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倫理批評的洞見深刻之處是其主流,然而貼道德標簽是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一個不察之處,尤其是給古人貼今人的道德標簽,確實失之苛刻。文學感化人的功能首先是審美的,而非教誨的。
關鍵詞:以情感人 文學倫理學批評 洞見 不察 正面情感體驗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許多情。這是林仰《少年游》中的句子。如果說這里有道德教誨的話,我們不妨說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表現了詩人們雖脫略行跡,卻熱愛家園的情懷。這份情懷來自對于家園的正面情感體驗,還是來自道德教誨?我們難以一言以蔽之。有家國情懷的詩人是令人喜愛的赤子,他們教我們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自然也促動我們去熱愛這片深情的土地。然而他們創(chuàng)作的時候,卻未必有這些雜念,因為道德教誨畢竟主要是倫理學領域的事情,文學的潤化之功無疑應是以情感人。
大道理大多數人不愛聽,因為講道理的人未必是真正服理之人。要人不去做壞事情的教誨也收效甚微,因為教誨之人先就存著惡念,以為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就要做壞事的,而這本身也不見得有多么道德,這便是倫理教化的一大困境。筆者以為,現代文學的草創(chuàng)者們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先入情再合理,隨風潛入夜地感染人們的心靈和情操,反而效果更好。至于有些作者避而不談道德倫理,執(zhí)迷于雞毛蒜皮甚至是“下半身”,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未必和草創(chuàng)者們有必然聯系。這就像商鞅是秦一統(tǒng)的始作俑者,而秦短命而亡是后人不曉變通的結果,與商鞅無尤一樣。有人因為這個后人包括秦始皇,便不敢批評他們,以為是個皇帝總比大良造高明,實在有點可笑。人性是復雜的,秦始皇固然英明,但是在一統(tǒng)江山之后,未嘗沒有飄飄然起。
有學者以為那西方的硬漢桑提亞哥實是個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壞蛋,獸性因子占了上風,難免被打敗的命運,陸地上的獅子不能與海洋中的鯊魚硬碰,因為失了地利,何況大馬林魚何其無辜等等……這無法讓人茍同,硬漢子正是面對這大自然的博大與兇險,人性的勇敢與怯懦的一個大寫的戰(zhàn)士,硬要貼上生態(tài)倫理的標簽,是削足適履的。桑提亞哥被塑造出來的年代是1952年,羅馬俱樂部尚且沒出來呼吁保護環(huán)境呢,何況獵人海明威?所以說,貼道德標簽是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一個不察之處,尤其是給古人貼今人的道德標簽,確實失之苛刻。
當然,文學倫理批評的洞見深刻之處是其主流。自從2004年聶珍釗教授國內首倡以來,形成了一股倫理批評潮流。聶教授厘清了倫理環(huán)境、倫理悖論、倫理線、倫理結等基本概念,功不可沒。元理論是最難突破的,我們這些后學用這些理念解讀作品,自當感念前輩的篳路藍縷之功。這些理論元素運用起來并不容易,幾百篇相關論文的寫作,解讀作品也好,理論爭鳴也好,說明了應用這些武器時,可謂是得失并存,得遠遠大于失。但對于我們熱愛文學事業(yè)的人來說。文學不能失去一點點她寶貴的東西,比如審美體驗、以情感人、人性隱微、心靈奧秘……
文學的功能如果以道德教誨為尊的話,難免會和倫理學最終合體,失去自己的獨立地位,我們已經有了文革11年文學與政治聯姻,導致文苑凋零的教訓,不可輕忽這一點。當然,筆者并不是僅僅因為文學的獨立地位而強調她的審美性、情感性,而否定教化作用。賀拉斯早就提過“寓教于樂”的看法,這個樂無疑是正當的快樂,即高品位的審美情趣。而高品位的審美情趣中的道德元素往往不是凸顯出來的,而是含蓄隱約的。這是因為一個人,一個作者,越是樂觀,越是自信,他感受到的,塑造出來的文本中的生活就越是活潑的、感性的、有化人心神的力量的。而無需強調生活中的道德倫理元素,即武俠小說中的無招勝有招。這種感化人的功能首先是審美的,而非教誨的。
一說到人性、情感,有許多人立即聯想到偽浪漫主義式的矯情、濫情,比如《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瑪和羅道爾弗。其實說包法利夫人是偽浪漫主義者,還真有點冤枉她,她寧死也要拒絕公證人居約曼的求歡,稱得上是真的浪漫中人,只是遇人不淑罷了,至于《項鏈》中的瑪蒂爾德,虛榮也屬真虛榮,負責任也是真負責任,似乎談不上道德及審美的楷模,她幸運的是,她的丈夫比包法利先生剛強而已。這正是人性的微妙之處。說到人性,也有人會想到食色之事,文學經典寫兩性關系,并不是渲染肉欲,如《破曉歌》,而是在這樁最能夠暴露真性情的事件上承載人性的復雜罷了。有人會反駁,《十日談》豈不是縱容縱欲的,不也被人奉為經典?這就涉及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悖論的問題了,聶珍釗教授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中說的很明白,筆者不再贅述了。
總而言之,文學倫理學批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其不察之處也有些令人惋惜。本文以其不察之處為主,不是想苛責哪一位學人,而是在避免“理論自戀”,“術語自戀”的同時,也不要陷入“批評自戀”,既要在文本批評中還原倫理環(huán)境,也要顧及作者的倫理背景。既要重視文學的倫理教誨功能,也不能否認文學的審美體驗功能是其本質的道理。
參考文獻:
【1】《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聶珍釗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2】《論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單向性》鄒建軍 屈伶螢 《江西社會科學》2019第11期
作者簡介:宋二光,南京傳媒學院教師,1975年7月生,男,漢族,黑龍江鶴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