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蔚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近年來新課程改革腳步的加速,我國已經逐步開始了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從原先單一的學生評價模式,到現(xiàn)在多維度的學生評價標準,使得目前的教育機構加大了對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培養(yǎng)力度,力求培養(yǎng)出符合新時代標準的高素質人才。截至2021 年,音樂課程納入小學課堂已經有30 多年的時間了,但是隨著對音樂教育需求的改變,音樂課堂教育已經顯露出了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新課程改革已經指出了相關問題,并且給出了大致的指導思想,應努力提升音樂課程在小學課堂中的應用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主副課程之分,音樂課程常常因其為副科而在課程中被忽視。又因為音樂課對場地和設備的要求過高,而一般的學校沒有辦法充分滿足音樂課所需的全部條件,因此如何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滿足教學要求和學校課程安排,大多數(shù)的小學音樂老師都采用的是程序化的方法來滿足這些條件。在這種音樂課程的教學中,老師始終是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的一方,而學生始終是被動接受的一方,這種音樂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失去了自己主動思考和辨別知識的能力,逐步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并最終將失去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音樂課程的教學方法常常因為其局限性而忽視學生的差異性,按照相同的教學方法,對不同音樂水平的學生采取相同的教學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忽視了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背景等方面而形成的個體差異。新課程改革以來,音樂課程正在加速普及和發(fā)展,但是教育方法決定了目前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每個學生對學校音樂教程的需求,并且老師單一的教學方法也影響著學生對于音樂的認識發(fā)展,只注重結果的思維定式導致了老師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并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教學中逐漸喪失。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而音樂教育則是明顯的特殊式的教育,它與傳統(tǒng)的普遍教育是具有明顯差異的,二者完全不同。如:語數(shù)外等教學科目都是普遍性的教育,學生們基本上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來接受教育,因此對于這樣的學科而言,應用普遍性的教育方式即可,但是音樂教育則不同,每位學生都有著獨特的對于音樂的認識和理解,有些同學甚至接受過專門的音樂教育,因此音樂教育就顯得更加特殊,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特殊式的教育。將普遍性的方法應用于特殊式的教育,這將直接忽視學生的差異性,而音樂教育又是一門注重個性教育的學科,這將導致音樂教育無法切中學生的需求,終將抹殺學生的個性。
音樂老師在藝術或師范類院校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很少學習如何正確地認知受眾。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本質上來源于西方的音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過分強調了老師,完全是以老師為中心,弱化了學生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時也弱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忽視了學生也是作為音樂教育中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有機會可以在課堂上與老師充分地交換意見,老師可以在溝通中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并且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訴求,可以在保證教學任務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實際感受,而目前所普遍采用的來源于西方的音樂教學模式則完全弱化了這種溝通,完全將老師作為了授課的主體,將老師擺在了學生的對立面,這明顯違背了教育目的,將教育與單向輸出畫上了等號,而作為受眾的學生,其主體性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完全被忽視,這大大影響了師生關系,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和心理的發(fā)展。
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是解決目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最主要的方法,但是在實際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考慮當?shù)氐膶嶋H情況,提出合適的、可實施的教育方法。現(xiàn)有的音樂教育模式下,同一個班級的所有學生都將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接受相同的音樂教育,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完成老師的教學課程安排,但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就沒有辦法實現(xiàn)所謂的個性化管理。而因材施教主要就是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來的,與現(xiàn)在的同步教學相比,因材施教強調的是針對不同音樂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不同的評價體系。首先應該取消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目前這種不合適的教學模式均是由不合理的硬性評價模式和對學生硬性的考核模式所逼出來的,因此在尋求個性化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廢除掉現(xiàn)有的不合理的評價模式,應該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評價標準,真正地從源頭來解決問題。在解決了評價標準之后,尋找一種可以滿足本校的音樂教學的方法,目前眾多的音樂教學方法中,最適合本校的教學方法為差異性教學,這也是目前音樂教學中最容易實現(xiàn)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在同一個班級中,按照學生的不同興趣將同學們分成不同的課程小組,包括演唱、演奏和表演。并且除了在課上給同學們講授與各自興趣有關的音樂課程相關的知識外,還可以為特別有興趣者組織課后的興趣小組,對此類學生進行特殊輔導。通過此方法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初步的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的音樂教學實際上就是更加開放的音樂教學模式。這種開放的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和學生都有著更加開放的思維,并且對音樂教育持有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在本校通過構建開放性的音樂課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在教學內容上顯得有些單調,通過將生活資料引入到音樂課程中,來增加音樂教學的樂趣,讓學生感受到,在課堂之外、生活之中也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梢宰寣W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收集自己覺得有意思的聲音,將這些收集到的有意思的聲音帶到課堂,相互分享并且表達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根據(jù)學生自己對于音樂的興趣自由組隊,來完成相應的任務,推動音樂課堂向課堂外發(fā)展。
音樂課程往往會被其他老師和家長輕視,認為音樂課程無關緊要,他們更注重的是孩子們對實用知識的掌握,這樣就會嚴重忽視學生對于審美的培養(yǎng),而審美的培養(yǎng)不像是那些機械的知識的灌輸,它需要學生們投入真情實感,并且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能唱會跳,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應用音樂來使學生產生共情,來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內心對美的感受。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老師的情緒往往可以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共鳴,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飽滿的感情往往可以使學生產生共情,感受到音樂世界的美妙,主動探索音樂世界[7]。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帶領學生進行美的表達,來幫助學生構建關于美的世界,幫助學生豐富情感,提高老師的授課效率,完成教學目的。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音樂的方式來使學生感受到美,培養(yǎng)對美的認識,并由此激發(fā)出學生對美的共鳴,而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教育則主要是將課堂的中心放在老師身上,注重于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很少將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這極大地誤會了音樂教學的本質,音樂教學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應該以學生的發(fā)展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而個性化管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則完全適應了這種模式,其完全地以學生為中心,并且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來進行相應的音樂訓練,這種音樂課堂教學的方法將極大地增加在音樂中尋找共鳴的能力,提升學生對美的認識,最終將會達到音樂課堂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