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 曹中保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tǒng)危急重癥,一般由消化道潰瘍、肝硬化等引發(fā),具有起病急、出血量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統(tǒng)計顯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高達8.5%~14.5%,一旦發(fā)病,機體血容量快速下降,甚至可造成周圍循環(huán)衰竭而危及生命,早期的止血治療至關重要[1]。內科保守治療是臨床主要的治療方法,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生長抑素在本病的治療中獲得了較為可靠的療效,能夠抑制胃酸分泌,收縮血管,保護胃黏膜,加快止血速度,提升止血療效[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奧曲肽聯(lián)合泮托拉唑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消化內科治療的300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0 例。觀察組男89 例,女61 例;年齡18~74 歲,平均年齡(44.8±10.6)歲;出血時間2~20 h,平均出血時間(7.1±4.5)h;胃潰瘍57 例、十二指腸潰瘍68 例、復合潰瘍25 例。對照組男86 例,女64 例;年齡20~75 歲,平均年齡(45.1±10.3)歲;出血時間2~18 h,平均出血時間(6.8±2.7)h;胃潰瘍56 例、十二指腸潰瘍65 例、復合潰瘍2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在發(fā)病24 h 內入院治療,伴有嘔血、黑便、腹痛等癥狀,近3 個月內未使用過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排除需急診手術的大出血、鼻咽部或氣管出血、合并嚴重心腎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藥物過敏等患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禁食、補液、補充血容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使用凝血酶止血治療。對照組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290)治療,40 mg 加入生理鹽水100 ml 中靜脈滴注,12 h/次,持續(xù)用藥3 d。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使用奧曲肽(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注冊證號H20150364),負荷劑量0.1 mg緩慢靜脈注射,之后使用0.3 mg 加入5%葡萄注射液500 ml 中靜脈滴注,可根據(jù)病情加量至0.5 mg,待出血停止后繼續(xù)用藥72 h[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止血時間、輸血量、胃液pH、住院時間、再出血率;再出血以嘔血及黑便次數(shù)增加、Hb 進行下降、網織紅細胞水平上升、中心靜脈壓穩(wěn)定后又下降為判定標準;治療前及治療5 d檢測血常規(guī)中RBC、Hb 水平,采用血生化分析儀檢測;觀察有無頭暈、惡心嘔吐、腹痛、心悸胸悶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用藥后48 h 內出血停止,生命體征穩(wěn)定,嘔血、黑便癥狀逐漸消失,血常規(guī)指標下降不明顯;有效:用藥72 h 內出血停止,心率、血壓穩(wěn)定,嘔血、黑便癥狀逐漸停止,血常規(guī)指標有所下降;無效:用藥72 h 后出血仍未停止或停止后再出血,心率、血壓不穩(wěn)定,仍有嘔血、黑便等癥狀[4]??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5.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各項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胃液pH 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治療指標比較[(),n(%)]
表2 兩組各項治療指標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5 d 后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RBC、H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 后,觀察組的RBC、Hb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5 d 后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5 d 后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5 d 后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與消化道潰瘍、胃腸道炎癥、靜脈曲張破裂等有關,大多起病急驟,出血量大,極易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出血量大者甚至危及生命,需要臨床快速明確診斷、進行止血治療[5]。若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治,可因失血過多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臨床研究顯示,當胃內pH>6.0 時可啟動自體止血作用,而強酸環(huán)境會影響血小板聚集,刺激蛋白酶溶纖素溶解,增強出血風險[6]。因此,抑酸治療是本病基礎治療方法,通過抑制胃酸分泌,升高胃內pH,可促進凝血,提高胃黏膜屏障功能。
泮托拉唑為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通過抑制H+-K+-ATP 酶,阻斷胃酸分泌,并抑制H+外流,減少蛋白酶分泌,從而改善胃內環(huán)境,促進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塊形成,抑制血塊溶解,達到止血作用[7]。同時其代謝產物亞磺酰胺可與質子泵亞單位的半胱氨酸結合,進一步抑制胃酸分泌,發(fā)揮較強抑酸效果[8]。但單一使用泮托拉唑的止血效果較慢,特別對于出血量較大者,總體療效一般,且止血后容易發(fā)生再出血,不利于病情的快速控制,這可能與泮托拉唑對血小板的作用較弱有關[9]。
奧曲肽為新型的生長抑素,作用與生長抑素相當,可抑酸、抑制蛋白酶活性,促進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機制的發(fā)揮,并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提高血管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促進血管收縮,減少內臟血流,保護胃內血管,達到增強止血效果的作用[10]。同時可提高食管括約肌張力,減少胃酸反流,抑制食管黏膜損傷,保護消化器官的功能,從而縮短病程,減少輸血量,加快患者的康復[11]。臨床研究證實,奧曲肽藥效強、作用時間持久,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釋放有較強抑制力,能減輕胃黏膜受損,并收縮內臟血管,減少胃腸血管的血流量,達到止血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胃液pH 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 后觀察組的RBC、Hb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泮托拉唑聯(lián)合奧曲肽治療能協(xié)同增效,兼具抑酸和收縮血管作用,能促進血小板聚集和凝固,加快止血速度,保護創(chuàng)面二次出血,達到確切治療效果,降低再出血率。
綜上所述,奧曲肽聯(lián)合泮托拉唑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效果確切,能縮短止血時間,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率,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