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蓓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006
音樂拓展教學,突破了音樂學習時間、空間、選材、手段上的限制,為學生拓展寬闊的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通過音樂學習促進人格的健全、提高綜合素質、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能力提供更多的途徑,使他們獲得學習音樂的愉悅與滿足,身心和諧發(fā)展。其目的之一就是根據課堂學習主題,通過一些有共同音樂特質或思想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認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體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欲望。
一、拓展在小學唱歌課教學中的現狀及分析
小學音樂唱歌課中教師常常片面注重歌唱原理,訓練歌唱技巧,不能深挖教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次研究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補充欣賞曲目、變化音樂要素等方式,豐富音樂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
由于教師認識上的差異,或是本身對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同,“拓展”容易“跳出原有的音樂”,使教學設計的“知識鏈”無法按正常的邏輯程序延伸,即學生前面接受的知識信息,沒有通過拓展教學進一步與自己的認知結構相結合,從而取得結構化的提升,課堂效率在無形中下降。
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拓展
1、作為音樂基礎教育工作者,應抓住音樂課堂的有效時間,弘揚民族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音樂,以激發(fā)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旨在讓學生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進而拓展開拓藝術事業(yè),培育多元文化意識?!?/p>
我國少數民族樂器就有300多種,拉弦吹管,彈撥,打擊樂器,且很多樂器都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和傳統(tǒng)樂曲,民族音樂還有300多種說唱音樂題材,300多種戲曲,尤其是音樂內容豐富的民歌,所以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我們一定要源源不斷的汲取新的營養(yǎng)。
例如民族類兒歌《轉圓圈》拓展時,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月下踏歌。拓展時,從“月亮出來了,大家出來玩”,到“手兒拉得緊腳,而且又快轉得圓,轉的歡,多愉快”。用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節(jié)奏特點,四三拍四二拍這種混合拍, 感受撒尼族音樂節(jié)奏的不同,感受撒尼人能歌善舞、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給予學生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自由創(chuàng)造音樂,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
教學中,蒙古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陜北民歌的高亢奔放,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教師可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視聽教學,了解當地的人文知識、音樂特點、舞蹈風格、代表性樂器等,幫助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和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
2、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優(yōu)秀中國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璀璨明珠,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從藝術起源上說,詩、歌同源。中國古詩詞從語言特點上看,雄渾蒼涼、境界高遠、激越豪放、恬淡閑適、深婉細膩、清新明麗,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教化意義,是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的滋養(yǎng)劑。孟郊的《游子吟》等一些古詩文被選入到了我們的教材中。我們可以用誦讀、吟唱、演奏、肢體語言的表現等形式,體驗和表現中國優(yōu)秀古詩詞的美感。例如《游子吟》,教師引導學生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疾徐有度,聲情并茂的朗誦,并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母親對兒子的愛”;亦可通過扮演游子和慈母,體會平凡又偉大的母愛。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唱臉譜》,這首歌巧妙的將,有歌曲的演唱風格及伴奏手法,與曲藝音樂、戲曲音樂融合一起,它其實流行歌曲,又是京劇唱段。將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的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韻味十足。教學時,課前鼓勵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京劇行當,了解京劇臉譜。學生共同分析臉譜顏色和人物性格關系,總結凈行演唱特點:聲音洪亮渾厚、粗獷有力。引導學生試著用凈行的咬字方法讀歌詞;觀看京劇,總結凈行的人物性格:外向、爽朗、豪放。用建行的特點展現歌曲的第二部分。欣賞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戲劇片段,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愛好,提出希望,明確學生學習戲曲的目標。
三、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應用
1、教師對拓展教學的選材及教學目標定位一定要準確,“要做與音樂相關的事情”。要讓學生,把自己認知區(qū)域中最近的、已有的東西呈現出來,并且有,更新和更豐富的認知。作為音樂學科,我們要通過拓展教學,讓學生有更豐富的音樂想象力,有更廣闊的音樂視野,使課堂無限延伸。引導學生有序地、步步深入體驗、想象、創(chuàng)造,學習變得扎實、豐滿、有效。
例如有位老師在執(zhí)教歌曲《粉刷匠》時,在音樂要素上進行了多種的變化,從歌曲的力度、節(jié)奏、情緒上都做了改變,形成了一個故事,使歌曲拓展變得非常有趣。當學生學會歌曲后,老師邀請全班的小粉刷匠,帶上自己的刷子,一起去森林里刷自己的小房子,小小粉刷匠,跟在老師的后面排成一隊,隨著音樂一起走向森林,這時的粉刷匠音樂是四三拍的節(jié)奏,老師帶領學生邊走邊舞;來到的小房子,大家迫不及待的干起活來,這時的節(jié)奏回到了四二拍,隨著節(jié)奏全班一起舞動手中的刷子,一起愉快的勞動;刷完房子,音樂又回到四三拍,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穿過開滿鮮花的草地回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力度、不同的節(jié)奏、不同的情緒可以使音樂千變萬化,帶給我們不同的享受。
還有一首歌曲《媽媽格桑拉》,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媽媽的愛,感受孩子對媽媽依戀。感受生活中親情的美好,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先是欣賞視頻“藏族人家的平凡生活”,再是表演《媽媽過格桑拉》。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一會兒在教師反復提示下理解媽媽與女兒在一起無比快樂的生活,教師突然向大家介紹起藏族歌曲《天籟之愛》聯系到熱愛祖國,并讓學生聆聽《天籟之愛》,問:“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么?”問得所有的人都一頭霧水。最后學生們莫名其妙地在《天籟之愛》的音樂聲中走出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