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煌東
摘要: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誤區(qū)及其產(chǎn)生原因,提出改善教師課堂提問的一些具體策略,以提高教師更為有效地實施課堂提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反應,增強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睂W生可從老師的提問中,得到教師的啟發(fā)引導等信息,了解上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教師則可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然而在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卻存在很多不足,如提問方式單一、內容簡單、只針對少數(shù)學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誤區(qū)。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有利于教師更為科學有效地運用課堂提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教師課堂提問誤區(qū)
(一) 口頭禪式的提問。
前幾天,我們到外地的一所學校聽課,其中有一節(jié)社會與歷史課四十分鐘里教師提出大大小小四十多個問題,而這些問題60%都是“還有嗎?”“再想想,還知道什么”“就這一種嗎”“不止這些吧”也就是平均不到一分鐘就要問,老師幾乎是“出口成問”了。課堂上的氣氛看似非常熱鬧,教師充分享受了提問的“專利”。
很多教師認為課堂的提問就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的方式。這類課堂似乎很具啟發(fā)性,可事實上,學生只是跟著教師的問題打轉轉,思維根本沒有打開,大量的寶貴時間被浪費了,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加重學生心理負擔,提高課堂效率自然只是一句空話。
(二)只提問舉手的學生
在聽了《干旱的寶地》一課時,有位思維性強舉手非常積極的同學竟然被抽問了6次,而大多數(shù)同學一次也沒有回答,老師急于讓學生跟著教師思想,也曾多次打斷學生的講述.
教師認為課堂提問時應提問舉手回答的學生。的確,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會有很多收獲,而那些不夠投入的學生就失去了很多鍛煉和提高的機會。這樣,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往往是那些最善于舉手的學生參與了課堂交流,而其余學生卻只是被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
(三) 重視回答結果忽視獲得過程
多數(shù)教師認為學生能否正確回答該問題就說明已經(jīng)掌握該問題的內容。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正確回答問題并不等于掌握該問題。學生有時可能只是靠猜測獲得了答案;有時可能答案正確,但過程錯誤;而有時,尤其是集體回答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正確答案,但是礙于班級環(huán)境的壓力,對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未理解該問題。
二、教師課堂提問誤區(qū)的改善策略
(一)要精心設問。
要做到精心設問教師應該注意設問角度,選擇最佳的切入點。角度選得好,教學效果就好。首先,問題的設置應注意角度新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例如:在講“我國的國家性質”時,我是這樣設問的:我國國徽的含義是什么?國徽,大家都常見,卻未必清楚它的構成及象征的意義。這么一問,立刻就引起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我便緊緊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十分自然地導入了新課。其次,問題的設置要從富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這一角度出發(fā)。例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一國兩制”偉大意義的理解,我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南非宣布將于1997年底前與臺灣斷交,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這與香港的回歸有何關系?這個問題的設置切合學生關心時事、渴望了解時事的求知心理,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有力地說明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較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任務。
(二) 要因人施問
因人施問應該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不同學生的基礎差異、學生關注的不同話題等方面施問。因人施問特別要注意課堂提問的層次性,課堂提問既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還能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提問要篩選不同的內容,做到分層次提問。對C層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淺的問題,不論回答的對或錯,都應鼓勵他們思維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對A層學生,讓他們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有時對他們故意施加壓力,訓練其能力。還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即把一個問題分解成識記了解、理解掌握、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角色意識,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達到個體的發(fā)展,整體的優(yōu)化。
(三)讓學生探究答案
如上所述,學生能答出正確答案并不意味著他理解了問題的核心。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對自己的答案進行探究,找出該答案正確的理由。由于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在自我表達、抽象概括等方面的發(fā)展還未完善,有些學生在對自己的答案進行探究時,可能只是從自己的直覺出發(fā)(如我覺得它正確),而不能系統(tǒng)地對問題解答過程進行描述,費時費力,影響教學進程。這也是教師不愿意讓學生這樣做的主要原因之一??墒墙虒W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讓學生探究其答案不僅有利于學生自我表達、邏輯性思維的發(fā)展,而且還能使學生減少猜測的機會,認識到答案是需要知識來支持的。
課堂提問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往往有相當?shù)碾y度。它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難預料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牛學文等箸《綜合性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耀民 李萍《教師行動研究》學林出版社
[3]楊心德 蔡維靜《社會學科學習與教學設計》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