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顯而易見,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但目前,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仍有一些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和偏見,沒有正確認識勞動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一是學校的課程設置安排不足。
學校是中小學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學校承擔著義務教育及勞動教育工作,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受教育評價影響,大部分學校追求升學率注重文化課程的教學,追求分數(shù)和各種上線率,忽視了對學生勞動觀念和技能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關于勞動理論和實踐的課程安排不足,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較為單一。
二是社會、家庭對學生勞動實踐鍛煉不足。
結合宜春市宜陽學校勞動教育現(xiàn)狀的學生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家庭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讀書,對中小學生參與勞動鍛煉存在認知偏差,勞動會影響學習,在精神和行動層面的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孩子們參與勞動實踐不足,不能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
三是學生的勞動意識不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因缺乏鍛煉而勞動觀念淡薄,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懂得勤儉節(jié)約。他們對于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有學生認為勞動又苦又累,不是光榮的事情,缺乏正確的勞動意識。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每一個人在少年與青年時期就體會到勞動的內(nèi)在,并讓這種勞動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主體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chuàng)造性的幸福?!币虼?,轉變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學校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教育:
1.建立聯(lián)動的教育體系,形成人人參與勞動的教育環(huán)境
在勞動育人的教育氛圍下,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學生等不同主體之間應形成聯(lián)動的教育體系,改變以往的教育認知觀念。與社區(qū)聯(lián)手,開設“德育家長課堂”,把家長請進課堂,分享不同職業(yè)的一天勞動;利用班會課、思政課開展勞動教育;分年段開展種類多樣的勞動技能比賽,讓家長見證孩子的勞動過程。如三年級剝豆子比賽、五年級削水果比賽等。同時,學校在評價上也注重勞動參與,評優(yōu)評先上必須要有志愿者勞動記錄。
2.立足實際,提升學生的勞動獲得感
(1)做好學科融合
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秉持開放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推進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在語文、政治、歷史等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意識的培養(yǎng),理化生等教學中則增加實驗操作等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2)創(chuàng)設勞動實踐崗
學校常年堅持帶領學生在圖書館志愿勞動,到棗樹社區(qū)開展勞動實踐。上學期開始,學校根據(jù)實際情況,在食堂開設了分餐員、湯點監(jiān)督員、餐盆督導員等,培養(yǎng)學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意識,增加學生的勞動光榮感。每周末的德育家庭作業(yè)也是別具一格,折疊衣服、洗碗、掃地、洗菜、學炒一個菜……這些家務勞動的開展,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
(3)引導學生進行職業(yè)體驗
為了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yè)的日常工作要求,了解不同職業(yè)的勞動特點、工作性質,小學部與《小學生之友》雜志社共同策劃了“人生第一次”體驗活動,組織學生體驗一天不同職業(yè)勞動,用相機拍照記錄,用文字寫出自己的勞動真實體驗。“第一次做菜,手忙腳亂”“第一次當老師,口干舌燥”“第一次掃大街,滿頭大汗”“第一次賣菜,凍得哆嗦”等,學生的勞動真實體驗,讓他們感受到不同職業(yè)的勞動都是辛苦的,對職業(yè)與勞動的認知有了深刻體會。
(4)加強珍惜勞動成果教育
勞動教育,不僅要致力于觀念培育,技能訓練,還要強調學生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美好和樂趣,養(yǎng)成一種現(xiàn)代“新生活”方式?!耙恢嘁伙垼斔紒硖幉灰?;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有了一定的勞動認識,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還要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食勿語,食勿余”這是學校建校以來一直強調的用餐習慣,無論是初中生,還是小學生,要求大家都身體力行踐行光盤行動。舊物創(chuàng)造美,也是學校加強勞動教育的活動之一。我們倡導學生在家把舊物通過自己的勞動再創(chuàng)造,成為生活中的物品。比如舊衣褲做成手袋,爛皮鞋種植多肉等。
當然,勞動教育還需要我們多思考,多探索,借助高科技手段,多途徑開拓學生的勞動實踐天地,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羅俊,中共黨員,中小學高級教師,現(xiàn)任宜春市宜陽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江西省教育督導評估專家,宜春市督學。