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北方氣候干燥,冬春季節(jié)因為燥性更重,就容易上火。很多人一旦出現(xiàn)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臉上長皰、尿黃短赤、大便秘結時,便想著要服用一些清熱下火的中藥、中成藥、涼茶、花草茶等來緩解癥狀,認為這樣做既能清熱下火,又安全簡便。實際上,清熱下火的藥物用法不當,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
例如,曾經(jīng)有一位女性患者,吃火鍋后出現(xiàn)了牙齦腫痛,臉上起痘,在沒有醫(yī)師指導下買了一些中藥,連續(xù)喝了一個多星期后,上火的癥狀雖然緩解了,卻出現(xiàn)了急性腎損傷。原來,她喝的中藥中有一味馬兜鈴,中藥馬兜鈴含有馬兜鈴酸和青木酸,服用不當可導致馬兜鈴酸腎病,患者在沒有任何中醫(yī)師的指導下,盲目用藥,一見上火就盲目地清熱下火,雖然有清熱的效果,但是卻造成了更嚴重的疾病。此外,清熱下火的藥物往往性味苦寒,容易損傷中焦,脾胃虛弱的人或是中老年人不可長期服用,以免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因此,一些長期依賴龍膽瀉肝丸、牛黃解毒片、復方珍珠暗瘡片、板藍根沖劑、清熱瀉火口服液等清熱瀉火中成藥,或是喜歡經(jīng)常飲用一些具有苦寒清熱、瀉火解毒作用的草藥、涼茶、花草茶等的人來說,必須要知道用法是否合理,避免其副作用。
中醫(yī)將“上火”一證分為實火和虛火兩類,實火多表現(xiàn)為面紅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出血、耳鳴耳聾、癤瘡乍起、身熱煩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紅苔黃,治宜苦寒清熱、下火解毒。虛火又有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之不同,陰虛火旺多見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躁動不安、舌紅無苔,治宜生津養(yǎng)血,滋陰降火;氣虛火旺常見全身燥熱以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舌淡苔薄,治以補中益氣,甘溫除熱。如果不管“上火”是實是虛,均治以清熱下火,則非但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尤其是一些自認為有“上火”癥狀的人,如頑固性口腔潰瘍久治不愈,卻感覺怕冷,口不渴,或者喝熱水才覺得舒服,更要特別警惕,這不是真正的“上火”,而是陽氣虧虛的表現(xiàn),要找有經(jīng)驗的中醫(yī)師調治。
此外,清熱下火還要分清火的部位,如口舌生瘡,多屬心火;牙齦出血,口臭,大便干結,多屬胃火;鼻子出血,咳嗽帶血,多屬肺火;眼睛紅腫,耳朵脹悶,性急易怒,多屬肝火。清熱瀉火的中成藥、中藥需在醫(yī)師的指導下服用,而且連續(xù)服藥2~3 天,癥狀緩解后即應停藥。含有夏枯草、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等清熱下火中藥的涼茶、花草茶等也不應長期大量飲用,飲用前最好咨詢中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