因,各國在課堂錄制的時候也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比如聲音模糊、板書不清等。
二是評分的客觀性。雖然TALIS視頻研究注重證據(jù)在評分中的作用,通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保障評分者一致性信度,但從課堂觀察的框架來看,其中不乏主觀判斷的指標,部分的評分者由于其文化背景、經(jīng)驗及理解的差異,必然會造成評分不一致的現(xiàn)象。
三是價值的趨同性。TALIS視頻研究課堂觀察框架的開發(fā),雖然采取了建構主義的視角,注重利益相關群體的參與,但該項目最終還是由OECD主導的,其本質上滲透的是西方國家的課堂價值觀,體現(xiàn)的還是OECD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野心和抱負。
四、TALIS視頻研究對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啟示
當前,國內現(xiàn)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問題:要么直接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判的指標,違背了以評促改的初衷;要么通過學生評教問卷來進行,盡管關注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但難以揭示真實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要么基于教師、學者自身經(jīng)驗和主觀判斷設計觀察工具,缺乏理論支撐和實證檢驗,可靠性和有效性值得商榷[10]。而TALIS視頻研究恰恰克服了以上的問題,無論從評價的理念上,還是方法技術上,都能給我們提供參考借鑒。
(一)充分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多維性
教學本質上是意蘊豐富的智慧實踐,界定一堂“好課”的標準或教師教學技能的高低,不能僅憑學生的最終成績或某幾個人的主觀感受來確定,而需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TALIS視頻研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fā)是,需要充分認識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和多維性,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和扎根理論的方法,從多個角度梳理課堂評價指標并權衡其重要性。尤其要關注那些不會對學生成績產(chǎn)生直接影響,但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內驅力和自我效能感產(chǎn)生影響的“邊緣性”維度(如師生對話質量、支持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等)[11]。如此,課堂教學評價才能做到有“魂”、有“根”。
(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科學性
課堂教學評價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當前,一線學校課堂教學的評價者多為區(qū)域教研員、學校校長或教研組長等管理人員,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實施過程的科學性不足,難以保證信度和效度[12]。而TALIS視頻研究由美國教育考試中心、美國蘭德公司和德國國際教育學研究所三家專業(yè)的教育評價機構主持,在評價指標的建構上充分關注到“國際通用話語”,在評價過程上采用了嚴謹?shù)目v向研究設計方法,在評價結果的確定及報告的撰寫上充分注重證據(jù)的支撐,這些技術手段和方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這項大型跨國評價研究的科學性。因此,我們對于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過程,有必要積極推行這種縱向研究設計和循證評價的理念,要全面考慮各種影響評價結果的因素并加以控制,要處處體現(xiàn)用證據(jù)說話的理念,提高評價的準確性、針對性和說服力。
(三)增強課堂教學評價的國際視野
TALIS視頻研究給我們的第三點啟示是:要進一步開闊視野,積極參與國際課堂教學評價研究項目,通過國際比較的方法確定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在國際上的坐標,并積極學習他國好的經(jīng)驗和做法。此外,在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和技術上,也不能囿于本國已有的工具或TALIS視頻這一個項目。事實上,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課堂觀察或評價模型有很多,例如美國學者羅伯特·皮安塔(Robert Pianta)和布里奇特·哈姆雷(Bridget Hamre)研制的課堂互動評估系統(tǒng)述評(簡稱CLASS);英國夏洛特·丹尼爾森(Charlotte Danielson)及其團隊開發(fā)的教學框架(簡稱FfT);英國、美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qū)聯(lián)合開發(fā)的國際教師觀察與反饋系統(tǒng)(ISTOF)[12]。對這些評估工具的學習和借鑒,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評價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評價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張立山,馮碩,李亭亭.面向課堂教學評價的形式化建模與智能計算[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1):13-25.
[2]邢紅軍,田望璇.課堂教學評價理論:反思與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0(6):53-58.
[3]范銘.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新探——《課堂觀察記錄表》的設計與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2(4):56-59.
[4]安桂清,陳艷茹.亞歐四國(地區(qū))課堂話語的審視與比較——基于OECD全球教學洞察視頻研究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1(5):32-36.
[5]徐瑾劼.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課堂教學水平的跨國比較——基于OECD全球教學洞察視頻研究數(shù)據(jù)的聚類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17-128.
[6]OECD. Global Teaching Insights: A Video Study of Teaching[EB/OL].(2020-11-16)[2021-07-29].https://doi.org/10.1787/20d6f36b-en.
[7]張民選.從“心里比”到“視頻評”——賀《比較教育研究》創(chuàng)刊55周年[EB/OL].(2020-04-27)[2021-07-29].https://mp.weixin.qq.com/s/2Oq_-0I7_x1wwlnoAwjcog.
[8]王潔,張民選.跨國視頻研究的實踐可能與方法論意義——TALIS Video Study對課堂教學研究的啟示與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21(1).
[9]PONS A.What does teaching look like?A new video study[EB/OL].(2018-01-17)[2021-07-29].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what-does-teaching-look-like_948427dc-en.
[10]梁文艷,李濤.基于課堂觀察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框架、實踐與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18(1):64-71.
[11]SEIDEL T.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The Rol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Design in Disentangling Meta-Analysis Result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4): 454-499.
[12]OFSTED. Six models of lesson observ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EB/OL].(2018-05-22)[2021-07-29].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08815/Six_models_of_lesson_observati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