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芬
(懷化學院,湖南懷化 418000)
現代學徒制是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重在深化產業(yè)和教育的融合,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完善育人機制,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來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現代學徒制區(qū)別于普通的大專班、冠名班等的培養(yǎng)模式,學徒制更重視于技能的傳承與培養(yǎng),通過建立規(guī)范的課程,嚴格的考核標準,加強企業(yè)化管理模式,進一步讓非遺能夠得到傳承。
實行現代學徒制能夠有效地推進學校、企業(yè)、行業(yè)的合作,使得教師、師傅能夠攜手傳授知識,也讓企業(yè)能夠參與到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使得專業(yè)設置與市場需求、產業(yè)需求能夠密切銜接。同時也能夠實現畢業(yè)證書與職業(yè)資格證的銜接,讓職業(yè)教育能夠形成終身學習的效果,進而針對性的培養(yǎng)人才,提升技術人才的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進行定義的,又被稱為無形文化遺產,是被個人、群體、團隊認為是組成文化遺產的社會實踐、表演、知識、技能等各個方面,這種非遺文化是通過口口相傳、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自然和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地創(chuàng)新,并且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持續(xù)的必要性,也正是如此,非遺的傳承帶來的不僅是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并且還促進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在國內掀起了一片熱潮,全國各地爭先申報,讓瀕危的遺產、地方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對此國務院還從2006年開始將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讓全社會都能都積極參與到保護的行列之中、能夠形成良好、持續(xù)的保護機制。
目前在職業(yè)教育過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將現代學徒制與非遺保護傳承相結合,通過“非遺”的特點,大多是傳統(tǒng)文化所遺留下的技藝、技能,從根本上轉變大家的理念,并且在“非遺”的推動下,一同開啟新的旅程,為保護、傳承非遺打下基礎。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傳統(tǒng)手工技藝受到了先進技術的沖擊,使得很多從事傳統(tǒng)技藝的人、器具、技藝等逐漸消失,甚至有的優(yōu)秀手工技藝出現了失傳、斷代的危機,是當下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非遺的傳承來說,主要是固定在一個區(qū)域,以最早的父子相傳到師徒相傳,通過手把手、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教授。但是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更新,讓非遺的傳承環(huán)境遭受到破壞,使得現在出現了生產流水線工作,在此沖擊下非遺技術的傳承出現了失傳、斷代的現象。就如湖南通道的侗錦,從家族傳承到后來對外招學徒,但由于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手工藝產品制作,在面對外界眾多誘惑的情況下,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學習,還有的覺得這項手工藝品的制作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等,使得現在傳承過程中面臨著沒有學徒、沒有新鮮血液,并且關鍵技術沒有傳承人等。這也正是當下非遺保護傳承面臨的一大危機,高齡化現象、缺乏對非遺的認知,保護意識的匱乏等,使得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師傅有心教學,但學生無心學習的現狀,在以手工制陶瓷的景德鎮(zhèn)來說,僅存的13位傳承譜系的老藝人,其中只有6位還健在,其中還有2位老藝人已經轉行,并且就他們年齡而言,平均年齡已超過了六十五歲,那么留給我們學習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另外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人們的認知、看法在不斷地改變,很多人認為傳統(tǒng)手藝的款式、外觀較為過時,對于經典的物品欣賞不來,導致斷代危機的加劇。
高校是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過渡,也是學習專業(yè)知識、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一般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理論為主,而對于非遺傳承而言,更多的是學習其實踐的部分,能夠將老藝人的手藝不斷地傳承下去,傳統(tǒng)教學主要是家庭從小傳承、師徒傳承等,而這個的弊端顯而易見,老藝人的能力、精力有限,教授的人群范圍也有限,并且還要考慮到被教授的人員學習能力和潛力問題,因此在現代傳承方面融入了學校的教學力量,通過高校進行傳播,能夠擴大學習的人群,并且能夠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式將傳統(tǒng)技藝傳播出去,讓非遺產品有更大的展示空間,即使如此,依舊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學校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傳授的模式的差異較大,學校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然后自己去摸索,并且在傳承的效率上較為低下,而且高校中的教師也沒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大多是理論居多,因此在傳授的過程中抽象的知識、原則過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缺乏實訓基地的支撐,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操作能力相差較大,也會導致傳統(tǒng)手藝的丟失。對非遺傳承的老藝術人來說,他們是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不斷地改善,才積累出現現在的經驗,在推行的過程中時間較長,在這個“快餐文化”時代來說,大家更加講求效率,因此,培養(yǎng)出的技藝人才在質量上還有待提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及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保護,因此政府作為非遺傳承的政策制定者及維護者,需要從大局出發(fā),完善相應的政策、鼓勵制度,引導更多的人去傳承非遺文化藝術?,F代學徒制大多是依賴于高職院校、職業(yè)技術學院等,作為傳承的主要載體,國家教育政策應當向其切斜,建立傳承的指導意見,對于技術技能人才進行相應的津貼補助,讓非遺手藝的學習能夠更具有吸引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參與到其中的學習中來。當然政策主要是明確大的方向,各地區(qū)可以根據非遺的實際情況對每個培訓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院校、合作的企業(yè)等進行對應的資金支持,使得高校、企業(yè)更有培訓手藝人的動力,能夠積極地響應國家的號召,其次是對于技能型人才的扶持與肯定,主要是精神和物質上的激勵,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技術技能氛圍,引導全員參與進來,為非遺傳承保駕護航。
作為高校培育人才的模式之一的現代學徒制來說,一方面是著力于國家改革職業(yè)教育的基礎上,為培養(yǎng)更多傳承非遺文化的人才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能夠解決當下就業(yè)難,企業(yè)對口人才的問題,將所學的知識結合實踐進行深入的探究,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能夠有效地解決就業(yè)問題。
校企合作是現代學徒制的一個發(fā)展方向,也是當前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應當重視的環(huán)節(jié)。高品質的培養(yǎng)計劃,讓人才能夠深度的學習、更好地掌握非遺的技能,低數量的合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遺文化在傳承上的變形。例如:四川的川劇“變臉”作為非遺文化之一,是構成川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技術隨著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少的人去深入了解、學習,因此由當地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組織專家、文化傳承人、企業(yè)人員及相關的部門一同討論,形成川劇的傳承指導委員會,為保護這項非遺文化制定相應的培養(yǎng)措施,為培養(yǎng)人才奠定基礎,加強與企業(yè)之間的協(xié)作溝通,建立相應的試點和標準,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搭建實訓基地,能夠活學活用,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且滿足學校和企業(yè)之間的需求。
現代學徒制是當下職業(yè)教育的一個模式,在這個模式下,通過加強學校和企業(yè)之間的交流,建立對應的實訓基地,實現交互式的學習平臺,讓學徒制能夠得到更好的施展,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前提下,也保證了企業(yè)用工的需求,讓青年能夠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還能夠為傳承保護非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交互式學習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是以工作中的內容為教學依據,開設對應的課程,以保證學生能夠無縫銜接,推動現代學徒制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動手操作能力;將課堂模擬成工作場所,提前適應工作氛圍;實行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學徒的身份轉化,將日常的實踐作品當作產品來對待,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非遺中的精髓,能夠在課程中逐步地傳承和保護非遺的發(fā)展;其二是在課堂上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論,運用先進的科技打造教學平臺,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盡可能地滿足個性化需求,圍繞著非遺傳承進行學習,將學習與工作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其三是看重過程與結果的結合,現代學徒制不能只依靠與傳統(tǒng)的學徒考核機制,認為“出師”就是學徒學習的結束,而應當是終身學習,考核只是學習檢驗結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過程,非遺文化的傳承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學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研究,精湛技藝,因此學校對于學徒的學習過程及考核,應當建立對應的檔案,形成互評、自評、他評等記錄,見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成長,當然傳承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于學徒的品德、為人處世等多方面進行培養(yǎng),讓其能夠踏實做事、踏實做人。
傳承非物質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的關注和人才的持之以恒,要想現代學徒制更好地推動學生學習、傳承保護非遺文化,既需要從宏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tǒng)手工技藝學習的行列中,又需要加強學校、企業(yè)之前的溝通交流,緊密合作,深化產教融合,保障現代學徒制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人才,促進人才的長遠發(fā)展,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均衡,以達到制衡的效果,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確保在傳承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保護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