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多維建構(gòu)與瓦解

        2021-11-11 14:23:49

        鄭 雄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說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中的重要觀點(diǎn),其肇端于元代以來的“一代有一代之勝”說,在明清兩代流行不衰,至近人王國維、胡適等集其大成,而被學(xué)界廣泛接受。循著“一代有一代之勝”說的理路,戰(zhàn)國(楚)以后的每個階段皆有其代表文體,并常以“勝”“絕藝”等概念名之;而這些概念的生成,正是士人憑借其文學(xué)觀念,對一代文體地位及其價值的最高標(biāo)榜。然而就我們熟知的情況來看,此說設(shè)定的下限多為元代,且以“曲”為其“勝”。在元代以后,我們不禁要問: 何為明代之勝?

        事實(shí)上,基于元代以來的“一代有一代之勝”說,明清士人已有較為豐富的延伸闡述;總體來看,他們通過多個維度的論說與建構(gòu),將八股文樹立為“明代之勝”。然而,隨著清末民初以來文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諸項(xiàng)變革,研究者們更多地轉(zhuǎn)向?qū)Α凹兾膶W(xué)”與“俗文學(xué)”的關(guān)注,從而標(biāo)舉“傳奇”與“小說”二體,并將其作為明代文學(xué)史書寫的重點(diǎn),八股文為“明代之勝”的說法遂為主流文學(xué)史家所拋棄。

        面對這一現(xiàn)象,在晚近的文學(xué)史編纂浪潮興起之時,劉咸炘便有過評論:“近者小說、詞、曲見重于時,考論漸多,于是為文學(xué)史者爭掇取以為新異,乃至元有曲而無文,明有小說而無文,此豈足為文學(xué)史乎?!?122)對上述研究情況深表不滿。龔鵬程也稱,民國以來,完全接受“一代有一代之勝”的歷史框架而不承認(rèn)“明代之絕藝在于八股文”的觀念,乃是以今人標(biāo)準(zhǔn)揀選、擺布?xì)v史,并主張應(yīng)“尊重當(dāng)時人的文學(xué)見解及文學(xué)現(xiàn)象”。(201)回顧中國文學(xué)史,我們有必要指出明代文體地位變化的這一過程。

        一、 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建構(gòu)的四個維度

        作為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體,八股文在文學(xué)批評史中長期缺席,這一情況已為我們所熟知。吳承學(xué)曾指出,明清時代的八股文評價存在近乎兩極的差異,并謂部分士人之所以“高度評價”八股文,主要是肯定其“時代新事物”的屬性。(83)事實(shí)上,這里的“高度評價”正是出于對“勝”或“絕藝”的標(biāo)榜。

        吳承學(xué)所述已為我們看待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指明了一個重要方向,而筆者以為,欲把握明清士人對此說的理解與建構(gòu),尚有更多內(nèi)容可以挖掘。大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個維度: 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文章與士人精力之關(guān)系、文章與“宗經(jīng)載道”傳統(tǒng)、文體“新變”及其文學(xué)史意義。本節(jié)將就此具為論之。

        (一) 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 八股文乃國家取士之途,為一代制度之重

        對于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的探討,可追溯到曹丕的“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等觀點(diǎn);八股文是為科舉制度而設(shè),故對其作為“明代之勝”的理解也首先著眼于此。如李贄便稱文體的“今古之辨”乃是偽命題,并對時人重古文而輕八股的態(tài)度頗不滿:

        夫千古同倫,則千古同文,所不同者一時之制耳。故五言興,則四言為古;唐律興,則五言又為古。今之近體既以唐為古,則知萬世而下當(dāng)復(fù)以我為唐無疑也,而況取士之文乎?彼謂時文可以取士,不可以行遠(yuǎn),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時矣。夫文不可以行遠(yuǎn)而可以取士,未之有也。(11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來自《左傳》,旨在將文章流傳與修辭掛鉤。李贄雖借用“行遠(yuǎn)”一詞,但卻打破上述關(guān)系鏈條而將前者與國家制度相聯(lián)系,稱文章的傳世與其在政治中的角色密切相關(guān)。且在他看來:“國家名臣輩出,道德功業(yè),文章氣節(jié),于今爛然,非時文之選歟”(117),繼續(xù)論證了兩者的互動。

        雖說李贄之言主要立足于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討論八股文傳世價值,但其距離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了。在他之后,明確以此建構(gòu)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則有艾南英:

        蓋士之出于是涂也久矣!三百年名人卿相、理學(xué)文章之選,相與翊贊太平者,率由是科以出,故其文亦如是。由此觀之,文章之盛衰以一代之制為輕重消長,豈不然歟?[……]今之制藝,必與漢賦、唐詩、宋之雜文、元之曲共稱能事于后世。(355—356)

        這里的“能事”無疑與“勝”同義,而所列賦、詩、雜文、曲諸體,也多為前人認(rèn)可的各標(biāo)一代之“勝”者。至于“三百年名人卿相、理學(xué)文章之選,相與翊贊太平者,率由是科以出”云云,則近于李贄所言“國家名臣輩出,道德功業(yè),文章氣節(jié),于今爛然,非時文之選歟”;而“文章之盛衰以一代之制為輕重消長”一語,也可謂后者文中“彼謂時文可以取士,不可以行遠(yuǎn),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時矣”數(shù)句的再提煉。

        總的來看,艾南英賡續(xù)了余寅、李贄之說,進(jìn)一步將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作為衡量前者盛衰狀況的首要標(biāo)準(zhǔn),而其將八股文視為“明代之勝”的判斷也正是由此而發(fā)。

        (二) 文章與士人精力之關(guān)系: 八股文為明一代士人精力之所出

        就文章與士人精力之關(guān)系,以理解八股文為“明代之勝”的論說,也始于明人。如劉榮嗣曾通觀漢唐間詩歌與明代八股文,欲由此探索詩歌至唐而“始極其盛”這一古典詩歌史上的關(guān)鍵問題:

        詩自漢魏六朝至唐人始極其盛,然往往得之達(dá)官貴人;而處士逸人之流,孟襄陽而外不少概見。蓋其時以詩取士,達(dá)官貴人之于詩,如今經(jīng)生家之于八比文字,全注而眾奮焉,宜其精也。(劉榮嗣423)

        這里雖也從文章與科舉制度的關(guān)系入手,但著眼點(diǎn)卻與前引李贄、艾南英之說大異。即劉榮嗣略過了前述文章與政治間的互動,而直接著眼于二者關(guān)系所帶來的士人精力之專注,并謂其專注程度與相應(yīng)文體的成就之間存在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據(jù)此,正因唐詩與明八股一樣獲得了科舉引流而來的士人精力,遂能超越漢魏六朝,達(dá)到既“盛”且“精”的境界。我們知道,無論在“一代有一代之勝”說還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說中,將詩歌(近體)視作唐代的文體代表,基本上無甚爭議。故筆者以為,文中雖未明確提出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但劉氏從八股文為明代士人“全注而眾奮”之產(chǎn)物的角度出發(fā),將其整體成就作為理解詩歌為“唐代之勝”的參照,實(shí)即承認(rèn)了前說的合理性。更為人熟知的論說則來自王思任《〈唐詩紀(jì)事〉序》:

        一代之言,皆一代精神所出,其精神不專,則言不傳。漢之策,晉之玄,唐之詩,宋之學(xué),元之曲,明之小題,皆必傳之言也。唐詩更為功令之首,上以此取士,下以此立名,故其精神獨(dú)注,祖孫父子兄弟朋友自相模范切磋,宜其言之獨(dú)工矣。(王思任,《王季重十種》78)

        這里的“一代精神所出”與“精神獨(dú)注”等,同樣指向一代士人的精力專注;而被視為“必傳之言”的漢策、晉玄、唐詩、宋學(xué)、元曲、明小題所呈現(xiàn)出的序列,也與傳統(tǒng)的“一代有一代之勝”說無異。還可以看到,王思任也通過明代八股文與唐詩的對比來探討兩者的成就,只是與他人泛論八股文不同的是,這里將目光聚焦到了“小題”這一寫作難度較大的八股文類型。此外,其《吳觀察宦稿小題敘》也有:“漢之賦,唐之詩,宋元之詞,明之小題,皆精思所獨(dú)到者,必傳之技也?!?《王季重雜著》381)所述與上文略異,但同樣就文章與士人精力之關(guān)系重申前論。

        值得一提的是,羅萬藻《崖西詩序》也有:“夫古文諸體,惟詩格律為最嚴(yán)。唐世顓以取士,雖李、杜諸人之才,于他文終不擅美,非其才不足也,詩盡之也。入明以來,學(xué)士大夫往往以全力用之制藝,而以其制藝之余及詩。自有諸科以來,獨(dú)制藝格律之嚴(yán)與詩正敵爾。夫人羔雁所資,銳異之氣于焉畢竭,故一代之傳業(yè)在是,可謂擅美?!?172)以為士人精力專注、文體格律及文體成就三者關(guān)系密切,據(jù)此強(qiáng)調(diào)八股文乃“一代之傳業(yè)”而“可謂擅美”。陳懿典與陳弘緒則更進(jìn)一步,或謂“能精舉業(yè)者,未有不能為詩、古文詞者也;而詩、古文可傳者,亦往往出精舉業(yè)之手?!?陳懿典662—663)或稱八股文乃“學(xué)問聰明之會”,“辛亥以來,八股未窺而能詩、古文者鮮矣?!?傅占衡27)

        (三) 文章與“宗經(jīng)載道”傳統(tǒng): 八股文為載道之具,可以發(fā)明圣人與經(jīng)典之蘊(yùn)

        歷代涉及文章與“宗經(jīng)載道”傳統(tǒng)的討論眾多,毋庸贅言,而明清時代有關(guān)八股文為“明代之勝”的闡說也常由此入手。如明人李維楨曾說:“國家以經(jīng)義取士,理最正,法最善?!?439)從這里的“理最正”三字來看,已然有以“宗經(jīng)載道”為準(zhǔn),標(biāo)舉八股文價值的意味。其后的黃道周則稱:“制舉義原本《四書》,以圣門之微言,導(dǎo)才人之弘致。茍能真切究心,雖淵、騫接手,何必以是自薄乎!”(362)以為八股文具備“原本《四書》”的文體優(yōu)勢,士子若能恪守“宗經(jīng)載道”之旨,則其文章對經(jīng)典與圣道的闡發(fā),甚至可以毫不遜色于顏淵、閔子騫等孔門賢人。時人倪元璐亦謂:“今文之高者,根抵仁義,綜絡(luò)經(jīng)制體用,沛然抗裁古昔?!?3167)這里的“根抵仁義,綜絡(luò)經(jīng)制體用”無疑是“宗經(jīng)載道”的同義轉(zhuǎn)述,而這一性質(zhì)則使得八股文之“高”者可以“抗裁古昔”。

        立足于這一維度,并實(shí)現(xiàn)將八股文納入“一代有一代之勝”說的,同樣是艾南英:

        制藝一途挾《六經(jīng)》以令文章,其或繼周,必由斯道。今有公評,后有定案,吾輩未嘗輕恕古人,后來亦必苛求吾輩。使有持衡者衡我明一代舉業(yè),當(dāng)必如漢之賦,唐之詩,宋之文。(223)

        “繼周”來自《論語·為政》,意指“繼周而王者”。而根據(jù)“制藝一途挾《六經(jīng)》以令文章”一語則可知,這里借用“繼周”一詞,乃用以描述明人八股文對圣人思想與《六經(jīng)》精義的闡發(fā)。

        概而言之,艾南英所述與黃道周、倪元璐之說大抵一致,同樣承自前人涉及八股文“宗經(jīng)載道”屬性的觀點(diǎn),并據(jù)此將其作為“明代之勝”,納入“一代有一代之勝”說。

        (四) 文體“新變”及其文學(xué)史意義: 八股文具備文體與辭調(diào)創(chuàng)新

        有關(guān)“新變”之于文體文學(xué)史意義的闡說,始于南朝的劉勰、蕭子顯等人之論,而這里所欲探討的“新變”,則包括“文體創(chuàng)新”與“辭調(diào)創(chuàng)新”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且前引吳承學(xué)對于明清時代八股文評價的論述,也是以此為基礎(chǔ)的考量。

        總的來看,相關(guān)的討論大抵萌于崇尚“童心”或“性靈”的晚明文士。如李贄《童心說》:

        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yè),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99)

        這里所臚列的近體、傳奇、院本、雜劇等,基本為隋唐至元間各時代的新興文體,故李氏反復(fù)提到的“變”即“文體創(chuàng)新”。還需要指出的是,文中雖未明白揭橥,但在“雜劇”后系以《西廂記》(《西廂曲》)、《水滸傳》與八股文(“舉子業(yè)”),并將它們一并納入“古今至文”之列,實(shí)已有標(biāo)榜八股文為明代文體代表的強(qiáng)烈意味。類似的觀點(diǎn)也見于袁宏道之說:

        今代以文取士,謂之舉業(yè),士雖借以取世資,弗貴也,厭其時也。夫以后視今,今猶古也,以文取士,文猶詩也。后千百年,安知不瞿、唐而盧、駱之,顧奚必古文詞而后不朽哉?且所謂古文者,至今日而敝極矣。何也?優(yōu)于漢謂之文,不文矣;奴于唐謂之詩,不詩矣。取宋、元諸公之余沫而潤色之,謂之詞曲諸家,不詞曲諸家矣。大約愈古愈近,愈似愈贋,天地間真文澌滅殆盡。獨(dú)博士家言,猶有可取。其體無沿襲,其詞必極才之所至,其調(diào)年變而月不同,手眼各出,機(jī)軸亦異,二百年來,上之所以取士,與士子之伸其獨(dú)往者,僅有此文。而卑今之士,反以為文不類古,至擯斥之,不見齒于詞林。嗟夫,彼不知有時也,安知有文!(184—185)

        與李贄所言一致,這里的“體無沿襲”也指八股文的“文體創(chuàng)新”,而“其調(diào)年變而月不同”則關(guān)乎八股文的“辭調(diào)創(chuàng)新”。在袁宏道看來,承襲前人熟悉的文體與辭調(diào)進(jìn)行寫作,便好比是梁下架屋,終將使文章格局愈來愈小。當(dāng)然,袁氏所批判的主要是李攀龍、王世貞等人所倡導(dǎo)的文壇風(fēng)氣,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而循其思路,只有同時具備文體與辭調(diào)創(chuàng)新的八股文,方能令作者手眼各出、機(jī)軸互異而接近“天地間真文”。

        據(jù)此維度,更明確地將明代八股文納入“一代有一代之勝”說的,主要是清人。如尤侗便稱:“或謂:‘楚騷、漢賦、晉字、唐詩、宋詞、元曲,此后又何加焉?’予笑曰:‘只有明朝爛時文耳!’”(369)這里所列文藝諸體皆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尤氏對八股文雖以“爛”字貶之,卻也無法否認(rèn)“新變”之于其文學(xué)史意義的決定性影響。焦袁熹則說:“若夫新規(guī)特起,必有含跨之能;余氣相乘,未見代興之勢。李唐詩學(xué)具如前語,宋元沿其支流,漸以不振;而宋人之填詞,元人之曲子、小說,小道可觀,竟能與六籍同其不朽。明三百年詩道之衰亦具如前語,大抵學(xué)無實(shí)學(xué)、才非真才,仰晞宋元,未敢以季孟相許,而況于唐人乎?其力能與唐人抵?jǐn)?,無毫發(fā)讓者,則有八股之文焉。”(293)同樣從“文體創(chuàng)新”的角度出發(fā),稱道明代八股文堪與唐詩、宋詞、元曲等前代之“勝”并列。

        在清人的眾多論說中,又以焦循所述最為豐富也最具集成的意義:

        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歸熙父、金正希、章大力數(shù)十家,洵可繼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立一門戶。而李、何、王、李之流乃沾沾于詩,自命復(fù)古,殊可不必者矣。夫一代有一代之所勝,舍其所勝以就其所不勝,皆寄人籬下者耳。余嘗欲自楚騷以下至明八股撰為一集,漢則專取其賦,魏晉六朝至隋則專錄其五言詩,唐則專錄其律詩,宋專錄其詞,元專錄其曲,明專錄其八股,一代還其一代之所勝。(《易余籥錄》463)

        與李贄、袁宏道等人的態(tài)度相承,焦循對于文體也主張“自立門戶”而反對“寄人籬下”。故在他看來,明代“自命復(fù)古”的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李攀龍諸人,并未真正把握住時代的大勢,其文學(xué)史意義尚不及胡友信、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等八股名家。而這里將八股文納入包括楚騷、漢賦以至宋詞、元曲在內(nèi)的文學(xué)史序列中,作為“明代之勝”,便是以“文體創(chuàng)新”為準(zhǔn)。且其《時文說三》又有:“時文之理法盡于明人,明人之于時文,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也?!?《雕菰集》110)則主要從“辭調(diào)創(chuàng)新”的角度重申前論。

        綜上所述,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文章與士人精力之關(guān)系、文章與“宗經(jīng)載道”傳統(tǒng)、文體“新變”及其文學(xué)史意義,便是明清士人借以建構(gòu)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四個主要維度。那么,四者間存在著何種聯(lián)系?它們又是如何聚在一起,共同構(gòu)筑了明清士人對此說的認(rèn)識呢?筆者以為,或許可以有兩個思考的方向。

        首先,四個維度大抵分屬外部與內(nèi)部視角。其中,前兩者指向的是文章與政治及作者之關(guān)系,主要是針對文章外圍的探討;而后兩者則關(guān)注文章的思想內(nèi)蘊(yùn)與文體特征,算是深入文章的內(nèi)部。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清士人涉及以上四個維度的闡說,可謂就明代八股文內(nèi)、外部諸多因素的考察而建構(gòu)起來的,關(guān)于明代文學(xué)史的一種基本認(rèn)識。

        其次,四個維度均與科舉制度存在聯(lián)系。除開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不論,正因八股文為國家取士的工具與士子進(jìn)身之階梯,故方得匯聚一代士人的精力以從事寫作;且又因其為朱元璋與劉基所制定的“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張廷玉等1693)的命題方式,以及“略仿宋經(jīng)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1693)的文體設(shè)定下的產(chǎn)物,遂更易具備接近“宗經(jīng)載道”屬性與文體“新變”的可能。換言之,基于以上四個維度而建構(gòu)的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便恰似矗立在科舉制度這一基石上的一座四面合圍的建筑,兩者命運(yùn)唇齒相依、休戚相關(guān)。

        此外,若回溯以上論述也會發(fā)現(xiàn),論者標(biāo)準(zhǔn)之于所述對象,有時也并非完全契合。如在對“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的探討中,艾南英曾謂明代八股文“必與漢賦、唐詩、宋之雜文、元之曲共稱能事于后世”。我們知道,唐、宋兩代分別以詩賦、策論等取士,然漢、元兩代卻未曾以賦、曲取士。故清人李漁便批評此類觀點(diǎn)稱:“不知者曰:‘唐以詩掄才而詩工,宋以文衡士而文勝,元以曲制舉而曲精。’夫元實(shí)未以曲制舉,是皆妄言妄聽者耳?!?34)但不管怎么樣,士人們憑借其文學(xué)觀念,賡續(xù)元以來出于推尊元曲之目的而建構(gòu)的“一代有一代之勝”說,并將其下限延伸到明代,有效地充實(shí)了中國文學(xué)史的敘述,依舊是富有積極意義的探索。

        二、 明清時期的八股文批判及其意義

        從根本上看,由于八股文與科舉制度的密切關(guān)系,明清兩代有關(guān)其為“明代之勝”的闡說,便來自士人們對應(yīng)試文體價值的思考。并且,回顧文學(xué)史則可知,對八股文的批判幾乎與肯定其為“明代之勝”的論說相伴而生;而通觀明清時期的八股文批判又可見,它們幾乎與前述肯定、建構(gòu)之說一一對應(yīng)、針鋒相對。

        事實(shí)上,自科舉始興的隋唐以來,應(yīng)試文體的價值便是士人熱衷探討的話題。如韓愈便曾在《答崔立之書》中承認(rèn),試后對于自己應(yīng)試的詩、賦、策等亦難以卒讀;而蘇軾《議學(xué)校貢舉狀》也就應(yīng)試文體與“文章”“政事”的關(guān)系發(fā)論,稱其多屬“無用”之作。

        首先,就“文章與政治之關(guān)系”的維度而言,明清士人對于八股文的批判,便是承著韓愈與蘇軾的思路而來。如相比艾南英等憑借“文章之盛衰以一代之制為輕重消長”的標(biāo)準(zhǔn),將八股文視為“明代之勝”的說法,許學(xué)夷便有“舉業(yè)求售于一時,而詩文定論于后世”(3628)的判斷,稱八股文只是士子干祿的媒介,并不具備詩歌、古文那樣的傳世價值。清人梁杰《四書文源流考》所述則更為詳括:

        時文之道與他著述異。魯壁之經(jīng),汲冢之策,丹枕之《鴻烈》,胡盧之《漢書》,古則愈貴;時文云者,既以逢時,時過則精華既竭,褰裳去之,而新科墨刻且汗牛充棟而來,與之代興矣。詩賦盛于唐試之作,諸家集雖間存一二,而《藝文志》集部寧載俳諧、傳奇、笑林、雜說,惟試律之詩、官韻之賦絕無專書著錄,則史體宜爾。時文設(shè)科,與彼何異?(11a)

        以為八股文與經(jīng)史著述的價值差異在于“逢時”,過時則必然被“新科墨刻”取代;可用以佐證之例,便是官修《藝文志》對唐人省試詩與律賦的忽視。可見梁杰也否認(rèn)八股文的傳世價值,而循其思路,將八股文視為“明代之勝”的說法便無從談起。

        其次,就“文章與士人精力之關(guān)系”的維度來看,有別于王思任等著眼于一代士人精力之專注,并據(jù)此視八股文為“必傳之言”的態(tài)度,顧炎武則謂“八股之害”甚于焚書坑儒:

        昔人所須十年而成者,以一年畢之。昔人所待一年而習(xí)者,以一月畢之。成于剿襲,得于假倩,卒而問其所未讀之經(jīng),有茫然不知為何書者。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日知錄集釋》372)

        指出明代科舉專取《四書五經(jīng)》的命題方式,并未促成士子鉆研經(jīng)典、追求圣道的熱情,反卻培植了他們急功近利、鉆營取巧的不良習(xí)氣。而諸多“成于剿襲,得于假倩”的八股文自無切實(shí)價值,更遑論“必傳之言”。觀點(diǎn)與此一致者尚有顏元:“天下盡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無學(xué)術(shù),無學(xué)術(shù)則無政事,無政事則無治功,無治功則無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鐘陵編477)

        此外,羅萬藻、陳懿典等稱道八股文“格律之嚴(yán)與詩正敵”,且又聚焦一代士人“銳異之氣”而“可謂擅美”,以及“能精舉業(yè)者,未有不能為詩、古文詞者”的觀點(diǎn),也未得明清士人的普遍認(rèn)可。如黃宗羲便謂:“三百年人士之精神專注于場屋之業(yè),割其余以為古文,其不能盡如前代之盛者,無足怪也?!?11)對于一代士子精力“專注于場屋之業(yè)”的局面,黃氏所關(guān)注的并非其對八股文為“明代之勝”的造就之功,而是斥責(zé)其造成明代古文式微的惡果。袁枚也說:“時文之學(xué),不宜過深;深則兼有害于詩。前明一代,能時文,又能詩者,有幾人哉?”(267)以為士人沉浸于八股文技巧的研習(xí),對其詩歌寫作有著十分消極的影響。

        再次,就“文章與‘宗經(jīng)載道’傳統(tǒng)”的維度言之,相應(yīng)的批判也不少。如明人吳寬便責(zé)難時人八股文雖本《四書》以立說,又“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對偶”,但也僅是“穿鑿牽綴”的“腐爛淺陋可厭之言”而“宜為人所棄”。(342—343)王陽明則曰:“夫自百家之言興,而后有《六經(jīng)》;自舉業(yè)之習(xí)起,而后有所謂古文。古文之去《六經(jīng)》遠(yuǎn)矣,由古文而舉業(yè),又加遠(yuǎn)焉。士君子有志圣賢之學(xué),而專求之于舉業(yè),何啻千里!”(916)以為應(yīng)試文章在闡發(fā)圣道方面尚不及古文。顧炎武之說則更尖銳:“今之經(jīng)義、論、策,其名雖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學(xué)之人?!?《日知錄集釋》368)又稱:“今以書坊所刻之義,謂之時文,舍圣人之經(jīng)典,先儒之注疏與前代之史不讀,而讀其所謂時文?!?《顧亭林詩文集》23)舉子既多束書不觀而僅以坊刻房稿為指南,這樣的二手文章自是難有“宗經(jīng)載道”之旨可言。

        最后,針對“文體‘新變’及其文學(xué)史意義”這一維度的批判,則可見于錢謙益、王世貞及顧炎武等人的言論。如錢謙益《家塾論舉業(yè)雜說》便有:“或問:‘時文可傳乎?’曰:‘必不傳。王介甫始作制義,而介甫之制義,今無只字。劉文成《覆瓿集》所傳《春秋義》者,前元應(yīng)舉之作,兔園村夫子,咸可奮筆也。’”(1505)批判的矛頭直指“文體創(chuàng)新”,且以王安石“始作制義”而“今無只字”的例子,否定了前者之于八股文傳世價值的作用。相比之下,王世貞與顧炎武所言主要針對八股文的“辭調(diào)創(chuàng)新”。如王世貞在《科試考四》中寫道:

        文體則恥循矩矱,喜創(chuàng)新格,以清虛不實(shí)講為妙,以艱澀不可讀為工,用眼底不常見之字謂為博聞,道人間不必有之言謂為玄解。茍奇矣,理不必通,茍新矣,題不必合;斷圣賢語脈以就己之鋪敘,出自己意見以亂道之經(jīng)常。及一一細(xì)與解明,則語語都無深識。白日青天之下,為杳冥魍魎之談,此世間一怪異事也。(2051)

        指責(zé)時人盲目追求“清虛不實(shí)講”“艱澀不可讀”等辭調(diào)“新格”的行為實(shí)屬誤入歧途,而如此寫成的八股文亦近于“杳冥魍魎之談”。顧炎武則論明人“試文格式”曰:“嘉靖以后,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睹献印吩唬骸蠼痴d人,必以規(guī)矩?!裰疄闀r文者,豈必裂規(guī)偭矩矣乎?”(《日知錄集釋》374)可見他對“辭調(diào)創(chuàng)新”之于八股文價值的提升作用也極為懷疑。此類言論,與尤侗、焦循等人強(qiáng)調(diào)文體“新變”,并據(jù)此視八股文為“明代之勝”的觀點(diǎn),顯然大異。

        以上就明清士人的八股文批判略作梳理,那么對此類與推崇八股文為“明代之勝”的主張針鋒相對的意見,又該如何理解呢?筆者以為,或許也可以有兩條思考的路徑: 其一為諸人所論對象的具體差異,其二則是明清士人對文體傳世價值的根本認(rèn)識。

        雖說雙方所論皆為明代八股文,但具體對象卻并不完全一致。如被袁宏道目為“手眼各出,機(jī)軸亦異”的八股文,主要出于唐順之、瞿景淳等人之手,自然不會是顧炎武口中的“成于剿襲,得于假倩”者。同樣,被王世貞比作“杳冥魍魎之談”的文章,大概也難以被李贄視為“可以行遠(yuǎn)”者。至于得到倪元璐肯定的“根抵仁義,綜絡(luò)經(jīng)制體用”之作,也主要指“今文之高者”,而近于黃道周稱賞的“真切究心”于《四書》的文章。

        再以錢謙益《家塾論舉業(yè)雜說》為例。雖也稱八股文“必不傳”,但對其是否可廢的問題,錢氏的態(tài)度也十分明確:“何可廢也!三百年之舉子,精神心術(shù),著見于是?!?1506)且下文又有:

        杜工部云:“別裁偽體親風(fēng)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庇嘀^時文亦然,有舉子之時文,有才子之時文,有理學(xué)之時文。是三者皆有真?zhèn)危苡诖酥獎e裁者,是亦佛家所謂正法眼藏也。(1508)

        指出各類八股文中真?zhèn)纬煞植⒋妫孔討?yīng)在學(xué)習(xí)中養(yǎng)成辨識力,以實(shí)現(xiàn)轉(zhuǎn)益多師之目的。雖說這只是一段教育子弟習(xí)文的話,但卻切實(shí)反映了前述爭端的核心。即諸人所言多乏辯證意識,故對凝聚近三百年舉子“精神心術(shù)”的復(fù)雜事物——八股文,其態(tài)度便僅有一味的肯定或否定。易言之,在持論雙方尖銳對立的背后,實(shí)則存在討論對象的具體差異。

        清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奏論八股文“空言而不適于用”等三大弊病,主張“應(yīng)將考試條款改移而更張之,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shí)學(xué)之道”(賀長齡編9a),禮部答復(fù)稱,明清士子的八股文雖有“腐爛抄襲”者,但明代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yīng)旂及清初諸多八股名家之作,皆來自對圣賢義理的“心領(lǐng)神會”與“融液貫通”,兩者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而“未可概訾毀”(9a)。

        汪廷珍則說:“夫時文者,古文之一體,猶之碑、志、傳、記、表、疏、論、序云耳。以剽竊腐爛者之不足言文,乃并時文而小之,過矣!”(15b)亦謂八股文有“深于經(jīng)術(shù)、理學(xué)、詩、古文詞”(16a)與“剽竊腐爛”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當(dāng)然,雖說明代八股文也有“深于經(jīng)術(shù)、理學(xué)、詩、古文詞”者,但正如韓愈、蘇軾、許學(xué)夷等人所言,就文章的傳世價值來看,包括八股文在內(nèi)的應(yīng)試文體無疑皆有所欠缺。除了被錢謙益目為“必不傳”者之外,清人龐天池也說:“今之必不能傳于后者,八股也”。(張潮25)錢泳則引時人評語稱,八股文不列于文品便如豬不入于畫,而其根據(jù)則在于:“今所流傳字幅詩文詞賦以及雜言小說,無不可書之屏幛,曾見有錄荊川、鹿門、歸、胡、陶、董之制義者乎?”(381)以世人屏幛題寫的內(nèi)容為例稱,即使是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名家所撰八股文,其傳世價值亦不及詩文詞賦,甚至是雜言小說。梁杰則拈出“天下之事,惟無所為而為者乃可以不朽”一語,作為評判文章傳世價值的主要標(biāo)準(zhǔn),并論曰:

        眾楚人咻之,則求其齊語不可得;置之莊岳數(shù)年,則求其楚語又不可得,習(xí)之說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利之說也。如此則不收于《藝文志》也宜,故曰:天下之事,惟無所為而為者乃可以不朽。(11a)

        即相較“無所為而為”的詩歌、古文,八股文屬于“有所為而為者”,且因其本身附著了太多功利成分,遂難有前者那樣的永恒價值,故“不收于《藝文志》也宜”。事實(shí)上,大部分明清士人對此已有清醒的認(rèn)識,一個頗為明顯的地方便在于,他們很少在文集中收錄八股文,即使是頌揚(yáng)者也不例外。劉咸炘則稱:“制藝之為學(xué)者所賤久矣,校讎著錄者與曲劇、平話同屏不錄,編文集者偶存之,必別為外集,乃至其序,亦以為不雅而當(dāng)刪。”(69)士人文集不僅忌收八股文,甚至是為其撰寫之序也常因“不雅”而被棄。

        那么,這些批判意見對于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文學(xué)史意義,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呢?

        總的來看,相較明清士人的建構(gòu)工作而言,上述批判還未能發(fā)揮出完全消解此說文學(xué)史意義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大抵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梁杰所言“利之說”,由于八股文與科舉制度的關(guān)系,在后者的強(qiáng)力保障下,八股文得以長期憑借前述四個維度保有著文體地位,故艾爾曼也稱:“明清之時,這些反對的聲音被湮沒在廣大士人的一片歡呼喝彩之中?!?艾爾曼204)其次則關(guān)乎新舊文學(xué)評價體系中的文體代表選擇,在清末民初以降,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攜帶著新的文學(xué)評價范式到來之前,舊的文學(xué)評價體系還難以提出新的、更具代表性的文體,這從人們在八股文外尚未找到更合適的替代者,并佐以更有力的論證便可得見。例如,明人袁宏道、卓人月、沈?qū)櫧椧苍鴮ⅰ峨⑵朴瘛贰洞虿莞汀贰稈熘骸贰读_江怨》等民歌譽(yù)為“萬一傳者”與“我明一絕”,或視明代“名公所制南曲傳奇”為“雄絕一代,堪傳不朽者”,而有著近乎“明代之勝”的標(biāo)榜意味,但這些意見并未得到時人的更多回應(yīng)。

        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雖說這些批判與反對的聲音被湮沒在歡呼喝彩之中,但其態(tài)度與意見也并非毫無價值。亦如艾爾曼所言:“明清兩代貶低八股文的言論在20世紀(jì)得到了強(qiáng)有力的呼應(yīng)?!?204)這些意見被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以來的批評家繼承與吸收,且隨著清末民初以降社會、文學(xué)等領(lǐng)域的諸項(xiàng)變革,后者終以釜底抽薪的姿態(tài),促成了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瓦解。

        三、 清末民初以降的八股文批判與文學(xué)史重構(gòu)

        清末民初以降的八股文批判,主要是在兩大背景下展開的: 其一為科舉制度的廢除與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的興起,其二則是“文學(xué)”觀念的更新與文學(xué)研究范式的轉(zhuǎn)變。隨著兩大背景及其力量開始發(fā)揮作用,八股文在文學(xué)史上的命運(yùn)便急轉(zhuǎn)直下。

        前文已論及,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乃構(gòu)筑于科舉制度這一基石之上,故后者在清末被廢的事實(shí),已然對此說的合理性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打擊。而周作人也說:“民國初年的文學(xué)革命,據(jù)我的解釋,也原是對于八股文化的一個反動?!?周作人,《論八股文》)隨著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的興起,八股文等舊事物被置于新的文學(xué)與文化視野下進(jìn)行審視與批判,則又加深了上述打擊的效果。例如,魯迅便稱“反對八股是極應(yīng)該的”,“八股原是蠢笨的產(chǎn)物”,又進(jìn)而指責(zé)道:“甚么代圣賢立言,甚么起承轉(zhuǎn)合,文章氣韻,都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難以捉摸。”(109)胡適則站在應(yīng)試文體“反文學(xué)”的立場,對八股文等大加撻伐,如曰:“元朝把科舉停了近八十年,白話的文學(xué)就蓬蓬勃勃的興起來了;科舉回來了,古文的勢力也回來了,直到現(xiàn)在,科舉廢了十幾年了,國語文學(xué)的運(yùn)動方才起來?!?5)可以看到,這里所引魯迅、胡適之說大抵皆承自明清士人對于八股文的批判,只是在新的時代與文化背景下,它們顯得比后者更為激進(jìn)與徹底。

        所謂“勝”“絕藝”等表述,是士人憑借其文學(xué)觀念,對一代文體地位及其價值的最高標(biāo)榜;從這個意義上講,包括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在內(nèi)的“一代有一代之勝”說,在根本上指向的終究是中國文學(xué)史的書寫。因此,相較前引魯迅、胡適之言,直接決定此說文學(xué)史命運(yùn)的,則是清末民初以降“文學(xué)”觀念的更新與文學(xué)研究范式的轉(zhuǎn)變,以及伴之而來的文學(xué)史重構(gòu)。

        例如,胡懷琛《中國文學(xué)史概要》(1931年)便秉持“文學(xué)的實(shí)質(zhì)是情感”這一“談文學(xué)的人所公認(rèn)”的觀念(4),主要強(qiáng)調(diào)“文學(xué)”的“情感”特性。譚正璧《文學(xué)概論講話》(1934年)對“文學(xué)”的定義,乃以胡適所言“文學(xué)是達(dá)意表情的工具”為準(zhǔn),并稱書中的詩論、賦論、樂府論、詞論、曲論、小說論、彈詞論等,已將中國文學(xué)的基本知識“搜輯靡遺”(1)。劉經(jīng)庵《中國純文學(xué)史綱》(1935年)則遵循羅家倫關(guān)于“文學(xué)”為“有想象,有感情,有體裁,有合于藝術(shù)的組織”的定義,主要關(guān)注詩歌、詞、曲及小說等“純文學(xué)”作品;即使是辭賦、古文等傳統(tǒng)文體大宗,也不在其主要討論范圍之內(nèi)(1)。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雖也設(shè)置了“元明的詩歌”一節(jié),并大略梳理了高啟、袁凱至公安、竟陵諸派間的發(fā)展脈絡(luò),卻稱明代文學(xué)“除傳奇及小說承了元代的遺風(fēng)余韻,頗為可觀外,詩文二者,實(shí)不足道”(140—141)。作為當(dāng)時中國純文學(xué)史的代表作,劉經(jīng)庵的做法無疑典型地體現(xiàn)了時人在“純文學(xué)”觀念引導(dǎo)下的文學(xué)史書寫。

        以“俗文學(xué)”為重心的文學(xué)研究范式的引入,同樣來自胡適等“文學(xué)革命”發(fā)起人的開拓與奠基。如胡適曾在《白話文學(xué)史》的《引子》中宣稱:“中國文學(xué)史上何嘗沒有代表時代的文學(xué)?但我們不該向那‘古文傳統(tǒng)史’里去尋,應(yīng)該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學(xué)里去尋。因?yàn)椴恍す湃?,所以能代表?dāng)世!”(4)另一個重要的代表則是鄭振鐸及其《中國俗文學(xué)史》,在他看來,只有“不登大雅之堂”而“為學(xué)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俗文學(xué)”,方是“中國文學(xué)史主要的成分”與“中國文學(xué)史的中心”(鄭振鐸1)。與此同時,響應(yīng)上述號召的便有顧實(shí)、趙景深、陳冠同等文學(xué)史家,而諸人的響應(yīng)也鮮明地體現(xiàn)在他們對明代文學(xué)史的理解與書寫上。如顧實(shí)《中國文學(xué)史大綱》(1926年)便有:“明固亦有作古文者,然時代一般之好尚,無可奈何,終如鑄型而已。[……]詩亦古文辭一流,全止擬古而已。故詩文俱無可論者,僅小說、戲曲猶有可觀,直無異沙漠中之小叢林(oasis)矣?!?272)而趙景深《中國文學(xué)小史》(1928年)則謂:“明代以小說、傳奇為文學(xué)特點(diǎn),詩文均遜?!?178)顯然,無論是“沙漠中之小叢林”的比喻,還是“文學(xué)特點(diǎn)”的表達(dá),皆旨在標(biāo)舉小說與傳奇為明代文體代表;而這一行為的背后,自然皆是“俗文學(xué)”觀念引導(dǎo)下的文學(xué)史書寫。再如,陳冠同《中國文學(xué)史大綱》(1931年)雖標(biāo)榜“捉住時代,注重創(chuàng)造的文學(xué)”(1),但其對明代文學(xué)史的論說,卻完全無視在文體與辭調(diào)上極富創(chuàng)新性的八股文,以及眾多明清士人據(jù)此將之作為“明代之勝”的大量論述,而是追隨胡適《白話文學(xué)史》的主張,繼續(xù)頌揚(yáng)傳奇、小說等“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學(xué)”。

        可以看到,在清末民初以降“文學(xué)”觀念的更新與文學(xué)研究范式的轉(zhuǎn)變,以及伴之而來的文學(xué)史書寫革命中,針對明代文學(xué)史的梳理,將包括八股文在內(nèi)的諸體詩文排除在敘事中心之外,而將筆墨聚焦于“小說”與“傳奇”這兩類更具“純文學(xué)”與“俗文學(xué)”價值的文體上,已然成為主流文學(xué)史家的共識。對此,可以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中的一段文字作為總結(jié):“‘一代有一代之所勝’,我們不要‘舍其所勝’,明代文學(xué)所勝,一是稱為傳奇的歌劇,一是白話小說?!?895)

        值得一提的是,在標(biāo)舉“小說”與“傳奇”為明代文學(xué)代表的論說當(dāng)中,文學(xué)史家在何體更具代表性的問題上,也存在著一些分歧。如劉經(jīng)庵便認(rèn)為:“明朝的代表文學(xué)為傳奇與小說,而小說尤為明朝文學(xué)的精華?!?359)將明人“小說”的地位置于“傳奇”之上。此觀點(diǎn)也得到胡云翼的支持:“傳奇與小說同為明代的代表文學(xué),小說又為一代文學(xué)的精華,這是我們研究明代文學(xué)不可不加以特別注意的?!?249)與之不同,譚正璧則稱:“曲為元、明、清三代最盛的文學(xué): 元以雜劇著;明清以傳奇著?!?156)將“傳奇”視為明代的文體代表。而盧前(冀野)也接著“元代是雜劇的時代,而明代是傳奇的時代”的話頭,繼續(xù)說道:“明代傳奇如此的盛況,與元雜劇將永遠(yuǎn)同其光榮?!?100)

        盡管上述分歧依然存在,但在這些文學(xué)史家所主導(dǎo)的文學(xué)史書寫中,無論是根據(jù)“特點(diǎn)”與“精華”的表達(dá),抑或是“最盛”與“著”的定性,尤其是以作為“中國文學(xué)史體系完成本土化實(shí)踐的標(biāo)志”(陳廣宏238)的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所述為典型代表,始于明清時代的“明代之勝”的稱號,已然轉(zhuǎn)移到了“小說”與“傳奇”等文體上,而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遂宣告徹底瓦解。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相較魯迅、胡適等人的言論所體現(xiàn)出的對明清士人八股文批判的延續(xù),清末民初以來全新的“文學(xué)”觀念與文學(xué)研究范式對于八股文的態(tài)度,也并非與前人的論說毫不相關(guān)。事實(shí)上,雖說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以來的“文學(xué)”定義以“情感”“想象”等因素為中心,但同時也指向?qū)Α安恍唷边@一價值內(nèi)核的追求。如羅家倫便將“永久”視為“文學(xué)的一種特性”(《什么是文學(xué)》),而劉半農(nóng)也稱:“凡可視為文學(xué)上有永久存在之資格與價值者,只詩歌戲曲、小說雜文二種也。”(《我之文學(xué)改良觀》)這與隋唐以來涉及應(yīng)試文體價值的探討,尤其是與許學(xué)夷、梁杰等明清士人憑借“舉業(yè)求售于一時,而詩文定論于后世”及“天下之事,惟無所為而為者乃可以不朽”等觀點(diǎn),以否定八股文傳世價值的做法,無疑有著內(nèi)在的一致性。

        余 論

        眾所周知,發(fā)生在20世紀(jì)初的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以摧枯拉朽的姿態(tài)席卷神州大地,將一切舊傳統(tǒng)置于現(xiàn)代的、科學(xué)的視野下重新審視,這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jìn)程,同時也扭轉(zhuǎn)了中國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方向。如上所述,對于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建構(gòu)存在四個維度,其瓦解過程則始于明清士人的批判,而完成于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以來的主流文學(xué)史家之手。陳平原曾撰文指出:“‘五四’除了作為歷史事件本身的意義,很大程度成了20世紀(jì)中國人更新傳統(tǒng)、回應(yīng)西方文化挑戰(zhàn)的象征。”(34)根據(jù)前文所示,本于清末民初以降文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諸項(xiàng)變化而最終促成的,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瓦解,無疑也是這里的“更新”與“回應(yīng)”的產(chǎn)物。

        那么,這一產(chǎn)物是否便無可訾議呢?答案顯然為否。且從根本上說,對此問題的回答,便觸及對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所確立的學(xué)術(shù)范式的反思,抑或是延續(xù)了對學(xué)界相當(dāng)長時間以來熱衷討論的“走出‘五四’”話題的探究。朱自清曾在《評郭紹虞〈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卷》中寫道:“書中明說各時代文學(xué)觀念不同,最好各還其本來面目,才能得著親切的了解;以純文學(xué)、雜文學(xué)的觀念介乎其間,反多一番糾葛。又書中以魏、晉、南北朝的文學(xué)觀念與我們的相同,稱為‘離開傳統(tǒng)思想而趨于正確’。這里前半截沒有什么問題,后半截以我們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衡量古人,似乎不大公道。各時代的環(huán)境決定各時代的正確標(biāo)準(zhǔn),我們也是各還其本來面目的好?!?541)而綜觀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以來主流文學(xué)史家的八股文批判也可見,面對“八股文”這一兼有大量贊揚(yáng)與貶斥意見的文體,他們大抵僅著眼于與自己態(tài)度一致的貶斥意見,并幾乎對有異于自己態(tài)度的贊賞觀點(diǎn)視而不見,這便近于朱氏所言“以我們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衡量古人”,而有著“不大公道”的偏頗。雖說人都是屬于各自時代的獨(dú)特個體(相較于其他時代而言),而時代與環(huán)境又賦予其看待世界與事物的眼光,但既然我們所要觀照的對象是曾經(jīng)真實(shí)存在的古人與傳統(tǒng),便不能完全依靠當(dāng)下的觀念作隨意的揀選,而應(yīng)懷有陳寅恪所言“了解之同情”,以期“還其本來面目”,這才是我們理解文學(xué)史的正確態(tài)度。

        注釋[Notes]

        ① 見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自序》,《宋元戲曲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頁;胡適: 《文學(xué)改良芻議》,《新青年》2.5(1917):26-36。

        ② 按: 這里的階段多以朝代為界,論者所述則以文體為主,而兼及書法、清談、道學(xué)(理學(xué))等非文體。

        ③ 根據(jù)多位學(xué)者的研究,“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說(及“一代有一代之勝”說)的發(fā)端,與論者推尊元曲的行為密切相關(guān)。參見王水照: 《文體丕變與宋代文學(xué)新貌》,《中國文學(xué)研究》4(1996): 33—47;齊森華、劉召明、余意: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論獻(xiàn)疑》,《文藝?yán)碚撗芯俊?(2004): 43—49。

        ④ 根據(jù)明人李開先的記載,時人已就此發(fā)問:“南宮劉進(jìn)士濂嘗知杞縣事,課士策題,問:‘漢文、唐詩、宋理學(xué)、元詞曲,不知以何者名吾明?’”見李開先: 《改定元賢傳奇序》,《李中麓閑居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40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66頁。

        ⑤ 見劉勰: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年,第67頁;蕭子顯: 《南齊書》,北京: 中華書局,1972年,第908頁。

        ⑥ 明人周暉載錄李贄“宇宙內(nèi)五大部文章”論曰:“漢有司馬子長《史記》,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蘇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滸傳》,明有李獻(xiàn)吉集。”這里將《水滸傳》歸入元代,則在正文所引文字當(dāng)中,受到李贄首肯的明代文體代表,便僅有八股文(舉子業(yè))。見周暉: 《金陵瑣事》,《四庫禁毀書叢刊補(bǔ)編》第37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648頁。

        ⑦ 參見章培恒: 《李夢陽與晚明文學(xué)新思潮》,《不京不海集》,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491—505頁。

        ⑧ 關(guān)于焦循的“性靈文論”“性情詩說”及其對“一代有一代之勝”說的闡述,可參見劉奕: 《焦循的性靈說與性情說——戴派義理學(xué)推展與運(yùn)用的例證》,《乾嘉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思想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2—233頁。

        ⑨ 見袁宏道: 《敘小修詩》,《袁宏道集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8頁;陳宏緒: 《寒夜錄》,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第6頁;沈?qū)櫧棧?《曲運(yùn)隆衰》,《度曲須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6冊,濟(jì)南: 齊魯書社,1997年,第655頁。

        ⑩ 參見陳廣宏: 《近代中國文學(xué)概念轉(zhuǎn)換的歷史語境與路徑》,《文學(xué)評論》5(2016): 84—98。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艾南英: 《天傭子集》,《四庫禁毀書叢刊補(bǔ)編》第72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79—542頁。

        [Ai, Nanying.

        Collected

        Works

        of

        Tianyongzi

        .

        The

        Supplement

        for

        the

        Banned

        Books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 Vol.72.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5.179-542.]

        陳冠同: 《中國文學(xué)史大綱》。上海: 民智書局,1931年。

        [Chen, Guantong.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Minzhi Bookstore, 1931.]

        陳平原: 《走出“五四”》,《學(xué)者的人間情懷》,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34—39頁。

        [Chen, Pingyuan. “Ou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cholars

        Earthly

        Sentiments

        .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7.34-39.]

        陳廣宏: 《中國文學(xué)史之成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Chen, Guangh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6.]

        陳懿典: 《陳學(xué)士先生初集》,《明別集叢刊》第4輯第76冊。合肥: 黃山書社,2016年。

        [Chen, Yidian.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Chenxueshi

        .

        Mingbieji

        Series

        . 4. Vol.76.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2016.]

        本杰明·艾爾曼: 《經(jīng)學(xué)·科舉·文化史: 艾爾曼自選集》。北京: 中華書局,2010年。

        [Elma, Benjamin.

        Classics

        ,

        Imperial

        Examination

        ,

        Cultural

        History

        Selected

        Works

        of

        Elman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0.]

        傅占衡: 《湘帆堂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7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98頁。

        [Fu, Zhanheng.

        Collected

        Works

        from

        Xiangfan

        Hall

        .

        A

        Compilation

        of

        Poetry

        and

        Essay

        Collect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 Vol.27.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1-198.]

        顧炎武: 《顧亭林詩文集》,華忱之點(diǎn)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3年。

        [Gu, Yanwu.

        Collection

        of

        Poetry

        and

        Essays

        of

        GuTinglin

        . Ed. Hua Chenzh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3.]

        ——: 《日知錄集釋》,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diǎn)。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 - -.

        The

        Collected

        Explanation

        of

        Daily

        Understanding

        . Eds. HuangRuchen, Luan Baoqunand and Lv Zongl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4.]

        顧實(shí): 《中國文學(xué)史大綱》。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26年。

        [Gu, Shi.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Shanghai),1926.]

        龔鵬程: 《中國文學(xué)史(下)》。北京: 東方出版社,2015年。

        [Gong, Pengcheng.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Vol.2. Beijing: Oriental Publishing House, 2015.]

        賀長齡編: 《議時文取士疏》,《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57,清光緒25年中西書局石印本。8b—9b。

        [He, Changling, ed. “Comment on Talent Selection by Eight-Legged Essay.”

        Collected

        Works

        of

        Economy

        in

        the

        Qing

        Dynasty

        . Vol.57. Ed. Rock-printed edition by Chinese and Western Book Company, 25th Year of the Qing Dynasty Guangxu-Reign. 8b-9b.]

        胡懷?。?《中國文學(xué)史概要》。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31年。

        [Hu, Huaichen.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Shanghai),1931.]

        胡云翼: 《新著中國文學(xué)史》。上海: 北新書局,1947年。

        [Hu, Yunyi.

        A

        New

        Edition

        o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Beixin Bookstore, 1947.]

        胡適: 《白話文學(xué)史》。上海: 新月書店,1928年。

        [Hu, Shi.

        A

        History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 Shanghai: The New Crescent Moon Bookstore, 1928.]

        黃道周: 《榕壇問業(y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7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

        [Huang, Daozhou.

        The

        Record

        of

        Speech

        in

        Rongtan

        .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Wenyuange

        Edition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 Vol.717.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黃宗羲: 《南雷文定》,《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3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42頁。

        [Huang, Zongxi.

        Collected

        Works

        of

        Nanlei

        .

        A

        Compilation

        of

        Poetry

        and

        Essay

        Collect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 Vol.33.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1-342.]

        焦循: 《易余籥錄》,《叢書集成續(xù)編》第91冊。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375—502頁。

        [Jiao, Xun.

        Records

        of

        Yiyuyue

        .

        Continuation

        of

        Series

        . Vol.91.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1994.375-502.]

        ——: 《雕菰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72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70頁。

        [- - -.

        Collected

        Works

        from

        DiaoguTower

        .

        A

        Compilation

        of

        Poetry

        and

        Essay

        Collect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 Vol.472.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1-270.]

        焦袁熹: 《此木軒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07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77—452頁。

        [Jiao, Yuanxi.

        Collected

        Works

        from

        Cimu

        Studio

        .

        A

        Compilation

        of

        Poetry

        and

        Essay

        Collect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 Vol.207.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277-452.]

        李維楨: 《張仲駿制義題辭》,《文章辨體匯選》卷3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06冊,賀復(fù)徵編。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39頁。

        [Li, Weizhen. “Preface for Zhang Zhongjun’s Eight-Legged Essays.”

        Stylistic

        Investigation

        into

        Literary

        Writing

        . Vol.363.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Wenyuange

        Edition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 Vol.1406. Ed. HeFuzheng.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439.]

        李漁: 《笠翁文集》,《李漁全集》第1冊。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Li, Yu.

        Collection

        of

        Liweng

        .

        Complete

        Works

        of

        Li

        Yu

        . Vol.1.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1.]

        李贄: 《焚書》。北京: 中華書局,2009年。

        [Li, Zhi.

        Burned

        Book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9.]

        梁杰: 《四書文源流考》,《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5,賀長齡編。清光緒25年中西書局石印本。10b—11a。

        [Liang, Jie. “A Research for the Source of Four-Book Essay.”

        Collected

        Works

        of

        Economy

        in

        the

        Qing

        Dynasty

        . Vol.5. Ed. He Changling. Rock-printed edition by Chinese and Western Book Company, 25th Year of the Qing Dynasty Guangxu-Reign. 10b-11a.]

        劉半農(nóng): 《我之文學(xué)改良觀》,《新青年》3.3(1917):18-30。

        [Liu, Bannong. “My Views on Literary Referm.”

        New

        Youth

        3.3(1917): 18-30.]

        劉經(jīng)庵: 《新編分類中國純文學(xué)史綱》。北平: 著者書店,1935年。

        [Liu, Jing’an.

        The

        Outline

        of

        History

        of

        Chinese

        Pure

        Literature

        . Beiping: Author Bookstore, 1935.]

        劉大杰: 《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

        [Liu, Dajie.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5.]

        劉榮嗣: 《簡齋先生文選》,《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46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41—626頁。

        [Liu, Rongsi.

        Selected

        Works

        of

        Jianzhai

        .

        The

        Banned

        Books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 Vol.46.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341-626.]

        劉咸炘: 《劉咸炘學(xué)術(shù)論集: 文學(xué)講義編》,黃曙輝編校。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

        [Liu, Xianxin.

        Collected

        Academic

        Writings

        of

        Liu

        Xianxin

        : Literary Lecture Series. Ed. Huang Shuhui.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7.]

        盧冀野: 《中國戲劇概論》。上海: 世界書局,1934年。

        [Lu, Jiye.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Drama

        . Shanghai: World Bookstore, 1934.]

        魯迅: 《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

        [Lu, Xun.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

        . Vol.5.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5.]

        羅家倫: 《什么是文學(xué)》,《新潮》1.2(1919):40-51。

        [Luo, Jialun. “What is Literature.”

        New

        Tide

        1.2(1919):40-51.]

        羅萬藻: 《此觀堂集》,《明別集叢刊》第5輯第90冊。合肥: 黃山書社,2016年。

        [Luo, Wanzao.

        Collected

        Works

        from

        Ciguan

        Hall

        .

        MingbiejiSeries

        . 5. Vol.90.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2016.]

        倪元璐: 《吳來之進(jìn)士近藝序》,《明文?!肪?07,黃宗羲編。北京: 中華書局,1987年。第3167—3168頁。

        [Ni, Yuanlu. “Preface to Wu Laizhi’s Eight-Legged Essays.”

        An

        Ocean

        on

        Ming

        -

        Dynasty

        Prose

        Writings

        . Vol.307. Ed. Huang Zongx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7.3167-3168.]

        錢謙益: 《牧齋有學(xué)集》,錢曾箋注,錢仲聯(lián)標(biāo)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Qian, Qianyi.

        Collected

        Academic

        Writings

        of

        Muzhai

        .

        Eds

        . Qian Zeng and Qian Zhonglian.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6.]

        錢泳: 《履園叢話》,孟裴校點(diǎn)。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Qian, Yong.

        Series

        of

        Talks

        from

        LvGarden

        . Ed. MengPe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2.]

        譚正璧: 《文學(xué)概論講話》。上海: 光明書局,1936年。

        [Tan, Zhengbi.

        Lecture

        Notes

        on

        Introduction

        of

        Literature

        . Shanghai: Guangming Bookstore, 1936.]

        王世貞: 《弇山堂別集》,許建平,鄭利華主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Wang, Shizhen.

        Collected

        Works

        of

        Yanshan

        Hall

        . Eds. XuJanping and Zheng Lihua.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7.]

        王思任: 《王季重雜著》。臺北: 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

        [Wang, Siren.

        Collection

        of

        Explanation

        of

        Wang

        Jizhong

        . Taipei: Wei Wen Book Publishing House Co., Ltd., 1977.]

        ——: 《王季重十種》,任遠(yuǎn)校點(diǎn)。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 - -.

        Ten

        Works

        of

        Wang

        Jizhong

        . Ed. Ren Yuan. Hangzhou: Zhejiang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0.]

        吳承學(xué): 《簡論八股文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文人心態(tài)的影響》,《文藝?yán)碚撗芯俊?(2000): 79—85。

        [Wu, Chengxue.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nfluence of Eight-Legged Essay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ti Mental Stat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6(2000): 79-85.]

        汪廷珍: 《學(xué)約五則》,《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卷4,盛康編。光緒23年武進(jìn)盛氏刻本。14a—17b。

        [Wang, Tingzhen. “Five School Conventions.”

        The

        Sequel

        for

        Collected

        Works

        of

        Economy

        in

        the

        Qing

        Dynasty

        . Vol.4. Ed. Sheng Kang. Block-printed edition by Shengshi of Wujin, 23th Year of the Qing Dynasty Guangxu-Reign. 14a-17b.]

        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新編本)》,吳光,錢明等編校。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Wang, Yangming.

        Complete

        Works

        of

        Wang

        Yangming

        (

        New

        Edition

        ).

        Eds

        . Wu Guang and Qian Ming, et al.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0.]

        吳寬: 《家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

        [Wu, Kuan.

        Family

        Collection

        .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Wenyuange

        Edition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 Vol.1255.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許學(xué)夷: 《詩源辯體》,《明人詩話要籍匯編》第8—9冊,陳廣宏、侯榮川編校。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第3761—4006頁。

        [Xu, Xueyi.

        Investigating

        the

        Styles

        in

        Poetry

        Sources

        .

        Compilation

        of

        Important

        Poetry

        Commentaries

        in

        the

        Ming

        Dynasty

        . Vol.8-9. Eds. Chen Guanghong and Hou Rongchuan.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17.3761-4006.]

        尤侗: 《艮齋雜說》,《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36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9—454頁。

        [You, Tong. “Collection of Explanation of Genzhai.”

        The

        Continuation

        Books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 Vol.1136.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329-454.]

        余寅: 《農(nóng)丈人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8冊。濟(jì)南: 齊魯書社,1997年。第125—497頁。

        [Yu, Yin.

        Collected

        Works

        of

        Nongzhangren

        .

        Series

        of

        Catalogued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 Vol.168. Jinan: Qilu Press, 1997.125-497.]

        袁宏道: 《袁宏道集箋校》,錢伯城箋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Yuan, Hongdao.

        Annotated

        Collected

        Works

        of

        Yuan

        Hongdao

        . Ed. Qian Boch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8.]

        袁枚: 《隨園詩話》,顧學(xué)頡校點(diǎn)。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年。

        [Yuan, Mei.

        Poetry

        Commentaries

        from

        the

        Sui

        Garden

        . Ed. GuXuexie.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2.]

        張潮: 《幽夢影》,許福明校注。合肥: 黃山書社,1991年。

        [Zhang, Chao:

        Shadows

        of

        Dim

        Dreams

        . Ed. Xu Fuming.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1991.]

        張廷玉等: 《明史》。北京: 中華書局,1974年。

        [Zhang, Tingyu, et al.

        A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xué)史》。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

        [Zheng, Zhenduo.

        A

        History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鐘陵編: 《顏習(xí)齋先生言行錄》,《叢書集成新編》第23冊。臺北: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Zhong, Ling, ed. “

        The

        Record

        of

        Speech

        and

        Behavior

        of

        Yan

        Xizhai

        .”

        The

        New

        Edition

        of

        Series

        Integration

        . Vol.23. Taipei: Shin Wen Feng Publishing Co., Ltd., 1985.]

        趙景深: 《中國文學(xué)小史》。上海: 光華書局,1928年。

        [Zhao, Jingshen.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Guanghua Bookstore, 1928.]

        朱自清: 《評郭紹虞〈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卷》,《朱自清古典文學(xué)論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39—542頁。

        [Zhu, Ziqing. “A Comment on Guo Shaoyu’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Vol.1).”

        A

        Collection

        of

        Zhu

        Ziqing

        s

        Essays

        o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1.539-542.]

        周作人: 《論八股文》,《駱駝草》2(1930):5-7。

        [Zhou, Zuoren. “On Eight-Legged Essay.”

        Camel

        Grass

        2(1930):5-7.]

        亚洲精品午夜精品国产| 亚洲加勒比久久88色综合 | 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av影片手机在线观看免费网址| 亚洲熟妇av一区|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内精品视频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了|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欧美v国产蜜芽tv|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婷婷| 精品久久日产国产一区| 男女18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1000 | 日本久久大片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网址|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丁字裤少妇露黑毛| 亚洲熟妇一区无码| 中国女人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日本免费a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国产婷婷精品久久99之一 | 偷拍美女上厕所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亚洲男同志网站| 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一级av理论手机在线| 亚洲天堂亚洲天堂亚洲色图 |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久久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综合|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