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四川音樂學院
康德哲學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哲學陣營,掀翻了之前經驗派和唯理派兩大對立正營,跳出之前的困境局面,他的批判哲學充分吸取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長處,將兩者進行調和,提高認識能動作用的高度,這不僅僅體現在認識方式,而是對于諸多領域的方法論加以強化。康德改弦更張、另辟新徑,他重建了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其著作《純粹的理性批判》第二版序中指出:“本判斷乃是一個方法論,即非學問自身之體系”,康德哲學的出現,可以說是自近代以來一種哥白尼式的革命。其中的美學思想和鑒賞審美上的建樹更是開古一新。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美的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有人認為美是情感的吸引;也有人覺得沒事架構與各種理性分析下的合理,是剛強亦是柔弱,那么,這些種種差異化之下,康德又是如何看待什么才是美的呢?他通過《判斷力批判》、《純理性批判》等幾部著作又對鑒賞判斷做出了明確的指示,“鑒賞”之所以能夠判斷,因為有社會的存在,有他人的存在,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衣食住行都不得不與別人比較。那么,這其中就必然存在差異,差異化為鑒賞架構依據,從而引導判斷,在現實生活,紅花作為一個客觀的實物,花之紅只是一個知性概念,是存于表象的一個契機,但正是這種契機喚起了人主觀情感之愉悅,所以我們才會產生紅花之美的界定,美在于主體主觀的情感,明確這一觀點之后,康德又在判斷的主觀情感做出規(guī)范,對于鑒賞判斷有了更見清晰的闡述。
康德將人的鑒賞判斷歸納出四個基本范疇,得出了四個基本明確限定,依次分為量、質、關系、模態(tài)。并以此為范圍展開分析。
康德首先解釋了什么是鑒賞判斷??档抡J為“為了區(qū)分某種東西是不是美的,我們審美判斷的規(guī)定根據是主觀的,是以情感為聯系的活動”他在這里強調將鑒賞判斷與知識判斷區(qū)分開,客觀實在與主管情感區(qū)分開??陀^實在的東西只是一個契機,一個能讓主體興奮振奮的契機,它能夠喚起人的某種情感,或是愉快、或是不悅,是主體本身情感的變化,是無利害的。如果看到現實對象時,先有了知識或對于表象美的判斷,那就成為有目的的判斷。
首先美的感受是無概念性,而有作為一個普遍愉快的對象表現出來的,但這種普遍性即不能由個人感官產生,也不能由感念得來,康德認為這是一種主觀的普遍性,而且是經驗性判斷在先,愉快在后的普遍性,即美的傳達時無概念的普遍性。
在認識過程中,康德將經驗目的和先經驗目的進一步區(qū)分,感性直觀中看到的目的現象或關系源自經驗目的;先經驗目的則挑經剔所有經驗內容,提供一種先天的、普遍有效的目的關系概念,顯現出超乎經驗目的特別之處,這說明純粹的美是一種形式,在現實的審美中,審美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顯然,審美判斷絕不能夠涉及客體的存在、質料和內在屬性,僅僅是一種和目的性的純形式相關,因而又可稱為形式上的和目的性。
康德將美的愉悅這一內心情感的變化和主觀聯系起來,這里所說的必然性是有條件的、主觀的必然性,這種條件就是共感,共感建立在感情之上,它是作為一種共同的感情為基礎的,而非偶然,這種無需概念而被認識、進而生發(fā)出一種必然的愉悅就是美。正如個人對某一中顏色的偏愛一般,當你的視覺感官再次看到這種顏色,你的主觀和它所產生的愉悅就會建立共感。
康德將認識能力和欲求能力分離出來,推崇純粹的自由判斷。另一方面他把鑒賞判斷過于主觀化,以至于脫離了現實。就整體而言他對美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使得形而上的哲學體系有了新的活力。
注釋:
[1]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2011 年12 第一版,商務印書館。
[2]李澤厚著.《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2003年10 月第一版,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康德著.《康德美學文集》,2016 年9 月15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