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錦麗
文化領域出作品的周期比較長,加之文化作品自身高雅的特性,導致文化領域的新聞報道一是比較少,二是比較零散,今天報道這里一個演出,明天報道那里一個展覽,三是比較靜態(tài)。
如何把文化報道做得活潑、生動、好看?策劃運用得好,可能是一柄尚方寶劍。本文將以楚天都市報文化報道為例,淺析幾種策劃類型在文化新聞報道中的運用。
把小而零碎的本地文化動態(tài)裝進專欄的籃子里,一方面避免文化報道在呈現(xiàn)形式上出現(xiàn)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關注,增強對本地受眾的服務性。
1.加大對本地文化動態(tài)的報道力度,同時給予顯著的統(tǒng)一標識,滿足讀者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增強對讀者的粘性。
對于區(qū)域性報紙來說,在報紙讀者大量流失的當下,做好做足本地新聞報道,是留住讀者的重要手段。從2018 年開始,楚天都市報在文化版開辟了“藝覽”和“大舞臺”專欄,重點報道武漢本地的文化展覽、文藝演出、文藝名家動態(tài)等,加大對本地文化新聞的挖掘力度。
此前,文化展覽和文藝演出的報道也是有的,除了表現(xiàn)形式比較分散之外,大部分以信息的面目出現(xiàn),多屬于編輯用來填補版面空缺的邊角余料,重要性上似乎可有可無。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此類報道無論是在信息數(shù)量上還是在信息深度上,對讀者來說就都遠遠不夠了,從服務讀者的角度來說,加大報道力度勢在必行。
2.挖掘文化動態(tài)背后的東西,增強文化新聞的可讀性、服務性和引導性,力爭成為本地讀者進行文化活動的向導。
除了增加報道數(shù)量外,如何把報道寫得活色生香有吸引力,值得認真研究。
以文化展覽為例,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存在著看不懂從而曲高和寡的問題,如果報道照本宣科或者太專業(yè),就容易給人味同嚼蠟不知所云之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楚天都市報“藝覽”專欄的采寫宗旨是,繞到展覽背后,挖掘背景知識和背景故事,加強對展覽的解析,把專業(yè)變?yōu)橥ㄋ?,把陽春白雪變?yōu)榻拥貧狻?/p>
比如,楚天都市報2019 年8 月20 日的一條展覽新聞《曾經(jīng)作品被掛在角落,如今一張畫被拍出3.45 億 50 年后人們才認識黃賓虹》,這是一條黃賓虹的畫展消息,記者通過采訪展館館長,講述黃賓虹的藝術人生故事,對標世界著名畫家對黃賓虹進行評價,介紹畫家的藝術特點等等,使得這條展覽新聞不但通俗可讀,而且富有知識性,極大地勾起讀者觀看展覽的欲望。
再比如《皇家氣象—沈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 這是一場來自清宮的時尚秀》(載于2018 年12 月12 日A22版),通過對展品的設計、用料、用途等知識的介紹,讓靜默的展覽變得生動起來,為讀者的觀展選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文藝演出的報道雖然仍然重在演出現(xiàn)場,但圍繞演出臺前幕后不為人知的故事、觀察等,能讓新聞變得更有深度、更感人、更有服務性。
比如,楚天都市報2018 年5 月11 日登載的一條演出新聞 《飆武漢話的<費加羅的婚禮>又來了武漢造前傳,<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有點熱干面味》,在武漢上演的經(jīng)典西洋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是武漢本地打造的,從導演到演員全是武漢人,為什么要對經(jīng)典西洋歌劇進行 “武漢造”?“武漢造”的難點在哪里?記者通過采訪導演,既為讀者答疑,又寫出了武漢味道,同時為演出造了勢。
再比如楚天都市報2021 年4 月6 日登載的《時長8 小時的<如夢之夢>今日售票,網(wǎng)友早已摩拳擦掌 最佳位置欣賞全本得花3760 元》,是一條演出觀察稿。時長8 小時,著名導演賴聲川作品,全國巡演積累下的超高口碑,與眾不同的舞臺和觀眾席,這些都使得《如夢之夢》的來漢演出成為武漢本地熱門話題,而其售票情況也備受關注。
以年度或季度(月度)為報道周期進行策劃,以化零為整的系統(tǒng)性和宏大氣勢,彌補文化報道比較靜態(tài)的短板。
1.年度或季度(月度)策劃具有時間跨度長、主題統(tǒng)一的特點,能通過策劃對整條戰(zhàn)線的情況進行全面疏理和呈現(xiàn),從而讓讀者獲得系統(tǒng)化的閱讀體驗,同時,使記者與戰(zhàn)線單位和重點人物建立親密聯(lián)系。
2020 年,楚天都市報響應中央“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推動文藝創(chuàng)新,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的號召,推出了“荊楚文藝新動力”年度系列策劃,宣傳湖北省的青年文藝名家。
這組系列報道從2020 年7 月8 日持續(xù)至2021 年2 月19 日,用60 個版面的篇幅,共訪談了60 位湖北青年藝術骨干,范圍覆蓋文學、美術、音樂、戲劇、書法、曲藝、舞蹈、雜技、攝影、主持、文藝評論等11 大領域,展示他們的藝術成果,介紹他們的藝術理念,分享他們的藝術人生,文字通俗可讀,版式美觀大氣,傳遞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人生故事具有啟迪性,是近年來湖北媒體第一次如此全面集中地展示湖北青年藝術家群像,推出后讀者反響強烈。
通過這組策劃報道,讀者對湖北文藝界近年來的藝術耕耘和成果、青年藝術隊伍的培養(yǎng)和現(xiàn)狀,有了一個全面清晰的了解,受到了一次較全面的藝術熏陶。
同時,通過近一年的采寫,文體副刊部的記者也將戰(zhàn)線單位從上到下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疏理,在篩選報道人選、采訪寫作的過程中,深入戰(zhàn)線單位,與采訪對象密切接觸,增進了與戰(zhàn)線單位的聯(lián)系與了解,錘煉了采訪作風和寫作文風,是一次很好的“走轉改”實踐。
2.年度或季度(月度)策劃具有主動出擊、提前采寫的優(yōu)勢,在新聞比較短缺的時候,可以隨時發(fā)布以彌補不足。
2020 年4 月8 日,楚天都市報因疫情??瘍稍潞髲涂4藭r的武漢雖已解封,但為了鞏固抗疫成果,戴口罩和保持距離是出行必備條件,聚集性活動仍不被提倡,文藝活動一時還未重啟,文化戰(zhàn)線常規(guī)性新聞幾乎全無。
等米下鍋不如找米下鍋,楚天都市報打破常規(guī),主動出擊,策劃推出了“文化戰(zhàn)疫有力量”系列訪談,遍訪湖北省內(nèi)外文藝界人士,對他們或義拍籌款、或捐贈作品、或進行主題創(chuàng)作等積極抗疫的舉動進行報道,很好地起到了為全民抗疫加油鼓勁、提振士氣的作用。
1.針對突發(fā)性新聞或臨時性宣傳需要,點上切入,面上發(fā)散,運用延展性思維進行策劃包裝,拓寬新聞的廣度和深度。
2020 年5 月初,武漢剛剛解封,城市重振在即。楚天都市報文化記者從武漢漢劇院了解到一個訊息:武漢漢劇院雖然在疫情期間暫停了演出,但排練卻沒有停止,大家克服重重困難,從各自在家練功到回劇院有距離地一起排練,都憋著一股勁,為能與觀眾在劇場再相見默默地做準備。
武漢漢劇院是如此,其他文藝演出單位的情況如何?一番詢問之下記者發(fā)現(xiàn),積極排練以隨時準備恢復演出在各文藝院團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如果在這些文藝院團里選取不同表演類型,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一組系列報道,對武漢市民的信心重振無疑是個極大的鼓舞。
于是,“戲碼頭,上妝啦”的系列策劃報道應運而生。記者選取了武漢漢劇院、武漢雜技團、武漢人藝木偶劇中心、武漢愛樂樂團、湖北省京劇院、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等各具特色的演出單位進行了采訪。在演出何時能恢復尚未得知的情況下,演員們戴著口罩苦練的狀態(tài)、相信不久就能重上舞臺與觀眾見面的信心,在圖片和文字里得到充分展示,具有動人心魄的美感和力量。
相對于一家演出單位、一篇報道來說,由幾種類型不同的演出門類所形成的一組報道,能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出更多讓讀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點,而且由于不定期地發(fā)布,無疑比單篇報道更具有持續(xù)性的影響力。
2.蹭社會熱點進行機動性策劃。
蹭網(wǎng)絡熱點往往具有不錯的吸睛效果,而 藉由吸睛效果進行舉一反三式的延伸性報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20 年4-5 月,電視劇《清平樂》熱播,圍繞男主宋仁宗一一亮相的大臣晏殊、范仲淹、歐陽修、蔡襄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豪,他們的詩文不但常見于中小學課本,還是必背課文范圍,因此被網(wǎng)友們昵稱為“全文背誦天團”,電視劇播出期間,相關話題頻上熱搜。楚天都市報文化記者迅速蹭上這一熱點,從“全文背誦天團”的詩詞切入,向書法、服飾、妝容等方向延展,對宋代美學和文化進行了圖文并茂的疏理和解讀,寓文化性于娛樂性中,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針對特定節(jié)日、紀念日、節(jié)令進行策劃,是比較常用的策劃思路。這類策劃重在主題有新意,內(nèi)容有深度,用得好常用常新。
5 月18 日是國際博物館日,2020 年的這一天,大部分武漢市屬博物館重啟。已經(jīng)好幾個月沒有進行戶外文化活動的武漢市民,積蓄了極大的看展熱情。楚天都市報對讀者的這種情緒心領神會,及時在5 月18 日推出策劃報道《送您一幅博物館藝術地圖》,疏理湖北省內(nèi)各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以兩個聯(lián)版向讀者進行介紹,圖文并茂,一目了然,及時為市民意欲釋放的看展熱情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同時,這兩個聯(lián)版也相當具有收藏價值。
博物館是個寶藏,有海量凝結著人類智慧和文化密碼的收藏,但大多數(shù)人在參觀時很容易因走馬觀花而流于表面。文博對于文化戰(zhàn)線來說是個富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但如何將這些海量素材進行有序報道而不顯突兀,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普及推廣而不顯生硬?利用節(jié)令進行策劃報道,是個不錯的手段。
從2017 年開始,連續(xù)4 年的春節(jié)前后,楚天都市報文化記者都以生肖為主題,挖掘整理出博物館尤其是本地博物館里與當年生肖有關的文物,用妙趣橫生的文字,配以精美的相關圖片,向讀者進行集中性展示?!丁安卦诓┪镳^里的雞” 走紅》《博物館里的萌狗帥犬汪汪旺》《看這些藏在博物館里的鼠》《到博物館尋找小豬佩奇》,這些節(jié)令性的策劃在普及相關文物知識的同時,也能激發(fā)起讀者去博物館一睹為快的欲望。
再比如去年夏天來臨之際,楚天都市報以古人如何消暑度夏為主題,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的曾侯乙青銅冰鑒缶和荊州博物館館藏的戰(zhàn)國羅衫、漢代麻鞋進行組合,推出了《解鎖古人消夏生活》的策劃報道,讓讀者解鎖了曾侯乙青銅冰鑒缶原來是古代貴族用的冰箱這一知識,令今人對古人的生活有了具體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