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豪
貴州省貞豐中學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推動著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活動、教學資源等不斷走向健全與完善。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手段同樣發(fā)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生物課堂逐步與生物研究前沿內容接軌,教師的教學內容也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更注重培養(yǎng)知識運用能力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各教師要順應信息化時代的新要求,對高中生物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創(chuàng)造更加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本文即從筆者個人教學經驗出發(fā),探究了將信息技術手段有效融入高中生物教學的幾點策略,以期為同行業(yè)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部分高中生物教師把教學重心放在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上,在課堂上表現為注重講解教材知識點與各類題型的解題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對此類抽象化的知識點是否能完全消化吸收與靈活運用,并未達到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目的,反而會對學生學習生物產生一定阻礙。筆者通過調研還發(fā)現,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缺少創(chuàng)新點以及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生物學科多實驗操作,單單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很難對實驗流程與注意事項產生牢固記憶,這種教條式教學下,班級生物成績普遍不甚理想。
教師的備課活動關系到教學活動是否能有條不紊地展開以及課堂上師生間是否能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無疑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更為豐富先進的教學資源,高中生物教師應抓住信息時代的紅利,積極開展備課活動,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例如,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及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前,筆者通過網絡搜索到講述孟德爾生平事跡的視頻并在課堂上播放,讓同學們在對孟德爾感興趣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同時,筆者在備課時也更多關注當前遺傳學最新研究成果,選取合適的成果加入課堂教學PPT 中,幫助學生將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其使用課本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此外,筆者在PPT 中也嘗試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相關知識點,更加簡潔清晰地展示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本質,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通過參考網絡上大量的優(yōu)秀教學資源,筆者做到有效完善與補充了當堂課件,學生能夠快速進入集中學習課本知識的氛圍中。
高中生物知識比較抽象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同學們學習生物知識必然是要向縱深發(fā)展的,因此,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幫助學生們構建思維模型,通過追本溯源將重難點簡單化、通俗化,便于理解與掌握。那么如何在此過程中聯合信息技術手段呢?以細胞分裂教學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前利用互聯網搜索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聯會等的定義與特點,對概念知識形成初步的認識。教師在課堂上引用相關動畫視頻進行具象化的演示,并使用電子畫板逐步構建模型,在學生們具備大致印象后,鼓勵其分小組進行探討合作,自行構建模型。接著,教師可將學生構建的模型上傳至班級群中展示,對于失誤之處進行指點糾正,深化學生對減數分裂不同時期染色體變化程度的理解;對于正確完善的模型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并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模型構建方式。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合作,學生們了解到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方法,克服了疑難問題的學習阻礙,也為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客觀依據即為學生的現實情況與實際需求,因此,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設置往往以本班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學習情況為參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圍繞著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性格特征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真正有效地實現高中生物教學改革。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精準地記錄學生的學情信息,并根據大數據分析推算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學生的學情信息可包括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成績、課后探究成果等等,以學習成績?yōu)槔?,教師可錄入班級學生的每次月考成績,通過計算均分了解學生對課本章節(jié)內容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較難拿高分的難點章節(jié)進行再次梳理與深入講解。也可通過對比同一學生不同階段的成績了解該生學習狀態(tài),對于成績起伏較大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約談溝通,耐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或生活中所遇問題。通過借鑒大數據分析結果設置教學內容,使得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說都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