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以宋徽宗趙佶為代表,北宋宮廷花鳥畫在宋徽宗時期得到極大發(fā)展,宮廷畫院的建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擅長花鳥畫的畫家,留下了豐富的花鳥畫作品。趙佶所繪的《祥龍石圖》,單獨以一太湖石為畫面主體來描繪,同時使用了勾勒法和沒骨法,用很精細的墨線勾勒出玲瓏多變的石體造型,細致地描繪了太湖石的質(zhì)感和紋理,表現(xiàn)了其堅硬的特質(zhì),占據(jù)整個畫面的太湖石營造出挺拔、孤傲的氛圍。單獨以湖石入畫的作品還有蔡肇的《仁壽圖軸》,畫面中屹立兩個玲瓏通透的湖石,姿態(tài)消瘦似飽經(jīng)風霜的古老樹樁,造型夸張而奇特,取名為“仁壽”,以石之永恒來寄予對生命長青的美好祝福。
除了單獨描寫太湖石的作品,更多的花鳥畫作品將太湖石與其他植物或動物搭配,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達到不同的意境。南宋宮廷畫家毛益的《萱草游狗圖》,用勾填法來表現(xiàn)太湖石,用濃重的墨色,以堅挺的線條勾勒出石頭的形態(tài),然后賦色,用淡墨來皴擦出石頭的質(zhì)感。作品《萱草游狗圖》描繪五只小狗在園中嬉鬧的場景,雖只在畫面一角刻畫了湖石的形象,但湖石松動的質(zhì)感表現(xiàn)得很到位,與趙佶《祥龍石圖》中的湖石形象完全不同。王淵的《山桃錦雞圖》,繼承了黃荃的畫法,畫中一只錦雞立于一塊太湖石上,配以桃花,整幅作品全以墨色畫成,以深淺濃度不一的墨色表現(xiàn)石的陰陽關系,呈現(xiàn)出古雅、蒼茫的意境,是花鳥由工筆設色走向筆墨的代表作品。
之后,花鳥畫的寫意性逐漸增強,藝術手法上筆墨的表現(xiàn)力為文人所推崇。到明清時期,花鳥畫逐漸走向?qū)懸狻_@豐富了湖石的表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出不同于工細風格作品的新面貌。元代文人畫家顧安擅長畫墨竹,并以湖石入畫,他的作品《幽篁秀石圖》畫一片茂盛的竹子在湖石假山周圍挺拔生長,象征著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文人氣質(zhì),湖石以墨色染成,造型玲瓏飄逸。茂竹與湖石二者相得益彰,一清逸挺拔,一通透嫻靜,亦動亦靜,亦實亦虛,形成了幽靜清明的意境。他的竹石題材作品還有《平安磐石》《竹石圖》等,以竹和湖石來表達對文人精神的追求。
米萬鐘,明代書畫家,他對石的喜愛與先祖米芾如出一轍,因為對米芾的推崇,處處以米芾為榜樣學習效仿。對于米萬鐘“好石”,在《六合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有石癖,似南宮,其書畫亦妙絕一時?!薄锻╆幷摦嫛分幸矊懙溃骸岸嘈钇媸?,故善畫石,有襄陽風?!痹谒淖髌贰毒栈ㄖ袷瘓D》中,菊花、竹子在太湖石旁邊生長,用濃淡變化的墨色細致表現(xiàn)了兩座太湖石,其畫面中間的湖石用墨濃重,而后另一座則以淡墨染色,用雨點皴畫成,兩座湖石形成虛與實的對比,與細竹和菊花構成清逸的氛圍。
陳洪綬,兼擅工致和寫意風格的花鳥畫,工筆花鳥畫中將湖石與梅花、蓮花、鳥禽組合,構圖豐富,用典雅、高古的墨線勾勒,用色簡潔、明快。他善于將表現(xiàn)對象夸張,充分體現(xiàn)出所描摹對象的特質(zhì),創(chuàng)造了獨具個性、怪拙而生動的藝術面貌,同時又不失古雅。他的工筆作品《荷花圖》,墨線勾勒出太湖石的輪廓,再以赭石和墨色渲染表現(xiàn)出石的厚重感,與婀娜的荷花形成對比,類似的工筆類作品還有《梅石圖》《品茶圖》等。而在陳洪綬的水墨風格花鳥作品中,湖石則是另一番面目,他的《蓮石圖》《梅石蛺蝶圖》中的太湖石,以簡淡的筆墨勾、染而成,形成飄逸、輕松的畫面,而其中的荷花反而造型堅挺,非常生動。
惲壽平,“清初六大家”之一,從北宋沒骨法出發(fā)來表現(xiàn)花鳥作品,形成極具個性的風格面貌。在他的作品《錦石秋花圖》中,花、湖石用彩色和墨直接點染畫成,色彩鮮艷、分明,協(xié)調(diào)有致。湖石用墨色相疊浸染而成,表現(xiàn)出玲瓏剔透的特點,與海棠花花葉、蘭草呈現(xiàn)出淡然、天真的意境。
明清時期,西洋傳教士郎世寧所畫的《孔雀開屏》中運用了幾塊造型獨特的太湖石,他用西方寫實的方式來表現(xiàn)花鳥,將孔雀的羽毛描繪得栩栩如生,花卉植物以白粉增加光感,呈現(xiàn)出立體的意味。郎世寧應用錯落有致的太湖石營造出園林的空間,運用變化的墨線勾描出湖石的形態(tài),然后以石青、石綠礦物質(zhì)染色,保留皴擦,使畫面色彩豐富而有裝飾性,開啟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相結(jié)合的繪畫風格。
居廉,開“居派”風格,注重寫生,用沒骨的“撞粉”“撞水”法來創(chuàng)作,在色彩沒有完全干的時候,注入白粉或水,形成靈動的感受?;B畫作品《富貴白頭圖》中矗立一玲瓏的太湖石,周圍一叢姹紫嫣紅的牡丹,石上落一對白頭翁 ,神態(tài)安然恬靜,與紛飛的蝴蝶形成對比,動靜結(jié)合,渲染出春天的氣息。
吳昌碩,“后海派”代表,他的花鳥畫繼承了明清以來的大寫意風格,充分發(fā)揮筆墨的表現(xiàn)力,并將民間的強烈色彩融入其中,強調(diào)以書入畫,體現(xiàn)金石之氣,形成高古凝重的獨特繪畫風格。在他的作品《富貴壽石圖》《湖石牡丹圖》中,以牡丹、水仙和湖石構成畫面,鮮艷濃烈的牡丹與清幽簇擁的水仙顧盼生輝,形成熱烈、充滿生機的畫面。水墨淋漓的太湖石增加了畫面的厚重感,虛實相生,形成蒼茫雄渾的意境。
縱觀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史,“太湖石”這一形象不僅出現(xiàn)在人物畫和花鳥畫中,在許多山水畫作品中也能找到畫家對其的表現(xiàn)和應用,例如程正揆的《江山臥游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太湖石”在中國繪畫中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特殊的寓意成為畫家造境過程中得心應手的元素,一方面,“瘦、漏、皺、透”的特點使太湖石的形象在畫面中可虛、可實,不僅如此,其通透的特點有利于畫面空間的營造;另一方面,“太湖石”是筆墨、色彩的很好載體,在設色富麗的工筆畫中,太湖石的厚重可以營造悠遠、高古的意境而不使畫境落入俗套,在純以墨色表現(xiàn)的水墨畫中,通過“太湖石”可以呈現(xiàn)出個性化的筆墨意境。除此之外,“太湖石”可以承載豐富的表現(xiàn)方式,更好地營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