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曠姿
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提升演唱水平,增強集體意識。新課程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合唱藝術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普及和發(fā)展,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談談如何增強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很多小學開展合唱教學是為了參加各類藝術比賽和文藝活動,學校只是在比賽或活動前進行一些高強度的合唱訓練,對日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重視不足,這導致大部分小學生對童聲合唱了解甚少,阻礙了小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
同時,適合童聲合唱的曲目較少,很多歌曲無法在孩子們心中引起共鳴。很多兒童合唱團改編流行歌曲作為演出曲目,這一類曲目的感情理解、發(fā)音技巧對兒童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結果往往難以收獲好的合唱效果。
另外,在合唱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難以吸收課堂內(nèi)容,不能在合唱中運用老師教授的方法。
(一)結合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能夠讓學生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若教師能在合唱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能使他們配合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音視頻來增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領悟到音樂的美,感受到合唱的魅力。教師還可以設計微課教學,依據(jù)學情布置課后習題,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教師要提前備課,歸納與整理合唱知識,依據(jù)歌曲的思想感情、速度、力度、風格以及輕重強弱變化等,構建一個形象的音樂合唱場景,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講解《春天來了》這一課時,筆者用圖片展示的方式導入,“春天是溫暖而美好的,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欣賞這醉人的春色,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春天的氣息吧!”隨后,筆者播放鋼琴曲《郊外去》,并在大屏幕上展示柳葉、花朵、小燕子等圖片。學生看到美麗的圖片,對這首歌更感興趣,想要更多地了解這首歌曲。在進行歌曲教學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隨著音樂做出跑、跳等動作,在做動作的同時感知歌曲的主體內(nèi)容,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采用科學方法,指導學生發(fā)聲
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專業(yè)合唱知識不多,且對合唱的要領了解較少,若只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只能讓合唱達到統(tǒng)一的效果,無法突出合唱者的真情實感。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盡快合唱一首歌曲,會要求他們在合唱過程中“點到為止”,即需要唱得重的地方就算唱得輕也可以過關,導致學生無法感受到歌曲的變化;還有的教師只注重節(jié)奏,不重視學生對歌曲的理解,使得學生不能理解歌曲想要表達的精神內(nèi)涵。合唱一定要注意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發(fā)聲,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和聲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控制氣息,發(fā)聲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只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學生合唱時才能將歌曲的內(nèi)涵表現(xiàn)出來,合唱的情感才會飽滿。教師只有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學生的合唱技能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講解《春天來了》時,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發(fā)聲方法,指導學生正確發(fā)聲,即哪個地方該高昂,哪個地方該輕緩。學生有不會或者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及時引導或指正。教師要讓學生慢慢熟悉歌曲,感受每一個節(jié)奏的情感變化,抓住歌曲的表達內(nèi)涵,在一次次練習中真正融入歌曲中。正確的發(fā)聲能使合唱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狀態(tài),令學生感受到合唱帶給自己的精神享受,促使他們更多地接觸合唱。教師要重視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的吸收情況,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三)利用多種樂器輔助教學
樂器是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加深人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加入一些樂器,可以豐富學生的合唱體驗,更好地幫助學生在演唱時找到節(jié)奏和韻律,深化學生對音樂的多維認知。教師可以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演奏多種不同類型的樂器,調(diào)動學生的樂感,讓學生通過樂器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在講解《牧童之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每人發(fā)一只手鼓,向學生們說明手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指導他們使用手鼓擊打出節(jié)奏,讓學生感知節(jié)奏。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進行示范,演示完后,讓學生自己拿起手鼓感受,教師在一旁指導。教師利用多種樂器輔助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不一樣的氛圍,在課堂上感受到樂趣,促使他們認真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四)開展音樂活動,增強學生默契
合唱是團隊的項目,一個人出錯就會對整個團隊造成影響。教師要在開展合唱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配合能力。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認真參與,唱好分配給自己的部分,并積極配合其他人,那么合唱一定能呈現(xiàn)出好的效果。在開展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舉辦一些團隊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提升相互之間的配合度。在生活中,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多和學生溝通,幫助學生消除和他人的矛盾。
例如,在講解《娃哈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一場用鉛筆進行接力的游戲活動,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接力。游戲以歌曲的節(jié)奏變化表示接力的開始和接力的結束,在歌曲放完后,傳遞鉛筆數(shù)量最多的一組獲得勝利。這種音樂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游戲中熟悉歌曲,并通過游戲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教師可以在每一次游戲開展后重新分組,這樣不僅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去熟悉更多的人,還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配合度。
綜上所述,在合唱教學中,教師應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提升學生欣賞音樂、感知音樂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合唱熱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